臺灣甘藍價格時常大起大落,反映農產品產銷失衡的現象。(攝影╱吳尚鴻)
農業經營
高麗菜成為賭博菜的原因與解方:提升農業生產力、組織性 從源頭抑制產銷失衡╱焦鈞

甘藍(高麗菜)是臺灣產量最高、國人最熟悉的蔬菜,有「菜王」之稱,卻也常遭遇價格波動大、「菜金菜土」現象,種植甘藍因此如賭局一般。甘藍變成「賭博菜」,農政單位推出預警制度仍難緩解農民搶種潮,背後實有農產品產銷失衡的結構性因素。

農水署聯合防災演練,以大型機具吊掛太空包擋水。
農業經營
農田水利防災整備 汛期前完成應變演練:防範未然基於日常 保障農業穩定生產

臺灣年平均降雨量達2,515公釐,面臨梅雨鋒面、西南氣流及颱風等影響,約有80%降雨量集中在6月至11月間,且近年因全球暖化,旱澇交替頻仍且愈趨極端,嚴重影響農產品生產環境,對全國農田水利設施造成嚴重威脅。為有效控制並減少災害損失,需落實汛期前整備作業,以及汛期間的應變措施,以維護整體農業生產環境。

秋石斛生性強健、耐旱且適應性強,是初學養蘭者的好選擇。
農業經營
耐旱秋石斛 愈曬愈開花:蘭花栽培入門首選 夏秋之際颯爽登場

早期常聽聞蘭花愛好者或專業蘭園使用昂貴專業設施,栽培高價稀有的蘭花,讓人以為蘭花非得有設備、有技術才能種得好,因此多有人戲稱蘭花為「難花」。

殊不知蘭科是開花植物中的第二大科,蘭花多達2萬8,000多種,僅次於菊科,幾乎全球各地都有分布,因為生長環境不同、授粉機制的差異,演化出各式各樣的型態。

農水署辦理埤塘油汙應變工具操作及演練,以具臨場感的情境培訓專業知能。
農業經營
守護灌溉用水 多元培訓優化水質管理效能:從現場初驗到實驗室檢驗能力全面精進

農業部農田水利署以「取清防汙」作為灌溉水質業務的施政主軸,透過「取清:確保取用水源安全」及「防汙:防止汙染介入影響」兩大管理面向,掌握灌溉水質現況及變化趨勢,倘若發現異常情事或具潛在風險之虞時,則啟動搭排水質稽查及汙染緊急應變等管理措施,落實灌溉水質保護。

農水署宜蘭管理處簡易閘控系統操作介面示意圖,遠端操作的同時可調整啟閉速度。
農業經營
建構智慧灌溉系統 強化調度與防災韌性:應用新興科技技術 把農水管理變簡單

隨著全球物聯網感測、雲端運算服務、大數據分析及人工智慧等科技發展,農業部農田水利署(以下簡稱農水署)持續建置圳路水位、流速、閘門開度及即時影像等監測設備,各管理處針對灌區特性因地制宜,透過結合物聯網及模擬演算等技術,可掌握即時水情,並進一步將數據資料運算分析,有效運用各項監測資料。

傳統市場是臺灣肉品產銷的重要環節,各種部位任君挑選,肉攤老闆也會傳授適合的料理方式。(攝影╱黃毛)
農業經營
人均消費量超越米糧 新消費訴求改寫肉品供應鏈:佳餚食安與時俱進 產銷各端受不同議題挑戰╱焦鈞

常言「無肉不歡」,雖然從養生健康角度,肉類攝取過多會造成健康疑慮,有些民眾甚至需要嚴格控制攝取量,但沒有肉總讓人覺得「少一味」,為了讓消費者在口腹之慾與環保、健康、宗教等考量取得平衡,市面上甚至出現各種「素肉」,由此可看出「肉」在現代人飲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多肉植物須種植於日照充足且乾爽不潮溼的環境,才能種得活又長得美。
農業經營
「多肉」種活更要種漂亮 耐旱不等於好養胖:日照、通風不可少 休眠、生長期養護大不同

多肉植物亦稱為多漿、多汁植物,即泛指所有擁有肥厚肉質根、莖或葉的植物,這些植物生長於海濱、高山、沙漠等乾燥環境,利用特化的根、莖、葉儲藏大量水分,抵抗乾旱的環境。多肉植物種類繁多,主要分布於仙人掌科、景天科、番杏科、大戟科、百合科和龍舌蘭等。

《國土計畫法》宗旨之一是為有計畫引導非都市地區土地,但農業永續需要配套措施執行配合,否則恐怕事倍功半。(攝影╱陳大中)
農業經營
配套措施未到位 國土計畫宜暫緩:農業部門角度分析 貿然實施易添風險╱陳吉仲

現有的國土計畫、功能分區圖執行情形,若以農業部門角度來分析,具有四大層面的問題,包括:造成《國土計畫法》立法宗旨無法達成、糧食安全風險更高、農地品質下降、農業永續發展受到影響。就農業部門角度,農業基礎建設等配套措施需要先執行到位,才能讓國土計畫上路,否則難以對在這一塊土地奉獻的農民交待,也無法達到臺灣農業的永續。

面對2025年紐西蘭液態乳進口零關稅,國產酪農業仍有主打新鮮與機能性正面迎戰的本錢。圖為曾獲生產牛乳績優牧場的梅桂牧場餵飼小牛。(攝影/王志元)
農業經營
自力達成差異化行銷典範 解析臺灣鮮乳產銷:面對紐西蘭液態乳挑戰 新鮮就是最大優勢/焦鈞

臺灣國產鮮乳選擇多元,既有義美、統一、光泉、味全等大廠,也有各具特色的小農品牌,無論技術、行銷皆有一定成熟度。根據《農業統計年報》,2022年臺灣鮮乳自給率超過九成(90.6%),但隨著「紐西蘭與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經濟合作協定」(臺紐貿易協定)將在明(2025)年全面開放紐西蘭液態乳零關稅進口,臺灣酪農產業如何因應成為焦點。本文將以鮮乳為主,解析臺灣酪農業產銷情況,並提供產業未來發展建議。

金屬架構的花架適合種植多年生蔓藤植物。
農業經營
蔓藤植物遮陽散熱 迎戰夏季酷暑:攀上爬下美化環境 懸垂覆蓋繁盛消夏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 C3S)指出,今(2024)年的6月是全球有紀錄以來最熱的6月。氣候變遷正劇烈影響人們日常生活,像是居住在都市環境中,常因都市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 effects),柏油地面、水泥建築等人工設施吸熱,到夜晚仍持續散發著熱能。面對環境氣候的衝擊,我們要如何為居家與環境降溫盡一份心力?

氣候智慧型農業(Climate Smart Agriculture, CSA)是世界各國落實永續農業的重要概念,土壤則是此概念的核心。圖為盧安達(Rwanda)一處農田。(攝影/Rwanda Green Fund on Flickr CC BY-ND 2.0 DEED)
農業經營
從土壤實現永續未來 各國氣候智慧型農業現況:兼顧糧食生產與減碳 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系統

隨著氣候變遷對於全球農業與糧食系統造成影響愈加明顯,沒有因應措施將增加人們面臨飢餓與貧困的風險;另一方面,面對2030年永續發展與2050年淨零排放兩大目標,全世界需共同努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農業部門既需增加糧食生產,也要減少農業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扮演吸碳與固碳角色,氣候智慧型農業應運而生,成為世界各國落實永續農業的重要概念。本文將介紹氣候智慧型農業的核心概念,以及美國、歐盟、澳洲推動的概況。

思凡自然農園主要種植羅勒香草,是一具有社會工作助人性質的自然農場。
農業經營
助人工作與農業經營合一 社會性農場進行式:根據不同職能設計工作 讓自然照顧身心

農業除了生產功能的經濟價值,還有社會價值和環境價值,而社會價值的重要性在於對人的生活支持,因此以「社會工作」(social work)的專業與農場經營結合,可以拓展對於農業的想像。思凡自然農園以農業資源結合社會工作方法發展出療癒、社會復健、教育與就業等社會面的功能,在維持經濟功能前提下,規劃農場時加入減碳省水的硬體考量,使社會性農場(social farming)兼具經濟自立、社會福祉和友善環境的三位一體模式。

向天歌創新農業公司打造畜電共生的養鵝禽舍,透過自身力量影響在地,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圖片提供/工研院)
農業經營
企業養鵝發展畜電共生 再生能源創多元效益:非開放禽舍養殖技術共享 向天歌要讓家鄉產業共好

雲林縣四湖鄉是以養鵝產業聞名的沿海鄉鎮,長年與臺灣其他沿海鄉鎮共同面臨土壤鹽化、人口外流等議題。2015年臺灣爆發嚴重的禽流感疫情,全國約有8成的鵝場遭受撲殺,當時在臺北擔任科技業主管的蔡英地,毅然決然返鄉接手家中養鵝產業,於2018年創立向天歌創新農業公司,運用密閉式禽舍結合智慧養殖科技,搭配裝設屋頂型太陽能光電,以穩定的售電收入升級鵝場經營,同時致力推動循環農業與支持在地產業,為家鄉開創嶄新局面。

夏天的貢寮山村梯田,關係人口前來助農收割。(攝影╱渝方)
農業經營
保育生態多樣的水梯田 成為地方創生好案例:結合自然活化廢校空間 打造凝聚關係人口基地

地方創生跟生態保育怎麼結合?農委會林務局(現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2011年透過補助計畫,支持貢寮水梯田生態保育,讓這種具有高生物多樣性價值的私有地類型,找到適合的保育經營策略及工具。在人禾環境倫理基金會的營運下,進一步活化當地廢校吉林國小的空間,成為留住關係人口的公共空間。

貢寮水梯田透過跟研究單位的合作,證實了梯田涵養水源及關注物種重要棲地的生態系服務價值。

鹽沼棲地、海草床與紅樹林的碳匯潛力高,但暫未納入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中。圖為紅樹林植物海茄苳的呼吸根。(攝影╱楊為仁)
農業經營
邁向2050年淨零 農業部門盤點碳匯潛力:兼顧生活與生態 政策獎勵搭配ESG 促農業永續╱陳吉仲

前總統蔡英文在2022年世界地球日(4月22日)宣示,臺灣要在2050年達成碳排淨零;同年7月時任行政院長蘇貞昌框定風電/光電、氫能、前瞻能源、電力系統與儲能、節能、碳捕捉利用及封存、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資源循環零廢棄、自然碳匯、淨零綠生活、綠色金融及公正轉型等12項關鍵策略。

今(2024)年6月總統賴清德成立氣候變遷委員會,揭示淨零路徑、多元綠能減碳科技、綠色數位雙軸轉型、永續綠生活、公正轉型、綠色永續金融及國土永續調適韌性7大主軸。

雜糧在日常飲食與農業生產皆扮演重要角色,但國產雜糧產業長期受制於進口產品,陷入低迷。(圖片提供╱豐年社資料照片)
農業經營
餐桌上的重要角色 解析臺灣雜糧產銷:產業特殊、進口產品強勢 振興國產雜糧挑戰多/焦鈞

常言「人吃五穀雜糧」,臺灣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農村家戶的耕作物種與產業發展型態相對多元,用現在的術語就是具有「農業生物多樣性」,造就這種農村風貌的關鍵角色之一,就是花生、玉米、黃豆、甘藷等「雜糧作物」,其總產量甚至一度超過稻米。然而,雜糧產業在臺灣長期不受重視,透過爬梳產業發展變遷,可以認識雜糧特殊的產銷體系,以及在生活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對整體農業生產的重要價值。

爵床科植物花形花色千變萬化,具高觀賞價值,深受園藝愛好者喜愛,圖為赤苞花。
農業經營
解析12種爵床科新興花木:花艷葉美深受園藝界喜愛 打造專屬獨特庭園

在都市環境空間狹小且陽光常常不足的情形下,挑選適合的花卉得花點心思,大家都喜歡新穎的奇花異卉,在這推薦一個植物家族,包含花、葉都美麗的種類,且有許多引入臺灣不久的植物,種起來比較不會和人家「撞花」。

這類植物就是爵床科觀賞植物,爵床科植物有成對的葉片,花序通常有明顯且觀賞價值很高的苞片,各種顏色的花朵有5個裂片,通常是上面2片下面3個裂片,花朵的顏色與形狀大小千變萬化,因此令園藝愛好者深深著迷。

攝影╱sirikorn(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農業經營
臺灣楊桃星途閃亮 鮮果可望繼續拓展北美市場:楊桃產銷的歷史與供應鏈分析

楊桃是我國重要的外銷水果之一,是少數出口總量占生產總量超過百分比兩位數之水果品項,結合農業部農業統計資料,與財政部關務署出口統計資料顯示,楊桃近10年間外銷比率平均高達14%左右,遠高於鳳梨、芒果及番石榴之出口比率,然而近年來楊桃生產與外銷狀況卻有逐年下滑情形產生,本文將藉由我國楊桃產銷資訊、新興美國市場情形、安全供應鏈相關技術導入等方向,探討楊桃外銷契機等內容,以嘗試找出我國楊桃產業外銷機會與可行方向。

鵪鶉於2022年成為指定家禽,在多變國際情勢下,宜參考國外案例思考如何促進產業升級。(圖片提供╱中華民國鵪鶉協會)
農業經營
借鏡日本因應對策 臺灣鵪鶉產業升級尋出路:成為指定家禽後可獲更多資源 結合各方力量多元推廣

臺灣人熟悉的夜市小吃烤鳥蛋、佛跳牆中一顆顆小巧玲瓏的蛋,都是鵪鶉蛋。在臺灣,鵪鶉蛋可貢獻約新臺幣4億元產值,也是我國少數出口的畜禽產品。臺灣於2021年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未來貿易將更加自由化,需留意COVID-19疫情、高病原性禽流感、氣候變遷、俄烏戰爭等國際短長期風險對鵪鶉產業帶來的挑戰與影響。臺灣可借鏡產業結構類似的日本,促成我國鵪鶉蛋產業轉型和提升競爭力。

同樣是肥料價格穩定政策,仍可能因各個環節產生不同效果。(攝影╱weerapat1003 on Adobe Stock)
農業經營
面對國際化肥價格飆漲 比較日、韓、臺因應對策:平穩價格也減少用量 臨時性化肥政策不見得只能應急

化學肥料提供農作物所需營養元素,是提高農業生產力的功臣,對農產業相當重要,也因此各國都對化肥高度管理。經歷COVID-19疫情、俄烏戰爭等事件後,化肥等國際大宗原物料價格暴漲,衝擊各國農業生產,尤其對日本、韓國及臺灣等化肥進口國而言,如何確保農業生產與糧食供應的穩定,提供平價且充足的化肥給農民用於生產,是政府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