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石花凍、海女、石頭厝是卯澳三寶,但如何將傳統漁村的地方特色再次發揚光大?借助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蛻變中的卯澳從「理」海到「里」海,照顧海洋也照顧到地方經濟,如今微笑海灣正向各方遊客招手中。
鄉村蘊含豐厚的資源,供應各式食材與原物料,相關加工或服務產業也應運而生。然而,隨著時代的演進,科技的日新月異對於在地產業既可能形成挑戰,也可能帶來新機會。過去的重要產業可能被取而代之,舊有的服務方式可能也不再受到消費者青睞。如何乘風而起?利用網路科技實現一、二、三級產業的整合,聯繫更多遠方的消費者,重新帶動地方的產業發展,便可讓地方再次成為宜居的所在。
要建構順應原民生活文化的產業模式,對充滿結構性問題的原鄉並不容易,但南豐社區的案例為其他人捎來希望。在王嘉勳的帶領下,居民重新牽起人與土地的連結,又藉油茶摸索新時代的產業鏈建構與營運,打下經濟基礎也一併達成文化傳承和環境永續的使命,成功吸引十幾位青年陸續回流創業。
黃燦燦的油菜花田,冒出了幾個小人影,伴隨著歌聲從遠方緩緩走來。「尚水是從生態復育起家的。以平原來說,溼地保育的方式就是水田,所以我們把尚水米的水田跟溼地保育扣合在一起,以友善耕作來復育土地。這也是把採訪地點安排在『純園』的用意。」溪州尚水友善農產(簡稱尚水)創辦人之一巫宛萍,邊說邊向小朋友打招呼。由於碩士時期攻讀社區營造,巫宛萍參加了彰化縣溪州鄉第一屆文化季,沒想到就此愛上溪州的人文風景。
美濃曾有「菸葉王國」的美譽,極盛期耕種面積高達二千多公頃,後來臺灣廢除菸酒公賣制度,不能種菸草;美濃被列入水源保護區,不能養豬,當地賴以為生的兩大經濟支柱徹底崩塌。「雖然一度盪到谷底,卻也迫使我們做出轉變,形成現在多元作物的局面。」美濃農會總幹事鍾清輝感慨道。在美濃,有10種以上的作物,栽種面積各超過100公頃。「有人納悶,為什麼不專攻一種就好,像麻豆文旦、池上米。這是為了分散產銷失衡的風險,透過穿插種植長、短期作物,維護土壤品質跟生物多樣性。」
在談論地方創生之前,我們要先了解地方發展遇到的困境,簡要來說,就是人力資源不足,其中又可從「量」跟「值」的角度來看。全球有許多非都市的地區人口持續地減少,導致區域內社會、經濟功能萎縮,此時即使有良好的改革政策,也因缺乏人力而很難落實;除此之外,能否順利找到對的人來地方發展也是關鍵,而這就關係到我們對地方發展有什麼樣的期待,才能進一步討論哪些人是我們要找的對象。
柑橘是芸香科亞熱帶常綠果樹,為果樹中的大家族,目前臺灣主要栽培種類除椪柑、柳橙、文旦、桶柑及檸檬外,茂谷柑、萊姆、明尼桔柚、帝王柑及砂糖橘等栽培面積也逐漸增加。柑橘原生地主要分布於亞洲的亞熱帶與熱帶地區,部分種類對於低溫較為敏感。近年來氣候變遷,全球氣溫上升,極端低溫發生頻率亦隨之增加,例如2016年霸王寒流襲捲全臺,造成臺灣北部低海拔山區出現冰霰或降雪,使桶柑果實出現嚴重寒害;2018年年初,低溫伴隨降雨,導致尚未採收的椪柑與海梨柑表皮褐化、凹陷及腐爛等。對柑橘而言,寒害預防措施是不可忽略的種植管理策略。
近年來,由於全球氣候變遷,導致臺灣天然災害發生的頻率與程度加劇,重要的嗜好性作物——茶樹也受到嚴重影響。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簡稱茶改場)整理的統計資料顯示,臺灣於1999年~2019年期間,茶樹發生次數最多的天然災害種類為颱風,自2011年後乾旱發生次數則有增加的趨勢(劉秋芳與邱垂豐,2021)。
2021年8月,西南氣流挾帶豐沛水氣襲擊臺灣中南部,短短10日內雨量達2,427毫米,幾乎是臺灣一整年的年平均雨量,造成嚴重農損,其中青蔥產地價格每公斤飆破200元,讓民眾深刻感受到極端氣候的威力。
為因應極端天氣帶來的管理難度,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簡稱農試所)投入研究,針對青蔥建立一套高品質、抗逆境之青蔥栽培管理方法,不僅可提升青蔥品質,還可減少病害發生與產量損失,就算蔥田淹水也不怕。
颱風、暴雨、乾旱等極端氣候日趨頻繁地發生,衝擊國內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為分析作物在不同環境壓力下的生長變化、篩選出具抗逆境基因品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以下簡稱農試所)建置「水稻耐熱篩選圃」和「多重逆境篩選設施平台」,透過科學試驗了解溫度、溼度、強風等環境因子對於作物性狀和病蟲害發生的影響,加速選拔、育種出更適應未來氣候形態的超級作物種原,期望藉由作物防災學前端的基礎研究,幫助產業即早建立預防措施,降低減產的經濟損失。
相較蔬菜、花卉大多屬短期作物,栽植時間較長的果樹,承受氣候變遷的影響更為複雜嚴重,需有完整的因應對策才能保障農友收益。為此,高雄區農業改良場作物改良課果樹研究室副研究員王仁晃與李雪如,分別研擬木瓜綜合防減災五大招和培養健壯芒果植株的穩定栽培技術,強調從源頭做好管理、防患於未然,輔以智慧農業系統即時監控環境變化,讓農友面對霪雨、暖冬、乾旱等氣候災害時,心中已多了份篤定。
當氣候變遷威脅加劇、氣象災害類型迅速演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農業工程組(以下簡稱農工組)「農業氣象與設施工程研究室」,在研究員暨計畫主持人姚銘輝帶領下,積極整合各農業改良場、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科技部國家防災中心等跨單位專業人員和資料庫,擬定新一代的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系統,向農民推廣更精進的防災整備作為。
農業是人類產業中,受到氣候影響最大者,氣候左右農業生產的豐歉與品質優劣。然而,由於氣候變遷的影響,栽培環境越來越不穩定,導致農作物時常受到異常氣象傷害,例如高溫、低溫、淹水、乾旱等。依氣候學者預測,未來極端氣象發生的機會將更為頻繁,且臺灣位處亞熱帶,乃許多學者指出氣候變遷高風險的地區。
氣候變遷已是全球必須積極應對的議題, 根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2021年發表的第6次報告(AR6),全球氣溫平均上升1.5℃,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未來極端天氣將持續發生並加劇。臺灣近年暖化程度,事實上已經比國際平均還要嚴重,夏天延長、冬天縮短成為新常態,當溫度上升無法避免,農業方面就必須進行各種調適措施,否則到了世紀末,我們農業會有很多項目無法持續發展。
說到養豬場,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呢?現代化的臺灣養豬業不但能提供健康美味的豬肉,還能創造綠金發電,甚至有跨足碳交易市場的多元潛能。橫跨廢棄物處理、再生能源、有機農業三方領域,豬農已撕下製造汙染的標籤,蛻變為照顧環境的新興要角。
1997年臺灣爆發口蹄疫,昔日豬肉大量外銷日本的盛況一夕消失,養豬產業轉以國內市場為主,整體產業大幅衰退,連帶中下游的屠宰場也難與國際接軌。如今危害分析與重要管制點(Hazard Analysis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 HACCP)認證,已是各國食品管理政策的共同基準,為能與國際接軌,農委會自2020年12月15日公告「屠宰場肉品衛生安全管制系統實施及驗證作業要點」,正式推動屠宰場HACCP驗證制度,加速輔導屠宰場轉型。至2021年底預計可完成8家屠宰場驗證,臺灣屠宰場正式宣告跨入肉品衛生的HACCP時代。
放眼丹麥、荷蘭等全球養豬先進大國,養豬企業普遍應用自動化設備、大數據分析、物聯網監控平臺等前瞻技術資源,讓畜養成本與效益最佳化,其智慧養豬經驗,始終是臺灣養豬產業借鏡的指標。為迎頭趕上世界級的養豬水準,政府推動「因應貿易開放養豬產業全面轉型升級計畫」,投入34.81億元輔導全臺養豬場現代化轉型。實地走訪位於彰化的世平畜牧場與苗栗的全順畜牧場,了解兩位中生代豬農投入轉型的努力和成果,藉由導入多種科技設備和趨近標準化作業,而有了客觀數據可加以分析驗證整體的飼養管理方法,不僅提升產能,也讓畜牧業人力短缺的問題獲得解方。
2018年8月中國爆發非洲豬瘟疫情,臺灣嚴陣以待,成功將此無藥可醫、無疫苗可預防的疫病阻絕於境外。2020年6月,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大會正式認可臺灣為「不施打疫苗口蹄疫非疫區」。接著隔年1月1日起,臺灣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美豬進口。在臺灣養豬產業因脫離口蹄疫疫區而振奮時,對於含萊克多巴胺豬肉開放進口可能造成的衝擊,莫不感到憂心。為此,行政院農委會備妥128.3億元經費,推動為期四年的「因應貿易開放養豬產業全面轉型升級計畫」,以保障豬農收益等八大方向,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
臺灣在去年(2020年)獲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 I E)宣布為口蹄疫「不使用疫苗非疫區」,口蹄疫成功拔針,加上今年已是第三年將非洲豬瘟阻絕境外,這是臺灣養豬產業發展很好的契機。過去我們產業目標以守勢為主,希望能做到自給自足,臺灣防疫成功,讓我們更有條件思考如何轉守為攻,將臺灣好的產品銷售到國外去。
春夏秋冬,不同時節的作物濃縮了大地的養分,以果實記錄了冷暖更迭、酸甜苦辣的滋味。鄧心承將大自然的恩惠,釀成一杯杯層次豐富的佳醞,讓更多人品味臺灣這片土地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