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怕低溫突襲 預防柑橘寒害、提升果園耐寒力的管理策略

柑橘落果

落果應及時清除,避免影響後續田間管理。

文.圖/施伯明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

柑橘是芸香科亞熱帶常綠果樹,為果樹中的大家族,目前臺灣主要栽培種類除椪柑、柳橙、文旦、桶柑及檸檬外,茂谷柑、萊姆、明尼桔柚、帝王柑及砂糖橘等栽培面積也逐漸增加。柑橘原生地主要分布於亞洲的亞熱帶與熱帶地區,部分種類對於低溫較為敏感。近年來氣候變遷,全球氣溫上升,極端低溫發生頻率亦隨之增加,例如2016年霸王寒流襲捲全臺,造成臺灣北部低海拔山區出現冰霰或降雪,使桶柑果實出現嚴重寒害;2018年年初,低溫伴隨降雨,導致尚未採收的椪柑與海梨柑表皮褐化、凹陷及腐爛等。對柑橘而言,寒害預防措施是不可忽略的種植管理策略。

柑橘樹
臺灣地處北迴歸線,十分適合柑橘生產。(攝影/林靜怡)

柑橘抗寒體質相異 低溫來襲危機多

低溫對作物造成的傷害,分為寒害與霜害。未達結冰程度時,主要造成細胞膜通透性改變,使細胞代謝不平衡,稱為寒害(chilling injury)或低溫傷害(low-temperature injury);而0℃以下低溫則促使冰晶形成,使細胞膜受到破壞,稱為霜害(frost injury)或凍害(freezing injury)。這些傷害徵狀在低溫下通常表現較為緩慢,一旦移到較高溫處,徵狀便快速顯現。柑橘果實遭遇寒害後,果皮常出現下凹斑點、斑塊、皺縮並逐漸褐化,而內部果肉因果皮受傷導致失水、果重減輕,並呈現發酵變味等徵狀,最終落果;若遭遇凍害,有時果皮也會出現水浸狀壞疽。

低溫傷害會因溫度愈低、持續時間愈長而加劇。遭遇寒害時,通常以幼嫩部位受損較為嚴重,若植株有先經過溫度逐漸降低的馴化,尚可忍受較低溫度。柑橘各種類的低溫敏感度不盡相同,比如砧木種類枳殼,較能忍受低溫。常見柑橘中,以金柑、溫州蜜柑及寬皮柑等較為耐寒,葉片與枝條處於零下5~6℃時,傷害仍不明顯;其次為葡萄柚及橙類等等;最後是檸檬、萊姆及枸櫞,0℃左右即可能出現葉緣焦枯或枝條壞死等傷害。

相較於葉片和枝條,果實抵抗低溫的能力較弱。當溫度低於10℃,少數敏感的柑橘種類果實即可能受到影響。若伴隨霪雨或溫溼度變化大,果實更容易受到傷害。其他如株齡、植株健康狀態及結果量等,也會影響寒害發生的程度。

柑橘寒害
2016年霸王寒流襲捲全臺,北部低海拔地區出現降雪,覆蓋於柑橘枝條與果實表面,造成低溫傷害。

預防寒害兩大招 雙管齊下威力大

、主動保護措施

主動保護為低溫來臨前進行的保護措施,通常為物理性方法,短期內需投入較多勞力及資源。一般利用灌溉、連續噴水、設置風扇或覆蓋塑膠布等方式減少果園內熱能散失,並於低溫過後停止或移除。

乾燥土壤的孔隙中含有較多空氣,其比熱小而不利於熱的傳導及保存,因此輻射冷卻時,熱更容易散失。利用灌溉可排除孔隙內空氣,也因為水的比熱大,不容易放熱,可有效延緩熱能散失。加上灌溉後土壤顏色較深,亦有利於白天吸收太陽輻射,促使土壤環境升溫,適合作為乾冷時期減少寒害發生的保護措施。

連續噴水是預防寒害的常見方法,可使果園維持較高溼度,冷空氣不易進入,亦可使葉片維持與灌溉水相近的溫度,達到保護效果。噴水適合於乾冷時進行,但前提是有充足的水源供應。若低溫持續時間長而無法連續噴水,則會降低防寒效果,因此水源不足時,不建議連續噴水;另外,長時間噴水可能對柑橘果皮造成傷害,亦為噴水時需留意之處。

發生輻射冷卻效應時,地表附近溫度因快速散熱使得上方空氣較為低溫,如果冷空氣沉聚於山谷底,也會使下層空氣溫度較低。此時若能混合兩層不同溫度的空氣,可有效提升地面果園溫度,減少傷害發生。一般可於樹冠上方架設風扇,促進冷空氣流動並混和空氣,縮短低溫危害時間。當果園上方約10公尺處與果園之間的溫差超過3℃時,風扇帶來的升溫效果較佳,但若原先兩者之間的溫差太小,則效果並不顯著。因此善用風扇,可有效防止輻射冷卻所造成的低溫傷害。

於植株上方覆蓋塑膠布具有保溫效果,原理與溫室相同,還可隔絕溼冷時的雨水危害,保護果實;覆蓋地表則可使根部保溫,可視情況擇一覆蓋或兩者並行。塑膠布種類繁多,其中以透明材質者效果較佳,但需注意低溫期過後應儘速移除,避免陽光照射造成熱傷害。

、被動保護措施

被動保護屬於長期措施,為減少低溫傷害的經常性栽培管理,通常為生物性或生態性方法,包含適當的肥培管理、定期修剪、冬季清除地被、避免於秋冬中耕及設置防風設施等。

健康植株對於低溫的耐受性較佳,良好的肥培管理能提供植株需要的養分,使植株均衡生長,因而有較佳的抵抗力。施肥時應注意儘量採用溝施或穴施方式,若只用撒施方式,可能造成根部多集中於表土,將使根部更容易感受到環境低溫而影響生長。另外應注意氮肥用量及時期,施用過多容易造成枝條軟弱,變得對低溫較為敏感。若太晚施肥,則會造成晚秋或冬季才萌發新芽,導致低溫來臨前枝條充實不足,更容易受到低溫傷害。

修剪為柑橘栽培的例行管理工作,柑橘1年抽梢3~4次,樹冠枝條太密時,不利於土壤吸收太陽輻射,應落實日常修剪工作以促進光照及通風。夏秋季主要進行徒長枝修剪,冬季則著重於較大枝幹的修剪以維持樹型,並剪除過密或過長的枝群。因為傷口對低溫較為敏感,因此冬季修剪應避免於低溫來臨前進行。

冬季清除果園地被,有助於地表吸收更多輻射熱而增加果園溫度,應適時進行除草作業。若地被植物超過5公分,則地表吸收輻射熱效果不顯著。使用中耕機除草或翻土容易增加土壤孔隙,使土壤中空氣含量變多,不利於熱的保存,因此中耕後建議充分灌溉,以減少土壤孔隙中空氣含量。

利用防風設施阻擋冷空氣,亦可有效減少低溫傷害,如種植防風林或搭設防風網來達到破風效果。若果園位於谷地,可於上風處山腰種植防風林,或利用種植方向及地形將冷空氣導引至他處,減少冷空氣進入果園機會。

有機質肥料
有機質肥料應與土壤充分混合,促進根系往下生長。

落實栽培管理措施 提升果園耐寒力

柑橘果園遭遇寒害後,幾天內果實可能陸續出現下凹斑塊並逐漸褐化而落果,這些落果在短期內會感染綠黴病或青黴病,進而使果實表面布滿孢子,成為二次感染源。因此在確認災損後,應及早移除樹上無商品價值的果實,並撿除地上落果,避免成為病蟲繁殖溫床。

椪柑與海梨柑表皮褐化、凹陷及腐爛
寒害後,柑橘果皮出現下凹斑點、斑塊、皺縮及褐化等徵狀(圖左為椪柑;圖右為海梨柑)。

對果實造成寒害的低溫,通常不至於對葉片及枝條也產生傷害,但若果園位於較高海拔地區,或因受到強烈冷氣團影響導致氣溫降至0℃以下,則可能造成枝條發生凍害。發生凍害後,如果幾天內葉片開始掉落,表示枝條受損較輕微;若葉片於枝條上乾枯未掉落,代表枝條嚴重受損,甚至壞死。因不易判斷枝條受損程度與位置,建議可於春梢萌發展葉後,再修剪生長不良或未萌梢的枝條。

低溫過後,可能導致韌皮部損傷,初期徵狀並不明顯,但因夏季高溫而蒸散快速,容易帶來生長壓力,故當年度低溫過後可增加修剪量,並於疏果期增加疏果程度,以減少樹體負荷、促進樹體恢復。

過去柑橘不常遇上寒害,由於近年來極端氣候發生頻率增加,相關保護措施愈來愈受重視。北部地區冬季低溫常伴隨霪雨,主動保護措施如連續噴水等有時保護效果不足,因此更應著重日常管理。透過經常性栽培管理的落實,再於冬季視低溫情形加強保護,相信可將低溫傷害降至最低,培植出新鮮味美的高品質柑橘。

柑橘園
做好田間管理,有利於樹體抵抗低溫傷害。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2年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