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園的抗旱管理術 茶改場架設「茶葉生產管理資訊平台」助農民精準管理

茶園

(攝影/黃毛)

文.圖/劉秋芳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
    胡智益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副研究員
    蔡憲宗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研究員

近年來,由於全球氣候變遷,導致臺灣天然災害發生的頻率與程度加劇,重要的嗜好性作物——茶樹也受到嚴重影響。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簡稱茶改場)整理的統計資料顯示,臺灣於1999年~2019年期間,茶樹發生次數最多的天然災害種類為颱風,自2011年後乾旱發生次數則有增加的趨勢(劉秋芳與邱垂豐,2021)。

茶樹雖為耐旱作物,但若長時間未有明顯降雨(30天內降雨未達25毫米)或不足量的灌溉水源,茶樹體內水分代謝會超過正常生理活動所需水分,導致水分缺乏現象。隨著乾旱程度的增加,會造成新梢停止生長、枝葉萎凋枯萎,嚴重時會影響產量及品質,甚至會枯死。春雨不足、梅雨季節提前結束,且無颱風登陸,造成全臺多數地區出現乾旱情形,從2017~2021年,每年均發生茶區乾旱現象,且影響面積越來越廣泛,估計損失金額越來越高,尤其是在2020~2021年的跨年度災情,影響全臺各地產茶情形。

2017~2019年期間茶樹天然災害被害面積與估計損害金額
2020~2021年茶樹公告乾旱災害的資料

茶改場為因應氣候的不穩定性,已在全臺各茶區架設23座微氣象站,整理成線上的微氣象監測系統,讓農民觀看即時、7天和1個月的氣候狀況,作為茶園管理的參考資訊;另外,針對茶園乾旱發生的不同階段建立防護措施,並且擬定短、中、長期的因應策略,以降低及因應乾旱對茶樹的影響。

茶改場於全臺茶區架設23座微氣象站,並設置微氣象監測系統,詳細記錄風速、氣溫、日輻射量、日雨量等等環境因素的變化。

茶園因應乾旱的防護措施

未來氣候越發嚴峻,乾旱的預防更應從平日做起。茶改場針對茶園旱害發生的前、中、後期,建議茶農進行以下防護措施:

一、 乾旱發生前的預防

(一)尋找固定水源,設置灌溉系統及蓄水池:重視平時供水維護,擴大蓄水能力。

(二)重視茶園耕作栽培管理,提高茶樹耐旱能力:如改善土壤肥力和質地(多施有機肥)、適度耕犁、進行草生栽培、敷蓋稻稈、花生殼、穀殼等資材及適量施用鉀肥等。

(三)種植耐旱性較強的茶樹品種:尤其是沒有水源的地區,建議種植「臺茶1號、「臺茶12號」或「臺茶17號」等,勿種植「青心大冇」或「青心烏龍」等不耐旱品種。

(四)病蟲害防治:乾旱時,類、咖啡木蠹蛾、白蟻、捲葉蛾、薊馬及枝枯病等危害易增加,可利用性費洛蒙及黃色黏紙誘殺害蟲,並適當使用藥劑、剪除罹病枝條來預防。

(五)隨時注意氣象預測及天候狀況,即早採取適當措施因應。

茶樹受到乾旱影響的徵狀示意圖

二、乾旱發生的因應

(一)即時灌溉給水:可採水車運水澆灌茶樹,乾旱期間為防止茶樹枯死,噴灌量每公頃40公噸,至少每2週1次,以維持樹勢,待乾旱結束後能恢復生產。

(二)為了增加保水能力,減少水分持續散失,建議敷蓋稻稈、花生殼、穀殼等資材,厚度約3~5公分,重量約每公頃20~30噸。

(三)減少茶園作業,如減少割草次數,以降低土壤水分散失;避免修剪和施肥等茶園管理作業,以防高溫乾旱的危害加重,俟旱害解除後再依旱害程度決定修剪強度。

茶樹乾旱
隨著乾旱程度的增加,茶樹新梢會停止生長、枝葉萎凋枯萎,嚴重時會影響產量及品質,甚至枯死。

三、乾旱發生後的復耕

(一)實施耕犁作業:乾旱期間土壤較為硬實,於乾旱結束後,宜進行中、深耕之耕犁作業,較有利於水分滲入,並促進根系的生長發育。

(二)補植及更新:3年內幼木茶園因乾旱枯死,可利用冬季時進行補植;受害嚴重需全面更新成木的茶園,須休園半年至一年再種植,避免連作障礙發生。

因應旱害程度的復耕措施

架設臺灣茶葉生產管理資訊平台 茶改場助農民精準管理

一、短期策略

茶改場於2020年11月至12月,分別於桃園、花蓮、南投及新北市辦理5場次的茶樹旱害技術講習會,提出多項防護技術供農民應用;2021年1月至3月更擴大舉辦,分別於嘉義、南投、花蓮、臺東、苗栗、新竹、宜蘭辦理13場次,並在桃園、苗栗、南投、宜蘭、花蓮和臺東等地區設置10公頃的灌溉示範茶園,同時試驗並建立新植茶園、已種植茶園等不同情境下的灌溉設備及灌溉模式。

此外,茶改場亦派員協助地方政府進行乾旱損害鑑定,輔導農民及早復耕,或是配合行政院農委會農田水利署,協助茶農申請灌溉設施的補助。

二、中、長期策略

氣候形態已大幅改變,農民以往參照二十四節氣進行茶園管理的方式已不足以應付當前的天候狀況。為了能強化茶樹生產韌性,長期的防減災,茶改場進行耐旱茶樹品種篩選及農業氣象相關領域研究,致力發展茶園智慧化管理技術,蒐集氣候環境參數,匯入大數據分析引擎,架設「臺灣茶葉生產管理資訊平台」(https://www.tea-info.tw/home),協助農民進行天災預警及產期預估。除了可看到雨量、氣溫和溼度等,以及預警的氣象資料外,茶改場每月會更新全臺5大茶區10處茶園監測點的栽培管理專家建議,期望能達到精準管理,穩定茶葉的生產。

臺灣茶葉生產管理資訊平台QRcode
茶改場架設「臺灣茶葉生產管理資訊平台」,每月提供茶園監測點栽培管理的專家建議,讓農民輕鬆應對栽種情況。掃左方QRcode進入網站。(攝影/林靜怡)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2年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