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養豬基金助攻 八大方向調整體質 助產業脫胎換骨

小豬

為提高豬隻育成率和生產效率,畜牧處目標推行批次異地分齡的養豬模式。(攝影/王士豪)

文/曾怡陵、楊雋珩

2018年8月中國爆發非洲豬瘟疫情,臺灣嚴陣以待,成功將此無藥可醫、無疫苗可預防的疫病阻絕於境外。2020年6月,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大會正式認可臺灣為「不施打疫苗口蹄疫非疫區」。接著隔年1月1日起,臺灣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美豬進口。在臺灣養豬產業因脫離口蹄疫疫區而振奮時,對於含萊克多巴胺豬肉開放進口可能造成的衝擊,莫不感到憂心。為此,行政院農委會備妥128.3億元經費,推動為期四年的「因應貿易開放養豬產業全面轉型升級計畫」,以保障豬農收益等八大方向,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

透過源頭調節 保障豬價及產銷穩定

穩定豬價及產銷是豬農和消費者最關心的事。編寫基金計畫時,農委會將合理的活豬拍賣價訂在每公斤65~75元之間。2021年隨飼料價格的波動,合理區間調整為70~85元,農委會畜牧處處長張經緯表示:「從2021年1月到現在(11月)為止,我們的拍賣價格也大多介於這個區間。」

源頭調節及總量管理是豬價維穩的關鍵,每年5月、11月的養豬頭數調查,掌握全臺畜牧場的在養量;透過每個月的毛豬供銷業務及調配會議,與台糖公司、養豬合作社聯合社、加工業者、肉品市場、農會等調節供需。

「國人在特定時節對豬肉有不同需求,豬場的生產照排程走,什麼時候要進小豬、出大豬,都排得出來。」張經緯說明,中秋節有烤肉的需求,端午節包粽及年菜會有豬肉需求,配合需求調節供需,能避免供不應求造成豬價暴漲,或供過於求導致豬價暴跌。「我們希望建構穩定的供需,只要價格沒有異常波動,都會尊重市場機制。」此外,透過低產母豬的淘汰等獎勵措施,也可促進豬農獲得比較好的生產成績,穩定收益。

畜牧處處長張經緯
畜牧處處長張經緯指出,「國外先進豬場的循環經濟再利用模式,是我們未來的方向」。(攝影/李文揚)

拓展多元外銷管道 主打特色冰鮮肉

外銷,也是穩定豬價的工具之一。對比大眾多聚焦口蹄疫拔針後臺灣豬肉是不是就有機會恢復外銷榮景,張經緯指出,「我們對豬肉外銷的期待,應放在調節國內產銷的功能上。」他說明,臺灣已不適合用環境成本來換取大量外匯。對出口商而言,臺灣豬的成本高、出口利潤薄。當國內需求轉淡,如農曆春節後到清明前,政府就可以推動外銷,以去化多餘豬源,維持豬價穩定。中華民國養豬協會理事長、台灣福昌集團總經理楊杰也提到,臺灣整體養殖環境已非過去1970年代以外銷導向為主力,「論臺灣豬肉自給率,前幾年大概在8成7,今年則可達到9成,臺灣本身便無法百分百自給自足。」談豬肉外銷,更著重的是對產業的永續發展和產銷平衡有所助益。

中華民國養豬協會理事長楊杰
中華民國養豬協會理事長楊杰認為,豬肉外銷對調節產銷有益。(攝影/王志元)

此外,外銷豬肉不應定位為廉價肉品。據畜牧處資料,11月24日每公斤毛豬拍賣價為74.29元,以74%屠宰率回推每公斤豬肉成本約100元,同日荷蘭冷凍分切好的豬肉到岸價才2.1美金,不到臺幣60元。「若我們外銷冷凍分切好的豬肉,是沒有競爭力的。應該鎖定距離近、對臺灣豬肉接受度高的東南亞國家的高端市場,主打有特色的加工肉品及部位冰鮮肉。」張經緯舉例,日本喜歡里肌肉,而臺灣擁有距離優勢,若供應冰鮮里肌肉,不會有冷凍肉因冰晶影響口感的問題,足以跟國際上的冷凍肉品競爭。

目前,臺灣正在跟菲律賓、新加坡、杜拜等地洽談豬肉的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SPS)程序。若順利談成,政府也會提供業者運費上的補助,如此有望擴增國產豬肉產銷調節的管道。

豬肉片
臺灣豬在外銷市場上的發展利基非冷凍肉品,應主打有特色的加工肉品及部位冰鮮肉。(攝影/王志元)

接軌國際標準 屠宰場導入HACCP

日本作為臺灣豬肉重要的輸出目標國,要求在2021年6月開始,輸出日本的豬肉在屠宰和加工過程都要符合危害分析與重要管制點(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 HACCP)驗證。

在口蹄疫發生之前,臺灣豬肉有40%為外銷,也因此當時國內的屠宰場相對現代化。口蹄疫發生後20年來,養豬產業都以供應國內為主,內需市場約70%為溫體豬肉,屠宰場設備的更新也跟著停滯,無法與國際接軌。推動屠宰場取得HACCP驗證,成為刻不容緩的工作。目前國內59家屠宰場中,已有2家取得驗證。

後端的分切、加工及運輸冷鏈若能升級,不僅能確保畜肉產品品質,也能保障消費者最關心的食安。臺灣環境高溫多溼,常溫供應的溫體豬肉從凌晨屠宰到肉攤販售的過程易滋生細菌。張經緯期盼未來屠宰完成後的肉品,能完善預冷流程,在恆溫冷控的狀況下運送到像歐洲常見的環控肉攤,以確保全程冷鏈不斷鏈,更能守護食安。他強調:「我們還在思考,溫度控制符合HACCP規範的同時,如何也能符合國人對溫體豬肉口感的需求和喜好?找出其中的平衡點,才可以跟進口的冷凍豬肉區隔,也才不會讓國內的消費力道下降。」

豬隻屠宰
輔導屠宰場取得HACCP驗證,加強分切、加工及運輸冷鏈水準,是養豬產業刻不容緩的轉型工作之一。(攝影/梁偉樂)
切豬肉
如何讓國產豬肉在產地到餐桌的過程中維持冷鏈,同時符合臺灣人習慣溫體豬肉的需求,是重整養豬產業的重要課題之一。(攝影/張家瑋)

從硬體到軟體 推動養豬場全面升級

推動養豬場現代化也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點。

「國外先進豬場的循環經濟再利用模式,是我們未來的方向。」張經緯表示,許多歐洲國家的養豬場已達成零排放的目標,廢汙水不會直接排放至公共水體,而是集中做沼氣發電,沼液、沼渣作為農地肥分使用。回頭觀察國內豬場,許多業者有每天洗豬的習慣,清洗廢水和豬隻的糞尿,若未處理至符合放流水標準即排放,就會造成河川、水圳等公共水體的汙染。「從源頭減量,是汙染防治最重要的概念。」洗一頭豬一天花20~25公升的水,若改為新式的高床節水型豬舍,汙水量可降為5公升。

在飼養模式上,臺灣高溫多溼的環境易引發動物疫病,但過去以來國內養豬場多為一貫式經營,場內同時有種母豬、哺乳仔豬、保育豬及肥育肉豬等,不利疫病管控。現在推展的方向為批次異地分齡的模式,才能阻絕不同階段疫病的發生,提高育成率和生產效率。台糖的東海豐農業循環園區即採用此養豬模式,此外也引進高床節水型豬舍並規劃零廢棄、零排放的循環模式,獲得英國標準協會(BSI)的循環經濟國際標準認證。

養豬場糞尿汙水處理
養豬場糞尿汙水經三段式廢水處理後,不僅避免直接排放至河川的汙染,還能集中做沼氣發電,沼液、沼渣供作農地肥分使用。(攝影/李文揚)

多元行銷刺激消費 推動認證有助國產豬識別

除了軟硬體的提升,還須有消費支持才能讓產業永續。由於健身風氣帶動雞肉消費量,加上以白肉取代紅肉的飲食觀念,國內豬肉的需求量漸漸被雞肉取代。為了行銷優質的國產豬肉,畜牧處與地方政府或團體合辦特色美食產銷活動,如萬巒豬腳節、臺南肉燥飯嘉年華等,彰顯國產豬肉特色也提升國人的認同度。此外,也透過學校的食農教育引導正確的飲食觀念,供應國軍伙食並補助偏鄉學校營養午餐使用國產豬肉等,促進國產豬肉的消費量。

肉燥飯
為提升國人對國產豬肉的認同度,畜牧處與地方政府合辦萬巒豬腳節、臺南肉燥飯嘉年華等美食產銷活動。(攝影/王志元)

「臺灣肉豬的育種做得很好」,張經緯說,國人琅琅上口的特色豬有西班牙的伊比利豬、日本的鹿兒島黑豬等,而臺灣除了三品系白豬,還有黑豬系統的高畜黑豬、平埔黑豬等。黑豬耐粗食、抗病性好,生長中後期若以液態的廚餘餵飼,由於熱值比較低,所需的生長期較長,肉的成熟度高,肉纖維會比較有咬感。

本土黑豬
臺灣肉豬育種技術優良,透過本土黑豬品系的選育和改良,亦有機會創造品牌化效益。(攝影/謝佩穎)

而為了讓消費者在選購肉品時方便識別國產豬肉,除了落實肉品的產地標示外,畜牧處也推動臺灣豬識別標章和產銷履歷,加強臺灣豬識別標章的查核,以提升消費者對國產豬肉的信心。政府欲開放帶有萊劑的美豬進口,卻也希望兼顧國內養豬產業發展、穩定消費者信心。站在養豬產業代表的立場,楊杰也表示,「雖然我們不願意看到有健康疑慮的肉品進入臺灣,但如果是因為國際趨勢或拓展我國經貿,不管是現在或未來,我期待政府能提升關於產地標示和進口萊劑的檢驗量能,並且不只是百億基金計畫,希望政府可以寬編更多預算持續支持整個產業的提升。」

臺灣豬識別標章
畜牧處推動臺灣豬識別標章與產銷履歷,並不定期稽查,讓消費者買得更安心。(攝影/楊雋珩)

成功擋下非洲豬瘟 防疫戒備一刻不鬆懈

有各大輔導措施,但許多鄰國仍是非洲豬瘟疫區,邊境防守仍不能鬆懈。張經緯回顧過去養豬產業因口蹄疫影響,養豬頭數腰斬一半,一頭豬的批發價格曾從6,000千元跌至600元,豬場過去有2萬2,000家,現在只剩下6,000家。非洲豬瘟無疫苗可打,也因此防堵工作一定要做到百分之百,否則本業和衍生性行業都會受到重創,保守估計影響不下2千億。

為防堵非洲豬瘟,除加強查緝漁船走私,網路巡檢員也會巡查電商平臺及臉書一頁式廣告販售的肉品,郵政包裹逐件做X光篩檢,關務署針對入關貨物進行拆袋查驗;轄區員警也清查越南小吃店、卡拉OK店等場所是否有非洲豬瘟的走私肉品,各地方清潔隊移除路邊的廚餘桶,地方防治所也強化豬場自衛防疫工作的宣導。考量廚餘是傳播非洲豬瘟的高危險因子,2021年10月農委會頒布新廚餘養豬禁令,登記飼養規模在199頭(含)以下的養豬場,禁止廚餘、動物性廢渣、畜禽屠宰下腳料進入及餵養,也提供轉型升級或退場的輔導及補助。

畜牧處希望透過方方面面建構臺灣養豬產業永續的基石,抵禦外來危險因子,也健全產業體質,針對問題提供協助,如補助自動化生產設備、向勞動部爭取畜牧外勞等。2021年編列17億預算,2022年編列38億預算,如今已陸續收案,期盼能於2022年開花結果,帶動整體養豬產業的翻新。

養豬廚餘
防堵非洲豬瘟,農委會10月頒布新廚餘養豬禁令,要求200頭以上養豬場落實高溫蒸煮,並輔導199頭以下養豬場轉型或退場。(攝影/謝佩穎)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