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3年3月號 綠肥大地 生態固碳花現幸福

所謂綠肥(Green Manure),是不採收栽培的植物而直接翻耕入田作為肥料的方法,特地種來耕入土壤內的植物稱為綠肥作物。中文俗語有一說:「綠肥壓幾年,差田變好田」、「花草種三年,瘦田變肥田」,很多人對綠肥可能不太熟悉,卻是農家自古以來常用的栽培方式,用來維護農業生產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在臺灣早期也極重視綠肥利用,直到被蓬勃發展的化學肥料逐漸取代。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3年2月號 冷進冷出不斷鏈 農漁畜產尚介青

掌握冷鏈就掌握價格!本期《豐年》邀請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擔任客座總編輯,分享產地到餐桌全程不斷鏈目標,如何逐步完成從出口導向的旗艦型、內外兼顧的區域型到各大批發市場與農民團體、農企業等冷鏈建置,穩內銷、拚外銷,全面的冷鏈物流系統,將成為農漁民最堅實的後盾。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3年1月號 呷年菜看見臺灣農業力 鴻兔大展金豐沛

農曆過年吃團圓飯,這期《豐年》我們邀請徐仲擔任客座總編輯,從過年最常見的芥菜與雞,談談現代過年的吃與農業發展有什麼關係,並拜訪產地:全臺最大西螺果菜批發市場、新竹客家閹雞、斗南馬鈴薯和臺灣牛,及彰化生態養殖的文蛤、黑蜆、白蝦,了解第一線農業力,掌握春節供銷情形與地方農產風情。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2年12月號 小農加工點食成金 跨域加值有撇步

農產加工是好工具,臺灣夏秋兩季高溫潮溼,易生病蟲害,又常有颱風侵襲,農產供應常見青黃不接,價格起伏波動大,若在盛產時適當加工,既充分利用農產品,也破除季節性限制,而開放農民跨足加工,有利於經營企業化,進一步加值農民收入,同時滿足消費者更多元的需求,成為外銷全球市場的基礎,搞不好還能上太空。

harvest7211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2年11月號 寶島可可夢 全果循環加值顯神通

可可、咖啡、茶是世界三大飲料作物,溫暖療癒的可可、浪漫濃郁的咖啡、自然清新的茶香,何其有幸,竟因氣候暖化的緣故,都在臺灣寶島落地生根了!提供從產地到餐桌的最短碳足跡產品,充分滿足每個人不同的飲品選擇。從稻米的黃金到檳榔綠金再到現在的可可黑金,臺灣農民的實力遠超想像,結合在地豐富的人才與資源,徹底發揮全果利用的零農廢精神,把可可果漿包括果殼,在可可豆的黑金之外,全部化作循環綠金!喝過酸甜又爽口,帶著山竹風味、釋迦香氣的可可果汁嗎?無法想像不是問題,走一趟臺灣可可產地屏東和南投吧!

harvest7210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2年10月號 國產糧倉豆豆隆 營養+美味+食安全升級

大豆有三寶,黃豆、黑豆和毛豆。不說飼料與榨油用途,只說給人吃進肚,簡單點的豆漿、豆腐、豆干、豆皮、味噌……到現代感十足的運動補充品高蛋白粉、環保蔬食者吃的植物肉等,而最好的國產豆奶當然先給孩子!國產雜糧復興,鮮食大豆先行!新鮮、安全、健康、非基因改造、低碳足跡、可追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大糧倉計畫」準備好了,6年來大豆種植面積快速成長,今(2022)年1月「臺灣大豆產業策略聯盟」成立,將以產業自主模式,透過垂直整合、橫向聯繫,完善大豆產業鏈!

豐年7209臺灣新蜜境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2年9月號 臺灣新蜜境 經濟·生態·食安三贏的森林

臺灣人愛吃蜜,無論是甜點、蛋糕、飲料,都會有蜂蜜的蹤影,不過近年食安事件頻傳,從蜂蜜中驗出抗生素、農藥、摻偽等新聞事件,促進了臺灣消費者對蜂蜜產品品質的重視,近幾年已成功催生國產蜂蜜產銷履歷制度,行政院衛生福利部今(2022)年更公告100%純蜜規定,將於明(2023)年7月1日正式上路,進一步確保臺灣消費者的健康權益,也讓臺灣蜂產業邁向更健全的發展。中國明朝劉基(劉伯溫)《靈丘丈人》一文提到:「去其蛛蟊蚍蜉,彌其土蜂蠅豹,夏不烈日,冬不凝澌,飄風吹而不搖,淋雨沃而不漬。其取蜜也,分其贏而已矣,不竭其力也。」養蜂之道是經營管理之術,更借喻為治國之方,且看森林養蜂聚焦蜜源核心,以不同蜂種尋求人蜂共舞、不必逐花而居的可能性,發展多元風味的在地特色蜜,提供更健康取向的封蓋蜜,也成為未來山村建設的重要課題。

豐年7208疫健植物大補帖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2年8月號 農醫跨域起步走 疫健植物大補帖

荷和紫蘇,臺灣中草藥種類多如繁星,總計種植面積卻僅有500公頃。按理說「生吃都不夠」,實情卻是本土中草藥難以打入國內中醫藥材的供應鏈,臺灣所使用的中藥材幾乎全是國外進口。如今「清冠一號」一舉成名,中醫藥界開始著手聯合農業界,臺灣中草藥產業化幾十年來舉步維艱的困境,期待有解。

豐年7207臺灣精品咖啡香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2年7月號 臺灣精品咖啡香 從種子到杯子的風味哲學

從罐頭咖啡「伯朗」、即溶咖啡「雀巢」等能在超市買到的大眾消費品,到UCC、星巴克連鎖咖啡品牌推廣烘焙咖啡,至最近20年講究起咖啡產地及沖泡方式的「單品咖啡」盛行,臺灣人的嘴是真的愈來愈刁,卻也刁出臺灣咖啡的轉型之路,去(2021)年開始嘗試與「精品咖啡」畫出等號。
所謂精品咖啡,意味著生產流程中的每個環節和角色:咖啡農、生豆商、烘焙師、咖啡師,都與品質息息相關,而消費者對咖啡品質和風味的高標準需求,帶動從咖啡樹到咖啡桌整個產業鏈環節的進化。臺灣咖啡小農們正在這條路上積極邁進,迸發新一輪產業生機。

豐年雜誌7206新農企時代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2年6月號 新農企時代 科技✕農企業的成功DNA

農企業從小農出發,前進到企業化,甚而跨業結盟,無不透過創意的加值與既有資源的充分整合,而在素有科技島之稱的臺灣,正有許多農企業經營者將自身農業專長與時俱進,結合鋤頭與鍵盤,有效運用科技發展提供的翅膀,讓農企業飛上「雲端」變身科技農企業,勇敢闖出一片天。

豐年雜誌7205農水新風貌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2年5月號 農水新風貌 把水留住,灌溉大地

2021年初臺灣西部地區發生大規模乾旱事件,導致各地農田進入不同程度的減量供水、限水、停灌甚至歇業等情況,成為臺灣56年來最嚴重的乾旱,被稱作「百年大旱」,顯而易見,乾旱已是無法迴避的氣候危機,也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簡稱農水署)新成立後的最大挑戰。

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除了完善的灌排系統,農水署提出「把水留住,灌溉大地」的願景,除了擴大照顧農民的生產與生計,善用現代科技與設施蓄豐濟枯、引水廣布、智慧灌溉,達到幫助農民省時、省工又省水,更把友善土地的生活與生態一併納入考量,透過全臺各地農田水利人員的推廣、協調,再造農田水利的新風貌。

豐年7204 農業淨零 碳金時代來臨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2年4月號 農業淨零 碳金時代來臨

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蔡英文總統宣示「2050年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臺灣的國家目標,在極端氣候變成「新常態」之前,製造、運輸、住宅,以及農業部門,都必須提出系統性的減碳策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2021年9月成立「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在綠能、減少碳排之路上,率先邁出重要的第一步,更在今年(2022)2月的「邁向農業淨零排放策略大會」與各界團體及專家學者共同擬定「減量」、「增匯」、「循環」及「綠趨勢」等四大主軸,為本身就具有「減碳體質」的農業鋪出明確的淨零大道。國人未來是否能順應國際趨勢,迎接農業碳金時代的商機,且看此刻產官學研與全國人民的意念與努力。

《豐年雜誌》7203書封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2年3月號 生態系服務-守護農業永續的本金

2005年一份「千禧年生態系評估」報告,明確定義生態系服務為「人類從生態系中獲得的利益」,並劃分為「供給」、「支持」、「調節」及「文化」等四大服務面向,意味大自然支撐全人類的生命、生活、生產。
在臺灣,也有一群人,願意讓農田裡的雜草長高一點,化學藥劑少用些,只為了照顧像人類一樣,共同仰賴農田、穿梭在田水與莊稼的生物,以及孕育萬物的自然環境,希望萬物共好,一同健康。這些以生態為本過生活的人,可以是生產者,也可以是消費者,可以是我們每一個人。

豐年雜誌7202立體書封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2年2月號 地方養成記-創生產業正循環

人與土地的連結從哪裡開始?當一條溪流引入圳道盈滿稻田,農民將秧苗穩穩插入田土;當海女閉氣潛入10公尺深的海水中,只為找尋足以支持生活所需的海產;當人們特地前往農村,就為看看團購多回的農特產生長在什麼樣的環境。連結其實一直都在,只是生活形態變了,變得不再容易看見需求與土地之間的關係。發揚土地價值的農漁村和第一線生產者,是時候拉回眾人的目光了!一起讓故事重新流進每個人心中;檢視地方的特色與缺口,找出凸顯自我價值和經濟發展的方式。

harvest7201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2年1月號 作物防災學-面對氣候變遷的調適與技術

農業生產與氣候條件息息相關,然而從2016年1月下旬的霸王級寒流到2021年的乾旱與強降雨,嚴峻的氣候變遷趨勢,帶給農民有增無減的挑戰,加速建構韌性農業體系,成為農政單位刻不容緩的工作之一。希望藉由作物防減災技術逐步推廣、落實於生產現場,臺灣農業能走向農損更少、農產品供給和品質更穩定的一天,對氣候變遷的衝擊大聲說:我們準備好了!

harvest7112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1年12月號 臺灣豬再出發-產業升級.接軌國際

究竟臺灣豬的競爭力目前來到哪個階段?產官學界如何協助產業重塑更強健的體質?盤點農委會百億基金計畫並深入全臺產業現場,由內而外的轉型工程正在各個角落發生,令人期待臺灣豬的破繭重生,不止於口蹄疫拔針後的狂喜,更將繼續穩健地實現接軌國際級水準的永續願景。

harvest7111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1年11月號 島嶼精釀-以啤酒工藝淬鍊農產新火花

有別於大量生產的商業啤酒,精釀啤酒業者堅持少量多樣與原創精神,經過無數次試驗,耗資費時推出各種酒款,有的獵奇奪目,有的雋永暢銷,帶給世人無窮驚喜。臺灣農業技術精良,品項繁多,提供釀酒人源源不絕的創作素材,各大精釀啤酒品牌,近年爭相從臺灣在地農產汲取創意,以釀酒工藝淬鍊出新滋味,在各項國際比賽大放異彩。精釀啤酒精神,象徵的是無限可能,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支爆紅的作品會是什麼。

harvest7110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1年10月號 進化吧!國產鮮奶

一邊是具價格優勢的美紐澳鮮奶叩關壓力日增,一邊是國人對鮮奶的需求持續擴大,臺灣鮮奶的機會與挑戰並存,不僅亟須重塑國產鮮奶的特色與優勢,酪農業產官學界也正分別研擬不同的備戰策略,從升級自動化設備、研發國產飼糧到鑽研乳牛三大淘汰因素的乳房炎預防、跟進動物福利標章的全球趨勢等,希望帶領產業再次挺過貿易開放威脅,也期許能讓臺灣人繼續對國產鮮奶感到驕傲與信賴!

harvest7109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1年9月號 園藝療育-撫慰心田的綠色魔法

隨著國外風行已久的園藝治療在臺灣生根,並因地適宜長出自己的模樣,各方園藝療法工作者正在不同場域默默耕耘中,例如和美綠色照顧站,設計多種室內外園藝課程,喚起農村長輩的笑顏;雲林臺大醫院開闢食農基地,讓精神科病人藉由栽種蔬果,走在穩定的復健之路上;田尾鄉園藝業者,不只賣花材,更想幫助顧客在園藝中找回幸福感。平常接觸園藝,指的是人照顧植物,園藝療育則是主客互換,讓人利用花花草草照顧身心靈。一起把你的心,交給園藝來療癒吧!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1年8月號 植物益生菌-農民得力的小尖兵

本期《豐年》邀請專家學者深入探討植物益生菌,同時請農友分享經驗,蘇力菌如何有效防治斜紋夜盜蛾?木黴菌為何可幫助作物對抗高溫、寒害、淹水、乾旱等環境逆境?液化澱粉芽胞桿菌又是如何大顯神威,可以抗病害、促進生長,還可提升禽畜換肉率?一起來認識這些厲害的植物益生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