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曼利_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景觀暨遊憩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封面故事
客座總編輯|屏科大景觀暨遊憩管理所助理教授廖曼利 打通園藝治療任督二脈 深化產業專業發展

園藝治療在20年前進來臺灣後蓬勃發展,好處是讓更多人了解園藝也可作為一種輔助性療法,對國內園藝業者幫助很大,整體上讓園藝更普遍地被大眾接觸;壞處則是它實在發展得太快了,所以在專業認證和訓練要求上仍不夠嚴謹確實。

封面故事
農業微生物工廠大解密!微生物資材商品化的最佳良伴

去(2020)年11月16日,由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以下簡稱農科院)建置的農業微生物工廠,在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舉行揭幕儀式並正式開始運作,廠長黃文的表示,農業微生物工廠將扮演銜接學研界與產業界的橋梁,將微生物研發的能量轉換為量化生產的實踐方案。

封面故事
本土蘇力菌商品化與產業化成果耀眼 殺蟲戰力更勝市售國外商品

過去市售蘇力菌產品幾乎都是進口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以下簡稱藥毒所)積極研發本土蘇力菌,落實科技研發成果到產業化,近20多年來,已篩獲許多殺蟲活性良好的本土蘇力菌菌株,有些殺蟲範圍甚至超越市售國外商品。篩選本土微生物的策略,既合乎生態學利用本地天敵防治本地害蟲的原則,同時深具學術研究意義,其富藏的經濟價值更是不言而喻!

封面故事
無人機+微生物製劑強強聯手 興農分享大甲芋頭田管理經驗

想把田間工作「變聰明」?且看智慧農業兩大趨勢的農用無人機和微生物製劑如何強強聯手,幫助農友同時提升農作物品質兼解決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困擾。《豐年》特別採訪國內農藥大廠興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興農),了解業者在微生物藥劑產品面和應用面觀察到的現象與知識,也提點對新技術躍躍欲試的農友,在無人機與微生物製劑的組合中,要注意的使用眉角有哪些呢?

封面故事
「十項全能王」液化澱粉芽孢桿菌 剋病害、促進生長,還能提高乳豬換肉率

液化澱粉芽孢桿菌的名字雖然拗口,但在防治植物病害應用上,多年來被研究單位寄予厚望,也是許多生產者口中的萬用救星!液化澱粉芽孢桿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被歸類為芽孢桿菌(Bacillus spp.)的一種,屬革蘭氏陽性好氣性桿狀細菌,可產生內生孢子,且在產孢過程中產生對病原菌具抑制作用的抗生物質,從水稻稻熱病、茄科青枯病到草莓灰黴病,液化澱粉芽孢桿菌樣樣都有可觀防治功效,在安全無毒的生產之道上,助廣大農友一臂之力!

封面故事
益菌多好健康 農業益生菌全方位保護農漁牧產業

市售的養樂多、優酪乳、優格、納豆菌、乳酸桿菌、雙岐桿菌及比菲德氏菌等均是一般消費者所熟知的「益生菌」;這些益生菌存在我們身體內,可改善人體腸道內微生物菌叢的平衡、有益身體健康。近年來科學家證明腸道微生物失衡與許多疾病的發生具有關連性,甚至會影響人體的身心健康。同樣地,在植物的內部及周邊環境,亦存在許多不同種類的益生菌,有的可以幫助植物吸收營養、產生植物的生長刺激物質、促進植物的生長,部分益生菌甚至可幫助植物增強免疫力、對抗病害,這些益生菌皆有望被研發量產為生物肥料、生物促進劑及生物農藥。

封面故事
「綠忍者」木黴菌的萬用分解術!當肥料農藥還能對抗環境逆境

木黴菌宛如精通百藝的斜槓高手,既能分解蝦蟹殼中的幾丁質,產生乙醯葡萄胺做成保健食品、藥物與生長劑,還能改變纖維特性,軟化布料、釀酒與漂白,樣樣難不倒它。當身披綠彩的忍者躍進農業領域,病害防治是它威震四方的強大戰力。

封面故事
客座總編輯|國立中興大學副校長黃振文 植物益生菌保護作物健康 幫助農藥減量

益生菌保健近年越來越受到重視,其實不僅人體需要益生菌,大自然中也存在許多微生物,幫助土壤和植物維持健康。經過多年研究,目前已有不少植物的益生菌,被開發為生物肥料、生物農藥及微生物製劑等生物防治資材,幫助農民生產健康安全的優質農產品。

封面故事
鄉土攝影家楊基炘 對臺灣農村的深情一瞥

楊基炘,1923年生於臺中清水,為當地望族楊氏子弟,是二戰後臺灣最活躍的鄉土攝影家之一。他在1951年進入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復會)服務,從此與攝影結下不解之緣,他因工作的關係走遍臺灣,替《豐年》雜誌拍攝近1萬張質量均優的照片,忠實紀錄了1950~1960年代臺灣早期農業社會及人民生活的影像。

封面故事
豐年跨越語言鴻溝撐起戰後農推 以吳郭魚養殖為例

《豐年》雜誌可說是戰後臺灣農業報刊中,時間悠長、影響力最大者,尤其是在創辦後的4年裡,以中、日文並用方式編輯文稿,且力求淺白易懂,使它能跨越族群語言的鴻溝,擁有國語、閩南語、客語及原住民讀者。另外,其經營方式雖從免費贈閱改為收費,但因售價不高,而成為當時農民主要讀物。《豐年》對戰後初期臺灣農業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以吳郭魚在臺灣的養殖推廣過程為例,可以看出它扮演政府與民間交流的重要橋梁,使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知識普及且深植民間。

封面故事
穿越1951~1964年《豐年》漫畫專欄!圖像傳播與農民再教育

《豐年》雜誌的創刊號〈發刊詞〉:「我們希望這個刊物能在許多改善本省農村生活工作方面盡它一部分指導和報告的任務…」清楚說明《豐年》是以農村大眾為主要讀者,傳播新聞、農業訊息、衛生指導等政策內容。因此在編輯上,處處都能看到以農村大眾為對象的安排,如方便農村大眾閱讀而採用大版面、大字體印刷,為適應農村需求與提高閱讀興趣而刊載照片、插畫與漫畫。

封面故事
臺灣農業的願景工程 「治本」的十大實務方向

臺灣永續發展目標要朝著正確的方向,農業必然涵蓋其中,農業必須兼顧農業生產、安全及優化環境的長遠發展。檢討現在的農業環境、農產銷售及農民生活的政策,政策需要「治標」及「治本」兼備,治標是點,目標以「數字」為主;治本是面,目標是建立有效的「本質」為主,能徹底解決問題。

封面故事
一本《豐年》的誕生!一窺早期發行七部曲

文/編輯部 1編輯檯會議 每星期舉行全體會報一次以決定社務和編輯方針。 2採訪撰寫 《豐年》的農業文章均由專家 […]

封面故事
揭秘編輯檯日常!老豐年人簡芙蓉的42年鎏金歲月

《豐年》陪伴讀者七十載,幕後的重要功臣包括隱身在每一篇文章後、穿梭於作者和讀者間的編輯們。在早期資訊、交通仍不甚方便的年代,編輯兼記者兼攝影的他們彷彿都有十八般武藝,他們究竟如何完成每兩週一次的出刊?在編雜誌之外,又承擔了林林總總哪些農業推廣任務?在豐年社累積四十二年工作資歷、已退休的前資深編輯、業務部經理簡芙蓉是回答讀者這些疑問最好的人選!即使已離開豐年編輯檯多年,高齡八十有餘的簡芙蓉聊起從前的工作細節猶然歷歷在目,充滿著豐年人的榮譽感。

封面故事
「養豬歌」與「半月小說」 《豐年》與五〇年代的臺灣文學風景

在五〇年代創辦初期,《豐年》為了吸引廣大的農村讀者注意,加入了非常多生活化的內容,包含漫畫、笑話以及文學作品皆有之。因此《豐年》不僅是一本農業專業刊物,在臺灣文化研究領域當中,《豐年》也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從中可以看見許多精彩的五〇年代的農村小說,以及許多民間歌謠創作。

封面故事
老頑童劉興欽 畫農村漫畫傳遞童心鄉情

以《阿三哥與大嬸婆》系列作品風靡全臺的國寶級漫畫家劉興欽,生平創作無數,他的漫畫角色多取材自鄉下小人物,描繪的情節、場景也如同一幅幅農村生活畫,自六〇年代起便樹立了獨樹一幟的風格。當年劉興欽的漫畫在多家報刊連載露出,包括以農民為主要讀者、發行量最大的《豐年半月刊》。在1964~1972近十年的合作期間,他不僅畫出《老福財》、《錢如命先生》等系列作品,也發揮漫畫老少咸宜、淺顯易懂的優點,配合政府政令宣傳現代化知識。

封面故事
從都市回到農村 「雞籠生」陳炳煌的豐年傳奇!

以「雞籠生」為筆名的陳炳煌,是臺灣戰後著名的漫畫家、大眾文學作家,在《豐年》創刊初期的1951~1963年,更曾長期擔任豐年社副社長一職。當時陳炳煌離開生活20多年的上海回到臺灣,在《豐年》時期的他,運用了曾參與臺灣新民報社時所熟習的圖文技藝,投入了「為農民之友、是生產之道」的農村、農業與農民的世界,徹底發揮推廣雜誌在農村的影響力,對戰後臺灣農業與農村現代化進程貢獻良多!

封面故事
從《豐年》到《鄉間小路》 賀豐年推廣家政喜迎70

《豐年》是臺灣農業媒體的先驅,多年來伴隨臺灣經濟成長與農業發展轉型而蛻變,提供讀者最佳精神食糧,增廣其視野,滿足其求知慾。1991年,豐年社出版另一本名為《鄉間小路》的雜誌,有別於《豐年》,它的讀者群擴及一般社會大眾,報導農產品從產地到餐桌,也是提醒人如何養生保健,如何與環境共好的雜誌。這本雜誌拉近社會大眾與農業的距離,而且在親近農業、關心農業的過程獲得日常生活可應用的知識。

封面故事
《豐年》雙翼!創社初期的藍蔭鼎與楊英風

《豐年》雜誌創刊於1951年7月,發行迄今,是臺灣出版史上發行悠久、從無間斷的一份雜誌,也是戰後臺灣農業發展的重要推手與見證。茲逢《豐年》70週年慶,謹以此文緬懷創社初期的社長藍蔭鼎與美術編輯楊英風兩位藝術家,重溫當年的豐年風華與藝術丰采。

封面故事
阡陌七十年 豐年的創刊故事

《豐年》自1951年7月15日發行創刊號,迄今發行不輟,已出版1621本雜誌,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定期刊物之一。70年來,《豐年》一步一腳印,不僅見證臺灣農業發展每一個關鍵時刻,《豐年》自身從創辦、成長到蛻變轉型的過程,也可看出臺灣農村隨著時代變遷的各種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