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951~1964年《豐年》漫畫專欄!圖像傳播與農民再教育

文/許惠盈

《豐年》雜誌的創刊號〈發刊詞〉:「我們希望這個刊物能在許多改善本省農村生活工作方面盡它一部分指導和報告的任務…」清楚說明《豐年》是以農村大眾為主要讀者,傳播新聞、農業訊息、衛生指導等政策內容。因此在編輯上,處處都能看到以農村大眾為對象的安排,如方便農村大眾閱讀而採用大版面、大字體印刷,為適應農村需求與提高閱讀興趣而刊載照片、插畫與漫畫。

「進步農村專欄」兼具娛樂與教育性

1950、1960年代的臺灣,農村大眾教育程度不高、識字能力薄弱,《豐年》雜誌考量農村大眾的閱讀能力,同時也增加趣味吸引閱讀,刊載了各種形式的漫畫,甚至設置漫畫專欄。當時創辦《豐年》雜誌的重要人物、美國新聞處處長許伯樂(Robert B. Sheeks),在〈創立農村定期刊物計畫書〉裡曾提到,「它也將刊印令人注目的畫圖題材,包括照片、漫畫、圖解和美術畫片」;時任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復會)主任委員兼雜誌發行人的蔣夢麟也曾建議:「把連環漫畫變成固定版面,它們並不一定要印製地非常精美,因此也就不會花太多錢。」

這些說明《豐年》在正式出版前,就有刊載漫畫的構想,也果然在出版後具體落實,先後開闢了「漫畫專欄」與「進步農村專欄」。

《豐年》創刊後即開闢「漫畫專欄」,直到第10卷(1960年)才完全取消,內容多以幽默趣味為主,具有娛樂效果。而「進步農村專欄」則是自第5卷(1955年)起增闢的新專欄,直到第14卷第23期才停止,主要是傳遞各種新知。增闢原因根據〈編者與讀者〉一文裡提到「豐年原是農友們的刊物,有許多農業技術性的文章,雖然很實用,但是連續讀了十幾頁的文字,總覺得缺乏調劑,所以除了已有一部分純娛樂性的漫畫以外,再闢出一欄,專用漫畫表示,兼有娛樂性和教育性的特點」,說明「進步農村專欄」兼具娛樂與教育特點,同時也顯示漫畫在《豐年》雜誌不只扮演娛樂角色,更具有教育農村大眾的功能。

《豐年》第6卷第3期。
《豐年》第5卷第4期。

匯聚本土、外省籍兩大派漫畫家

漫畫是以圖像為主、文字為輔的平面媒體,如何正確傳達訊息並吸引注意,呈現與敘事方式非常重要;而如何呈現、敘事如何進行與創作者有關,《豐年》漫畫的特色之一,就是集結二十多位創作者繪製漫畫,讓《豐年》的漫畫呈現多元風格。

在這些漫畫作者裡,目前可考證的本土漫畫家有陳炳煌、楊英風與劉興欽等人,外省漫畫家有牛哥、張尼、劉成鈞、吳廷標、顏彤、朱嘯秋、梁乃予、David薛等人。這些作者與作品,代表著戰後臺灣漫畫發展的兩大系統,一為承襲自日治時期的漫畫風格,以本土漫畫家為主,另一為延續中國的政治諷刺漫畫,以戰後來臺的外省籍漫畫家為主,而《豐年》正好提供了這兩大派漫畫家互相交流的機會。

在眾多漫畫作者群中,陳炳煌筆名「雞籠生」,1935年在上海發行《雞籠生漫畫集》第一集,被視為臺灣人創作的第一本漫畫集,甚至被譽為臺灣第一位漫畫家。1951年《豐年》雜誌創刊,陳炳煌受聘擔任副社長兼編輯,主編「漫畫專欄」與「讀者園地」。楊英風則是臺灣知名雕塑大師,早年擔任豐年社美術編輯,因此在《豐年》雜誌留下許多漫畫作品,如〈竹桿七與矮咕八〉、〈闊嘴仔與阿花仔〉、〈農狀元〉。

《豐年》第8卷第21期。

為了解《豐年》漫畫所欲傳遞的訊息,可依其內容歸納出三大類別,分別為趣味娛樂、政治宣傳與現代化知識。進一步分析,可再依性質的不同,細分幾大主題,敘述如下:

一、趣味娛樂漫畫

根據漫畫的題材內容或呈現意義,可細分為兩個主題:一為純粹表達生活趣味、呈現農村生活樣貌,或用各種劇情與動作製造笑料的「幽默小品」;另一種是以主角人物為中心,鋪陳精彩敘事,滿足讀者好奇心的「趣味故事」。在「幽默小品」中,有一部分漫畫純粹表現趣味,採用幽默、諷刺、誇張、滑稽等方式來表現人物或故事情節。另一部分則是表現農村生活樣貌,多半以簡單樸實的畫面展現農村生活或人物形象。另一主題為「趣味故事」,主要以連環漫畫的形式,由一位特別的主角人物為中心,鋪陳曲折離奇的情節,如顏彤的「菲島歷險記」、張尼的「荒山奇夢」與「海螺緣」等。

二、政治宣傳漫畫

政治宣傳漫畫主要以「反共抗俄」、「國家認同」為題材,向農村大眾傳遞「反共愛國」的政治意識。此類漫畫反映出戰後強調反共抗俄的基本國策,政府試圖透過漫畫建構農村大眾反共抗俄的政治意識,同時也塑造國家認同,穩定國家統治,向大眾傳達臺灣國力充實,已做好隨時能反攻大陸的準備。

三、現代化知識漫畫

現代化知識漫畫主要介紹各種新知,可分成「農業知識」、「醫療衛生知識」、「品德習慣」、「社會新觀念」、「時事與生活新知」等五類。首先就「農業知識」來看,呼應戰後臺灣強調農業增產的目標,不同以往傳統的農業生產,主要向農民傳遞科學化與現代化的農業新知識與新技術,例如使用耕耘機的好處等。「醫療衛生知識」則是因為戰後臺灣醫療衛生環境惡劣、傳染病盛行,農村生活條件不佳、衛生習慣不良,更容易促使疾病發生,遂以漫畫指導農村大眾認識與預防疾病,同時傳遞個人衛生、飲食營養的知識教育。

《豐年》第7卷第17期。

最後,《豐年》也藉漫畫向農村大眾傳播「品德習慣」、「社會新觀念」和「時事與生活新知」的內涵。「品德習慣」的內容,主要勸人戒除賭、酒、色等惡習,教導待人處事應有的態度與觀念,以建立良好品行與生活方式;「社會新觀念」主要是破除迷信等舊觀念,以端正社會風氣;「時事與生活新知」則針對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或農村生活狀況,進行知識宣達與教育,

增進農人對社會的了解與常識。雖然這三個主題的重點不同,但都是透過漫畫的啟蒙,試圖改變農村原有之陋習、舊觀念與生活方式,使農村大眾具有符合時代的思想觀念、養成良好習慣與現代公民的品德素養,促成農民與農村走向現代化。

綜合三大類別的漫畫主題,有幽默引人發笑的趣味娛樂漫畫,也有強調反共抗俄與國家認同的政治宣傳漫畫,還有傳播現代化知識以啟蒙農村大眾的知識漫畫,顯現漫畫在《豐年》雜誌不只是純粹娛樂,還具有政治宣傳、知識啟蒙的功能。尤其在1950、1960年代的臺灣,農村大眾教育程度不高、識字率低,漫畫除了吸引閱讀外,相較文字傳播,訊息更加具體與易於明瞭,也因此更容易深入農村大眾的生活,達到「提高農村生產」與「改善農民生活」之最終目的!

《豐年》第5卷第15期。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