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農業部常務次長 杜文珍 曾任農委會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局長、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赴德國漢諾威獸醫大學進修獸醫博士、國立中興大學獸醫研究所碩士。
封面故事
防疫是每個人的事 臺灣豬是國人共同價值:養豬產業升級吸引生力軍 邁向亞洲第一非疫區

臺灣豬在今(2024)年7月傳統豬瘟拔針滿一週年,接著要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申請為非疫區國家,有望在2025年成為亞洲第一個口蹄疫、非洲豬瘟以及傳統豬瘟3種疾病的非疫區國家。農業部常務次長杜文珍專長獸醫與動物防疫,從動物疫病防控的專家到擔任我國在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的常任代表,在防疫的國際舞台,分享臺灣落實口蹄疫及非洲豬瘟等防疫工作的心得,促進國際交流。

百億基金助畜舍設備現代化,加上3大主要豬疾病防疫有成,可望強化國人對臺灣豬的信賴,並取得叩關國際市場的門票,但機會也伴隨許多挑戰。(攝影╱黃世澤)
封面故事
防疫提升、畜舍現代化 養豬業蓄勢待發:產官學評析競爭力 更健康才能走下去

今(2024)年7月1日,臺灣傳統豬瘟疫苗拔針滿周年,皆未傳出新病例,可望成為亞洲唯一撲滅或阻絕3大主要豬疾病(傳統豬瘟、非洲豬瘟、口蹄疫)的國家;俗稱「百億養豬基金」的《因應貿易開放養豬產業全面轉型升級計畫》將在今年告一段落,臺灣養豬業如何厚植實力?《豐年》訪談中華民國養豬協會秘書長潘建同、農業部畜牧司養豬產業科科長周文玲、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李淑慧,從產業、官方與專家視角,檢視臺灣養豬產業競爭力。

嘉一香未來將持續深耕臺灣豬產業,精進肉品品質並兼顧內外銷市場。
封面故事
豬瘟非疫區後進軍高端日本 嘉一香賣豬肉更賣品質:打造活菌豬自有品牌 新建高效能全自動屠宰場

成立逾40年的嘉一香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2020年臺灣口蹄疫疫區除名後,成為國內首家獲HACCP認證屠宰場、首例生鮮冷凍豬肉出口菲律賓,當前正蓄勢待發進軍國際市場,未來將兼顧內外銷尋求獲利最大化,並因應省工智慧化的時代潮流,於雲林建立國內最大全自動化屠宰場,領先邁向屠宰新紀元。

嘉一香為國內電宰豬肉大廠,每年屠宰約30萬頭豬,年營收約新臺幣30億元,從飼料廠、屠宰場、加工廠、肉品專賣店與生技公司的產銷一條龍企業,客戶群共2,000餘家。

封面故事
最高標準執行安全管制 信功從屠宰到加工嚴密控管:核心價值美味與衛生 豬肉產品布局東亞

信功是屠宰、分切、加工集於一身的豬肉工場,落成至今逾40年,對國內銷售生鮮肉品,對國外出售加工肉品,年營業額最高達新臺幣40億元,是臺灣出口肉品的標竿廠商,更是在臺灣唯一曾經以冷藏生鮮豬肉出口日本的分切場,至今仍對日出口加工品不曾間斷。現在的信功,除了取得日本以及新加坡加工肉品出口資格,國內取得HACCP和ISO22000的資格,更是全臺唯一符合中央畜產會CAS屠宰及加工的雙優級廠資格。

農業經營
鹽沼棲地、海草床與紅樹林的碳匯潛力高,但暫未納入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中。圖為紅樹林植物海茄苳的呼吸根。(攝影╱楊為仁)
農業經營
邁向2050年淨零 農業部門盤點碳匯潛力:兼顧生活與生態 政策獎勵搭配ESG 促農業永續

前總統蔡英文在2022年世界地球日(4月22日)宣示,臺灣要在2050年達成碳排淨零;同年7月時任行政院長蘇貞昌框定風電/光電、氫能、前瞻能源、電力系統與儲能、節能、碳捕捉利用及封存、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資源循環零廢棄、自然碳匯、淨零綠生活、綠色金融及公正轉型等12項關鍵策略。

今(2024)年6月總統賴清德成立氣候變遷委員會,揭示淨零路徑、多元綠能減碳科技、綠色數位雙軸轉型、永續綠生活、公正轉型、綠色永續金融及國土永續調適韌性7大主軸。

雜糧在日常飲食與農業生產皆扮演重要角色,但國產雜糧產業長期受制於進口產品,陷入低迷。(圖片提供╱豐年社資料照片)
農業經營
餐桌上的重要角色 解析臺灣雜糧產銷:產業特殊、進口產品強勢 振興國產雜糧挑戰多

常言「人吃五穀雜糧」,臺灣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農村家戶的耕作物種與產業發展型態相對多元,用現在的術語就是具有「農業生物多樣性」,造就這種農村風貌的關鍵角色之一,就是花生、玉米、黃豆、甘藷等「雜糧作物」,其總產量甚至一度超過稻米。然而,雜糧產業在臺灣長期不受重視,透過爬梳產業發展變遷,可以認識雜糧特殊的產銷體系,以及在生活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對整體農業生產的重要價值。

爵床科植物花形花色千變萬化,具高觀賞價值,深受園藝愛好者喜愛,圖為赤苞花。
農業經營
解析12種爵床科新興花木:花艷葉美深受園藝界喜愛 打造專屬獨特庭園

在都市環境空間狹小且陽光常常不足的情形下,挑選適合的花卉得花點心思,大家都喜歡新穎的奇花異卉,在這推薦一個植物家族,包含花、葉都美麗的種類,且有許多引入臺灣不久的植物,種起來比較不會和人家「撞花」。

這類植物就是爵床科觀賞植物,爵床科植物有成對的葉片,花序通常有明顯且觀賞價值很高的苞片,各種顏色的花朵有5個裂片,通常是上面2片下面3個裂片,花朵的顏色與形狀大小千變萬化,因此令園藝愛好者深深著迷。

攝影╱sirikorn(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農業經營
臺灣楊桃星途閃亮 鮮果可望繼續拓展北美市場:楊桃產銷的歷史與供應鏈分析

楊桃是我國重要的外銷水果之一,是少數出口總量占生產總量超過百分比兩位數之水果品項,結合農業部農業統計資料,與財政部關務署出口統計資料顯示,楊桃近10年間外銷比率平均高達14%左右,遠高於鳳梨、芒果及番石榴之出口比率,然而近年來楊桃生產與外銷狀況卻有逐年下滑情形產生,本文將藉由我國楊桃產銷資訊、新興美國市場情形、安全供應鏈相關技術導入等方向,探討楊桃外銷契機等內容,以嘗試找出我國楊桃產業外銷機會與可行方向。

農業技術
黃色小果番茄「台農2號」果實酸甜可口,且具耐熱特性適應氣候環境變遷。
農業技術
高品質耐熱小果番茄 金黃璀璨台農2號糖馨:耐高溫助延長果品產期 酸甜馨香擄獲市場味蕾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原生於安地斯(Andes)山區,性喜涼冷,經人類長時間馴化及育種不斷增大果實與產量,現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蔬菜之一。其中,小果番茄的果實大小略介於5至30公克,由於方便整粒食用通常直接鮮食不再烹煮,因而消費者對於小果番茄的食味品質更為在意。為符合現在及未來的消費需求,農業試驗所新育成具有果實高品質與耐熱特性的黃色小果番茄「台農2號」、商品名「糖馨」,提供作為兼顧整個產業鏈的新品項,協助穩定小果番茄的產業發展。

玉米種植可以對增加土壤碳匯有所幫助。(圖片來源/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農業技術
氣候變遷下栽培管理:玉米對土壤碳匯的貢獻及環境需求(中) 《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系列三》

全球土壤有機碳(SOC)估計有15,500萬噸,大氣圈含7,600萬噸的碳,活植物體中則有約5,600萬噸碳,因此土壤是陸地最大的有機碳(organic carbon, OC)匯區。在過去200年,生態系統中損失50%的有機碳,因此讓土壤增加碳匯,對於減緩地球暖化有顯著功效。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組織於2015年巴黎會議提出「千分之四倡議」(4 Per 1000 Initiative: Soils for Food Security and Climate),倡議提高土壤有機碳以緩和地球暖化。

小花蝴蝶蘭「桃園2號」。
農業技術
少見花果馨香花朵 黃綠色系蝴蝶蘭桃園2號:花型玲瓏 宜辦公與居家的素雅蘭花

為和蝴蝶蘭大花送禮市場區隔,桃園農改場育成新品種「桃園2號――馨香」,為臺灣目前少見具香味的淡黃綠色系小花蝴蝶蘭,花色有別於市售常見紅、粉紅及白色系小花蝴蝶蘭,適合於都會居住地與辦公空間狹小處擺放,擺放時建議放在窗邊有斜射的陽光處,釋放氣味最為清香宜人。

蝴蝶蘭為臺灣主要外銷農產品之一,每年可創造新臺幣40億元以上的外銷產值,行銷世界60餘個國家,外銷以貨櫃海運為主要運輸方式。此外,蝴蝶蘭也是國內主要盆花之一,國內盆花產值每年可達新臺幣3億元以上。

RX Japan事務局長齋藤廣顯(左)表示,九州農業展規模未來可望繼續擴大;負責展區業務的松原亮(右)設立臺灣展區(Taiwan Pavilion)協助臺灣廠商曝光。
農業技術
成熟產品、新創技術同臺較勁 九州農業展對接產業趨勢:台積電設廠引農企業關注 臺業者參展秀出農實力

由日本RX Japan株式會社主辦的J AGRI農業博覽會,固定每年5月、10月間分別於九州及東京首都圈設展。九州農業展策展方RX Japan事務局長齋藤廣顯表示,J AGRI展會初心是希望打造能夠讓農民直接接觸產品以及最新科技的平台,促成持有新技術的業者與產地農民合作。相較於東京農業展,九州農業展在地性質較強,今年有臺灣廠商參展,帶著先進研發產品,尋求擴展海外業務的契機;中衛發展中心帶領科技農企業參訪團赴九州交流,也將九州農業展列為首站。

豐年人物
大屯29莊園園主侯奕瑋對北投文化充滿熱情,用咖啡演繹風土。
豐年人物
在大屯火山種有機咖啡 侯奕瑋要栽出北投新印象:農業與文史風景可與溫泉並立

全世界的咖啡生產國大致都座落於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地區,也被稱為「咖啡帶(coffee belt)」。轉動地球儀,在咖啡帶上,從東非的肯亞、坦尚尼亞,中南美洲的巴拿馬、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哥斯大黎加及哥倫比亞、厄瓜多,太平洋中的夏威夷到東南亞的印尼,眾多知名的咖啡生產地還有一個共同關鍵字,那就是「火山」。而地處咖啡帶北沿的臺灣,也有一座「火山莊園」——位於大屯火山山麓的「大屯29莊園」。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 林華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博士、曾任林務局局長、國立臺灣博物館副館長、文化部專門委員兼媒體公關組長、科長、林務局保育組技正、臺北市立動物園副研究員、組長、臺灣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豐年人物
本土森林植物精油 吸吐臺灣山林香氣:精油產業活化林業 剩餘枝葉可去化、林農有收益

2017年是臺灣「國產材元年」,隔年全國農業會議訂出十年後——2028年國產材自給率達成5%的目標,增加至五倍。距離目標達成時間,今年來到期中考階段,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積極推動可相輔相成的非木質產業發展,轄下全國八個地區分署將在今年全部各自推出不同風土的特色本土植物精油原料生產,衍生精油、純露及香水等相關產品。

王升陽認為臺灣森林精油已有具特色、品質的產品原料,只要進一步健全產業鏈,未來可朝國際發展。
豐年人物
王升陽:打造產業鏈 尋找馥郁臺灣特有香氣:國產精油檢測中心穩健產業發展

小小一滴森林精油,需要1公斤木材萃取;提煉1公斤香杉精油,需要使用500公斤木材。一瓶精油,蘊含一大片滿滿森林力。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近年投入研發木土森林植物精油,與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終身特聘教授、循環經濟研究學院院長王升陽合作,打造精油產業鏈,起步從2023年4月成立「國產精油檢測中心」開始。

以牛角製作「配方」是生機互動農法最為人所知的作法之一,然而配方對生機互動農法也僅是「藥引」角色,並非萬靈丹。
豐年人物
崇敬宇宙自然的耕耘藝術 生機互動農法:持續輪耕、休耕栽綠肥 堆肥為土地存款

生機互動農法(Biodynamic agriculture,簡稱BD農法),是工業革命後最早有意識實行的有機農法之一,創始至今年恰滿百年,倡導運用牛糞製作堆肥以及牛角配方來農作。臺灣很受歡迎的自然酒,不乏生機互動農法葡萄園的作品,也買得到BD農法品牌德米特認證的蔬果汁、咖啡、橄欖油等。國內臺中、宜蘭及臺東地等,也有許多持續耕耘生機互動農法的農場,並成立臺灣人智學有機農耕發展協會。

各期雜誌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7月號 守護臺灣豬隊友 百億升級 非疫永續

臺灣豬傳統豬瘟拔針屆滿一年,即將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申請成為非疫區,臺灣生鮮豬肉可望再度銷售海外市場,成為亞洲第一個告別口蹄疫與豬瘟的國家。對於內銷為主的臺灣豬市場來說,外銷市場是產業鏈全面升級迎來的甜美效應。從2021年到2024年的因應貿易開放養豬產業全面轉型升級計畫,4年128.3億元的經費挹注,超過70億元投入養豬場及屠宰場現代化,提升設施,精準飼養且重視生物及食品安全管理,是讓產業得以永續的重要措施。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6月號 花花世界 國產花卉華麗出擊

國產花卉之美,有以原生種驚豔世界的臺灣蝴蝶蘭,成功外銷日本的文心蘭切花,還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馬拉巴栗苗木盆栽產區。國產花卉產業求新求變,名列臺灣第三名的出口農產品背後,花卉產業的競爭力是多種因素努力的成果——以智慧科技升級產業,重視品種培育,成熟的採後保鮮技術與運輸管控。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5月號 土雞傳味 育種進擊

土雞的飼養期比白肉雞多出一倍以上,成本相對較高,但有抗病力強,皮下脂肪少,肉質富嚼勁等優勢;料理方式也多元,是臺灣民間不可或缺的食材。臺灣自1980年代開始土雞的保種與研究,僅晚於法國。在國際上,土雞會稱為local chicken、country chicken、traditional chicken、native chicken、indigenous chickens等,概括來說,土雞強調在地性、地方歷史與傳統,具種原多樣性及文化意義。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4月號 農業碳匯黃綠藍 碳權交易零碳排

隨著碳交易上路,農業碳匯、碳權掀起話題。《豐年》雜誌向農業部、碳交所及學者專家訪問、邀稿,破除種碳煉金迷思,然而全球面對氣候變遷趨勢及淨零排放目標,碳抵換額度(碳權)仍是農產業的轉機,黃碳(土壤)、綠碳(森林)、藍碳(海洋)三大自然碳匯的效益亦不僅在碳權交易,如何發展值得國內農產業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