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餐桌上的產地】莓 the Force Be with You!

草莓採收期將至,傅國峯特別帶我們走一趟大湖農會南湖分部的集貨場,介紹基本集貨過程。

下午大約四點左右,農民會陸續送來鮮果,檢查後簽收、輸出一式六聯的單據,將跟隨當日的草莓通過層層關卡,直達臺北的大型果菜市場。「採收高峰期時,這裡每天都要堆滿六、七個棧板的草莓,簡直跟山一樣。」

封面故事
【餐桌上的產地】ㄎㄚ大粒草莓園:帶點幽默勇於嘗新,才更顯滋味

採訪開始不久,袁婧清的電話響起,有人希望預約採草莓,她幽默回應:「你慢一點,不要那麼急,十二月中旬再來,要來之前跟我說,天氣冷一些草莓才會甜,跟你一樣甜♥」截至十一月底,她已經接過七十幾通想採草莓的詢問電話和訊息,熟門熟路的老顧客知道「ㄎㄚ大粒草莓園」是友善環境且草莓品質好,每年都催她快點開放草莓園。

封面故事
【餐桌上的產地】大崙頭草莓園:復興務農的十項全能家庭

跟「老臺北」的友人們談起,將前往內湖區的白石湖採訪草莓園,得到一臉驚訝的回應:「臺北產草莓?」其實,臺灣最初開始種草莓,約一九三○年代由日本人引進,就是於臺北陽明山區試種,儘管沒有成功,草莓卻輾轉於苗栗大湖大放異彩,茂盛綿延。而白石湖種植草莓的契機,則是一九八三年起,內湖區農會輔導在地農家轉型,成立草莓產銷班。

右:張國禎:健康種苗很重要。左:張佳宏:讓農業加入現代科技。
封面故事
【食趣聞】種草莓?跟著專家學密技

「台一生態休閒農場」內滿眼高聳林木,落羽松、楓樹……美得不可思議,不僅自然生態極其豐富,更設有雨林館、螢火蟲復育、甲蟲標本區等,身在其中,浮上心頭的是森林慢活之感。園內另有以西洋神話概念設計、獨一無二的花神廟,其中充滿各種花草的用心布置,使人如入天仙之境。

阿里山林鐵水社寮的螢光鐵道。
封面故事
【探路阿里山】遇見阿里山的自然之美

聞名中外的阿里山位於嘉義山區。一般熟知的阿里山多指國家森林遊樂區所屬的區域,也就是沼平、祝山、姊妹潭、巨木群等周邊景點,結合阿里山林業鐵路,以「五奇新八景」的特色,年年吸引大量遊客前來探訪。

封面故事
【生態旅遊】沿光誕生的路線,走探人文生態

山間秋剛涼。清晨了,但夜與風還繼續,自然深影暗沉沉在林鐵車窗外漫成寧靜的黑,車廂遊客擁擠,或坐或站搖搖晃晃在夢與現實間瞌睡。導覽員靖芹的解說從我的耳機傳來,聊著火車正經過的地方、她們在此度過的童年回憶,以及即將前往觀日的地景特色。莫名想起那部九○年代的電影《愛我就搭火車》,漫長車程讓搭車的人開始探索自我陰暗本質,試著彼此坦誠面對。如同此刻的我們,也正循光的明亮前進。

第九號橋梁。對於喜愛記錄阿里山火車的人來說,竹崎灣橋祕境絕對不陌生。除了可以在觀景臺上欣賞小火車,還可以看到牛稠溪支流中的火車倒影。天氣晴朗時,這裡更是林鐵迷必訪聖地。奮起湖頭上的光崙山,還有水社寮上方的四天王山,都在畫面遠方連綿山脈中現身了。
封面故事
【林鐵故事】阿里山林業鐵路:一段與家鄉對話的覺旅

二○一八年,我成為「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的一分子。在此之前,我對這條馳名中外的鐵路充滿了好奇,渴望親眼見證那如畫般的風景。終於,同年十二月底,我迎來了第一次搭乘阿里山林鐵的機會。

嘉義火車站海拔三十公尺,第一月臺的北側是阿里山林業鐵路搭乘點(上圖),在此可以看到臺鐵「1067mm」與阿里山林鐵「762mm」兩種不同軌距並列。從嘉義站上車往東到竹崎站,屬於林鐵的平地段;接著開始爬山,過了知名的奮起湖站後,下一站就是以鄒族文化圖騰裝飾的多林車站
封面故事
【林鐵故事】多林站:我的小村如此多林

清晨從嘉義市出發,沿著迴環曲複的山巒「之」字繞行,撥雲見霧,攀過一個個山巔、又下過一個個山坳,才發現整個阿里山區,其實是一個具體而微,卻又包羅萬象的世界。若搭林鐵,經過在奮起湖的短暫休止,小火車將穿過大凍山麓的長隧道,看見節理分明的「塔山」峭壁首次近距離現身,不知不覺竹林雜木已經漸漸轉為人造的柳杉,並迎來入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前最後兩個聚落──多林。

封面故事
【林鐵故事】十字路站:家離鐵道那麼近

過了多林,就是十字路。這兩個地方,巧妙地呼應了佛洛斯特(Robert Lee Frost)兩首知名詩作〈雪夜停林畔〉(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與〈未竟之路〉(The Road Not Taken)的意象。煩心時,不妨來一趟林鐵小旅行,在列車未進站的鐵道邊,將掛懷不決的事物暫時放下,敞開雙臂擁抱風、霧,感受山林,甚至星空,或許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答案。

封面故事
【植物故事】檜木之外:林鐵沿線植物記

阿里山林業鐵路為運送木材而建,與其他林鐵最大不同,是這條路線常經過已有先民墾殖、生活的聚落,而非原本杳無人跡、因林業活動才促生的聚居點。除了將一根根原木運下山,阿里山林鐵也改變了沿線地景的樣態,不僅倚傍鐵路生活的居民開展新生活模式,阿里山山區的植物也逐漸變化。如果仔細觀察,我們仍可見到蛛絲馬跡。

鄒族聖山:塔山。照片提供 吳明翰
封面故事
【鄒族故事】神祕又美麗的牽繫——阿里山與鄒族人

鄒族起源神話流傳著,天神降臨玉山搖動楓樹,楓葉和果實落地化為人,那是鄒族的祖先。天神在山林踩踏,帶領鄒人從玉山往西邊山林走去,留下腳印,族人就在此建立部落。這片廣闊的山林即阿里山,鄒族人稱「Psoseongana」,鄒語意為「長了很多松樹的地方」,從這樣的空間名稱即可知道,在族人的印象中,松樹是阿里山地區的原生植物,松樹林生態多樣,野生動物種類極其豐饒。

封面故事
【大湖酒莊】戀人啊,來顆甜酸似愛的新鮮草莓吧

吃草莓的時候,你是吃原味,還是沾煉乳、蜂蜜的那一派?其實,按品種不同,草莓各有不同風味層次。「擁有獨特香氣、好栽培的『香水』草莓,口感偏扎實。特性是越飽滿越甜,糖度大約八到十度。約占大湖地區栽種面積百分之九十。」大湖地區農會休閒旅遊部主任傅國峯,為我們細細分析草莓特色。

封面故事
【梅子夢工廠】迷路幽靜山林的「梅」夢

海拔高度超過五百公尺的南投縣信義鄉,氣候溼潤、日夜溫差大,年均溫約二十三至二十五℃,在日治時期就是臺灣數一數二的梅產地。位於陳有蘭溪右岸的「梅子夢工廠」成立於二○○七年,前身是農會的梅子加工廠與酒莊。這裡不僅盛產梅子與玉山山泉釀造的梅酒,更有一群親切的朋友隨時等候,讓旅人們一來到梅子夢工廠,便有了回到家的感覺。

封面故事
【藏酒酒莊】珍藏微醺時光,走訪絕美祕境莊園

旅遊界盛傳,宜蘭東北角有一條藏在山裡的熟客路線,可以看海、看螢火蟲,有溪流,有神祕酒窖,還有佳餚款待。

背上行囊,我們沿著湛藍大海一路驅車,在龜山島的陪伴下來到宜蘭縣頭城鎮梗枋地區的「藏酒酒莊」,看到我們來訪,酒莊總經理卓志宏呵呵笑著打招呼,但一開口沒談酒,反而先問:「你們去農場吃過點心沒?」

封面故事
【霧峰農會酒莊】米香酒韻中的時光跫音之旅

說霧峰的故事,有很多種起頭的方式。可以是霧峰林家,如何在此建立跨越世代的榮華;可以是林獻堂,追尋他推進教育、民主運動的原動力;可以是九二一大地震,撕裂的地表,依舊鮮明如昨夜;也可以是郭益全,他的姓名,在眾人餐桌上飄香。不過今天已經準備要飽飲「霧峰農會酒莊」生產的各式酒款,因此本次故事,從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開始。

封面故事
【埔里農會酒莊】與友同Chill鯉魚潭邊

位於南投埔里鯉魚潭畔的「埔里農會酒莊」,二○○三年正式開始營運,製酒師許瑞良介紹,「這間酒莊是在『九二一重建會』與農委會(今農業部)的討論下誕生的。」結合農業與鄉村的農村休閒酒莊,以當地水果、花卉與農產為釀造原料,推出多款特色酒品,包含百香果釀造酒「百里飄香」、玫瑰浸泡酒「真情玫瑰」以及五葉松蒸餾酒「迷霧森林」等,於國際酒類競賽中獲獎頻頻。

封面故事
【酒堡庒】喝杯獨一無二的《易經》葡萄酒

臺中市外埔區永豐里舊名「虎腳庄」,因後山地形像一隻睡虎守護村莊而得名,「酒堡庒」酒莊主人劉金湖親切介紹:「人說有其形必有其靈,虎腳庄的風水會庇佑這邊的人。這裡環境很好,氣候宜人,土壤含豐富有機質與礦物質,加上南邊有大甲溪、北邊有大安溪,所以物產富饒!」豐碩水土與人文,釀就酒堡庒自帶風土特色的《易經》葡萄酒。

封面故事
【樹生休閒酒莊】尋找初榨的甜美珍釀

「樹生休閒酒莊」原以翠綠色金香葡萄、紫黑色黑后葡萄進行在地種植與釀酒。

二○○五年,具有國際釀酒師及侍酒師執照的陳千浩,在農糧署委託下與樹生合作,合力釀出的「埔桃酒」,在素有國際葡萄酒奧斯卡之稱的「法國巴黎世界酒類競賽」中膺獲金牌、豔驚四方;「紅埔桃」酒也在被譽為世界最大酒類競賽的「德國世界酒類競賽」贏得金牌。

封面故事
【公館鄉農會酒莊】穿龍而來的風土好食與好酒

「穿龍圳」是苗栗縣公館鄉著名的公共建設,也是重要的歷史文化象徵,自中國清道光年間開鑿至今已近二百年。穿龍之名諧音「鑿穿窟窿」,標誌著開鑿山壁、引後龍溪雪山水為灌溉用的典故。而公館也因為含有豐富礦物質的風土環境,宜於農業,故特產紅棗、芋頭、紫蘇、芥菜、桑椹、金桔等作物。

封面故事
【餐桌上的產地】鱷魚:與鱷同行四十年

對鱷魚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電影裡,靜靜埋伏水中,無聲凝視萬物,又突然以一身堅硬隆起的外皮出現,將獵物拖入水裡,這樣兇猛的動物要成為食材,屬實難以想像,而想像外的事情總會發生。

午後的高雄天邊隱隱掛著烏雲,越往位於鳥松區的「青隆鱷魚場」開去,天色堆疊得越暗,風雨欲來的樣子,像隱喻著目的地的一切,有什麼正在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