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甘藍價格時常大起大落,反映農產品產銷失衡的現象。(攝影╱吳尚鴻)
投書
高麗菜成為賭博菜的原因與解方:提升農業生產力、組織性 從源頭抑制產銷失衡╱焦鈞

甘藍(高麗菜)是臺灣產量最高、國人最熟悉的蔬菜,有「菜王」之稱,卻也常遭遇價格波動大、「菜金菜土」現象,種植甘藍因此如賭局一般。甘藍變成「賭博菜」,農政單位推出預警制度仍難緩解農民搶種潮,背後實有農產品產銷失衡的結構性因素。

國土計畫的推行是今年臺灣輿論焦點之一,有諸多不同立場的意見,認為應放緩實施,同時也有學者、公民團體認為如期實施國土計畫才能改善臺灣的土地使用。(攝影/陳大中)
投書
【觀點投書】回應農村生活需求、提升農地管理及品質 國土計畫不應再展延/黃偉茹

在2016至2022年間,臺灣耕地面積從74.6萬公頃下降至72.7萬公頃,少了逾1.8萬公頃。前述數據已經顯示舊制度,也就是現行的「區域計畫」及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無法真正維護農業生產環境,臺灣即刻需要新的制度工具來協助解決問題,讓國土計畫準時實施,才是真正為臺灣農業發展著想。

傳統市場是臺灣肉品產銷的重要環節,各種部位任君挑選,肉攤老闆也會傳授適合的料理方式。(攝影╱黃毛)
投書
人均消費量超越米糧 新消費訴求改寫肉品供應鏈:佳餚食安與時俱進 產銷各端受不同議題挑戰╱焦鈞

常言「無肉不歡」,雖然從養生健康角度,肉類攝取過多會造成健康疑慮,有些民眾甚至需要嚴格控制攝取量,但沒有肉總讓人覺得「少一味」,為了讓消費者在口腹之慾與環保、健康、宗教等考量取得平衡,市面上甚至出現各種「素肉」,由此可看出「肉」在現代人飲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國土計畫法》宗旨之一是為有計畫引導非都市地區土地,但農業永續需要配套措施執行配合,否則恐怕事倍功半。(攝影╱陳大中)
投書
配套措施未到位 國土計畫宜暫緩:農業部門角度分析 貿然實施易添風險╱陳吉仲

現有的國土計畫、功能分區圖執行情形,若以農業部門角度來分析,具有四大層面的問題,包括:造成《國土計畫法》立法宗旨無法達成、糧食安全風險更高、農地品質下降、農業永續發展受到影響。就農業部門角度,農業基礎建設等配套措施需要先執行到位,才能讓國土計畫上路,否則難以對在這一塊土地奉獻的農民交待,也無法達到臺灣農業的永續。

面對2025年紐西蘭液態乳進口零關稅,國產酪農業仍有主打新鮮與機能性正面迎戰的本錢。圖為曾獲生產牛乳績優牧場的梅桂牧場餵飼小牛。(攝影/王志元)
投書
自力達成差異化行銷典範 解析臺灣鮮乳產銷:面對紐西蘭液態乳挑戰 新鮮就是最大優勢/焦鈞

臺灣國產鮮乳選擇多元,既有義美、統一、光泉、味全等大廠,也有各具特色的小農品牌,無論技術、行銷皆有一定成熟度。根據《農業統計年報》,2022年臺灣鮮乳自給率超過九成(90.6%),但隨著「紐西蘭與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經濟合作協定」(臺紐貿易協定)將在明(2025)年全面開放紐西蘭液態乳零關稅進口,臺灣酪農產業如何因應成為焦點。本文將以鮮乳為主,解析臺灣酪農業產銷情況,並提供產業未來發展建議。

雜糧在日常飲食與農業生產皆扮演重要角色,但國產雜糧產業長期受制於進口產品,陷入低迷。(圖片提供╱豐年社資料照片)
投書
餐桌上的重要角色 解析臺灣雜糧產銷:產業特殊、進口產品強勢 振興國產雜糧挑戰多/焦鈞

常言「人吃五穀雜糧」,臺灣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農村家戶的耕作物種與產業發展型態相對多元,用現在的術語就是具有「農業生物多樣性」,造就這種農村風貌的關鍵角色之一,就是花生、玉米、黃豆、甘藷等「雜糧作物」,其總產量甚至一度超過稻米。然而,雜糧產業在臺灣長期不受重視,透過爬梳產業發展變遷,可以認識雜糧特殊的產銷體系,以及在生活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對整體農業生產的重要價值。

鹽沼棲地、海草床與紅樹林的碳匯潛力高,但暫未納入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中。圖為紅樹林植物海茄苳的呼吸根。(攝影╱楊為仁)
投書
邁向2050年淨零 農業部門盤點碳匯潛力:兼顧生活與生態 政策獎勵搭配ESG 促農業永續╱陳吉仲

前總統蔡英文在2022年世界地球日(4月22日)宣示,臺灣要在2050年達成碳排淨零;同年7月時任行政院長蘇貞昌框定風電/光電、氫能、前瞻能源、電力系統與儲能、節能、碳捕捉利用及封存、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資源循環零廢棄、自然碳匯、淨零綠生活、綠色金融及公正轉型等12項關鍵策略。

今(2024)年6月總統賴清德成立氣候變遷委員會,揭示淨零路徑、多元綠能減碳科技、綠色數位雙軸轉型、永續綠生活、公正轉型、綠色永續金融及國土永續調適韌性7大主軸。

天長山區域的巨檜森林。(圖片提供/徐嘉君)
投書
那是島嶼的骨與血與肉,我們不用打穿它——找樹的人談中央山脈/徐嘉君

我們沒有在哈崙工作站多做停留,畢竟找樹的人更有興趣的是島嶼上的巨木森林,我們想要發掘更多的偉大巨木與美麗森林,中央山脈從來都不是阻礙,那是島嶼的骨幹,而我們的大河是發源自中央山脈的血脈,森林跟孕育其中生物便是肌肉,臺灣因為有中央山脈而偉大,成為不平凡的島嶼。

全球陸續建立自然碳匯方法學,土壤碳匯的角色相當值得重視。(圖片來源/john foust on Unsplash)
投書
減緩極端氣候 土壤碳匯對「碳中和」扮演重要角色/楊秋忠

為減少有機物處理、分解等碳排,可將有機廢棄物製成有機質肥料或穩定的土壤改良劑,使有機物回到農田,透過土壤微生物的轉化及穩定化形成不易分解的土壤有機質,成為「土壤碳匯」的碳源增加碳匯。此法不僅能助益農業生產、維持土壤地力邁向永續農業,又解決有機廢棄物,有一舉數得之效,是最具潛力且可行性的方法。

一籃籃的「蛋箱」仍是國內主要雞蛋運銷方式,也是估算產量的基本單位。(攝影/蔡易儒)
投書
回顧2023年雞蛋產銷爭議 剖析雞蛋產銷環節:不同通路系統龐雜 農業部需進一步掌握資訊/焦鈞

從2022年底開始的雞蛋產銷爭議,相信大家記憶猶新,小小一顆雞蛋成為過去一年多討論極為熱烈的輿論焦點,在國內受關注的程度甚至可說不遜於總統大選。原本市場中並不起眼、長期供應平穩的雞蛋,為何會出現如此劇烈的產銷失衡?臺灣的雞蛋產銷體系這幾年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
回顧缺蛋爭議,一般民眾對雞蛋缺貨的感受,大多是從2022年底開始,傳統市場、超市通路的供貨吃緊,貨架上的雞蛋經常售罄,價格明顯走揚。

水果分級讓市場從批發到零售可以有序交易,是產銷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攝影╱林靜怡)
投書
從單根香蕉到截切工廠 臺灣水果產銷大變革:打造新時代水果王國 採後處理需要新科技╱焦鈞

臺灣作為1970年代全球性的「水果王國」,當時政府派出大批農技團專家,到非洲友邦國家教導當地農民種植無籽西瓜,背後功臣還包括強大的種苗培育能力;一顆顆鮮紅的無籽西瓜,還成為政府「宣揚國威」的軟實力。

曾幾何時,年輕一輩已經不太清楚「水果王國」的威名由來,水果外銷市場通路也一路坎坷,近年進口水果量還節節攀升,從2013年52萬公噸到2022年突破62萬噸,已追上同年國內水果總產量的四分之一。

蔬菜產銷環節愈趨多元,超市賣場建立自己的物流供應鏈,有機蔬菜等產品也未必會進入批發市場拍賣系統。(攝影/陳建智)
投書
逛超市還是上市場?蔬菜產銷環節的悄然巨變:冷鏈物流促成農民、通路雙贏╱焦鈞

國內推動蔬菜「共同運銷體系」已有50年,這個由農民團體集結供貨向批發市場交易的系統,構成國內蔬菜產銷的主體結構,長期掌握蔬菜價格的形成機制。不過,在小家庭消費模式成為主流,連鎖超市、大賣場走進社區,以及近年冷鏈物流的建構下,市場型態有了巨大變化,批發市場的關鍵地位已受到挑戰。

食物上到餐桌前的里程可能比你想得更遠,生產面可溯及田間管理之前,加工運銷更有廣而深的鋩鋩角角。(攝影/吳尚鴻)
投書
從產地到餐桌 食物歷經哪些環節?走一遍食物里程 做出更認真的消費選擇/焦鈞

農食供應鏈可大致分為:生產、收穫、加工、包裝、倉儲、配送至廚房烹調等七個步驟。在農作生產、水產養殖之前,其實還有更關鍵的環節,就是「生產投入」;所謂的生產投入,包括資本與技術的投入,資本就是農漁民決定生產養殖之前必須籌措足夠資金;與消費者比較相關的是,不論農作、水產或畜牧產業,決定採用哪一個品種、管理技術,會影響到後端供應鏈環節。

農民市集是食農教育的重要場域,農民與消費者面對面互動,交流更多生產歷程與理念,形成消費推動生產的正向驅動力。(攝影/謝佩穎)
投書
如何把關農產品的安全與品質:消費者意識才是治本之道/焦鈞

2014年臺灣發生「黑心油」事件,引起社會譁然,「食品安全」上綱成為政黨價值核心;持續迄今,食品安全雖一直佔據政府政策高度視野,但食品安全事件卻未見消弭!不是法令不夠完備,也不是政府執法不夠嚴謹,把關農產品安全與品質,最終仍得透過消費者自發性的食安意識覺醒,方是正途。

農產品安全檢覈機制,就國內法令與行政體系分工,有兩大部門主責:農業部管理農產品田間生產用藥安全;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負責食品上架安全規範。

農產品自產地到消費者手上,歷經生產、處理、銷售等環節,此過程也形塑出農產品的「價格」。(攝影/陳建豪)
投書
農產品的價格如何形成?從產地、批發市場到通路的價格大揭密/焦鈞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農產品」包括超市或傳統市場販售的生鮮蔬果、雞鴨魚肉、蛋、奶,以及農產加工品,甚至花卉;農產品自產地到消費者手上,歷經生產、處理、銷售等環節,此過程也形塑出農產品的「價格」。在萬物齊漲的年代,消費群眾對食物價格尤其有感,畢竟食物是剛需,滿足我們的一日三餐。想要判斷漲得有沒有道理,我們對於食物「價格」的形成,就不可不知。

青年育種家謝丞傑,和當時尚未申請品種權、仍在育種中的長壽花「夜后」。(攝影/吳尚鴻)
投書
育種家坦白講:品種授權到生產、銷售誠信互利 產業才能正向發展/謝丞傑

植物的「創作」漫漫長路、荊棘叢生,要選育出生產者願意種植,且消費者喜歡又願意買單的品種,實在是談何容易?花卉品種培育時間往往耗時5至10年,從授粉、採收種子、播種、選拔、盆子、介質、肥料、水……等全部都是成本!

投書
落實農業永續發展的關鍵工具:食農教育法/陳玠廷

受到氣候變遷、Covid-19疫情,以及因為俄烏戰爭等因素的影響,農業乃至飲食等攸關民生需求的發展議題,有感地反應在每一次消費行為中,也讓包括糧食安全、糧食自給率這些對社會大眾較為陌生的概念,透過媒體報導進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時值我國《食農教育法》於立法院三讀通過,筆者認為這對於我國農業的發展,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投書
基改食品將帶來革命嗎?我們仍須明瞭風險/郭華仁

網路時代謠言滿天飛,手機偶而冒出「紫甘藷是基改的、基改食品吃了會成為基改人」等謬論,干擾消費者的認知;不過,縱然那是謠言,也不能就說基改食品是安全的。反之,媒體上也會看到學者講基改食品安全無虞,但其中有些與學術發現不符,一切都要看證據。

在長期森林保育跟禁止伐木的累積下,臺灣林地樹木已長得夠多夠大,且太過密集,應加強疏伐管理,也能提升國產木材自給率。圖為阿里山杉木林。圖片來源/Winston Chen@Unsplash
投書
國際木材大漲與進口替代需求──後疫情時代的「國產材」機會/柳婉郁、李天裕

臺灣自產木材量只占市場約1%,這個「木材自給率」比起日本37.83%及南韓57.4%相去甚遠,臺灣大量進口木材早成常態。這是因為臺灣山林的樹木不夠多嗎?其實不然。臺灣林地,在長期森林保育跟禁止伐木的累積下,已長得夠多夠大,太過密集,需要像理髮一樣去「打薄」,這種伐木行為稱為「疏伐」。

投書
打破低海拔沒好茶的既定印象 「港口茶」-國境之南的風土滋味/蘇靜明

「低山嘸好茶」這一則茶業教科書上的「名言」,過去一直影響著臺灣消費者的判斷,然而,低海拔的地理區位真的生產不出好喝的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