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2020年9月22日黑潮文教基金會與澄洋環境顧問發表臺灣第一本「東海岸廢棄漁具圖鑑」,首次連結「漁具」與「海廢」這兩個在陸地上距離遙遠、在海中卻關係緊密的議題。我們在記者會上強烈感受到各方對這個議題關注,但各方利害關係人可以怎麼攜手合作呢?未來如何透過更好的管理,以減少對海洋的傷害?讓我們一起來深入探討。
政治領域的李前總統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擁有農經博士學位,且一直以「農業人」自居的李前總統,在農業領域的作為與貢獻相對上則較為陌生。談到農業,筆者雖然是就讀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一路由大學部直到博士的農學科班生,但因生也晚無緣親炙於任教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時的李登輝教授。但 2002年9月10日在因緣際會下有幸與李前總統結識,又蒙李前總統之知遇,從此就農業領域與他有了綿密互動,所以得以近距離觀察與體會李前總統對臺灣農業的真愛與對農民的疼心,尤其是對農漁會沒有任何附帶條件的包容與支持。
在卸任總統後,仍心念農業金融法制定的李前總統,在各種場合演講、發表文章敦促進度,源於任職農復會期間,就已建構的「獨立於一般金融之外的農業金融體系」的想法,足見先生立意在臺灣農業有一番作為的信念。此篇,作者除了敘述農業金融法制定的理念與過程,更詳述台灣農漁業最黑暗的篇章,亦即在 2001 至 2002 年間,36 家調整後淨值為負數的農漁會信用部強制讓與銀行承受事件,引發「1123 與農共生」大遊行之後,如何堅持理念制定農業金融法。
2005年還心念「農業基本法」立法的李前總統,對於臺灣加入WTO之後的開放環境如何思考?現今為農業人信奉的「三生一體」與「六級化產業」的農業觀,如何普及於世,本文作者在這一篇呈現立法過程。最後,為什麼李前總統要親自實踐發展「臺灣國產肉牛產業」,與臺灣農地休耕、土地利用有什麼關係,他的一整套農業思想的脈絡終於在此呈現並得到結論。
最近有媒體不斷關注農委會核准除草劑固殺草做為紅豆落葉劑使用一事,報導中,對許多專業問題提出質疑,主管機關一直做出回應,但無法平息媒體的批判,反而更為嚴厲。最後,固殺草做為紅豆落葉劑使用是否對消費者有風險,似乎已經不是報導的重點,令人覺得遺憾。因此本將從農藥管理做法說明,希望讓讀者在兩方論述中,有較清晰的輪廓。
針對開放固殺草作為紅豆植株乾燥劑的議題,《上下游》新聞的諸篇報導引起爭議,即使臺灣的農藥管理單位,對於農藥核准使用,如同許多先進國家一般,先依據國際規範進行安全性評估,再經相關專家充分討論後,才決定是否通過審查,但農藥的開放使用與否?就是農藥管理機關的風險溝通課題,本文從毒理學角度,論析《上下游》新聞報導紅豆使用固殺草安全性評估的三大誤解。
李前總統登輝先生在2020年7月30日逝世。他奠定了臺灣目前穩定的民主制度,並且加速了本土化的進程。不過在主流媒體上看到的紀念文,大多是李登輝在政治制度上的貢獻,著力在李登輝的農業思想及實踐方面的文章比較少。
前總統李登輝先生,於2020年7月30日辭世,享耆壽98歲。在他將近一世紀的人生歲月中,有著許多予人印象深刻的身分,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莫過於民主先生的稱號。然而除了政治人物這個身分,李登輝同時也是一位聞名於世的農經學者。
今天是端午節,這不僅是東亞文化圈的傳統節日,也是華人4大節日之一。適逢佳節,除了吃粽子外,很多人也會買些菖蒲、艾草之類的植物懸掛於家門旁,不過許多人仍對這些習俗一知半解,在此就來談談端午節習俗的由來。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將2020年定調為植物健康年,卻不料2月底東非爆發一場25年來前所未見的嚴重蝗災,大範圍地影響東非30國,當地各國政府甚至公告進入「國家緊急狀態」,與此同時,FAO亦宣布東非蝗災進入橙色警戒。
時值臺灣地方創生元年,面對兩國相近的發展困境,金枓哲教授的提問對於臺灣地方創生的推動也同樣具有震聾發聵的正面意義。因此,本文乃針對地方創生的問題與因應模式,討論相對應的社會條件與支持體系。
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航遙測飛機老舊,航測所受限於時間緊迫,提出斥資17億元租賃2架飛機,租期到收歸國有的採購案,但遭批評是在幫別人買飛機,立法院也凍結這筆預算。其實,站在航空專業立場來看,批評者不是刻意扭曲,就是航空門外漢,光是養飛機、養機組員、油料,每年花費驚人外,林務局又非航空專業,不懂管理,就有飛安潛在問題。
為什麼會提日本的「東京一極集中」呢?因為近日來國內對高鐵延伸的討論,支持者多以促進區域間平衡發展為核心論述,一方面能夠便捷都市對外交通,另一方面希望促進地方產業發展,帶來觀光人潮。
在臺灣,農會是農業發展上最貼近農民的單位,其重要性不言可喻,卻也是充滿政治性的地方,而被貼上許多標籤。因此相較於農民,一般社會大眾對於農會的觀感與距離,就有明顯的落差。本文將以筆者自身觀察來探討與臺灣農會體制有著密切源頭關係的日本農業協同組合(JA),其本來的目的與發展機能為何?
在消費市場上,由於「價格」與「價值」持續引發討論,讓有機農產品「真」與「偽」一直是媒體報導或學術研究的熱門議題。對晚近食農社會學的討論來說,有機農業雖被賦予反思主流農糧體制發展下的另類出路,卻也隨著日益「慣行化」現象的出現,引發真與偽爭論。
日本安倍政府在2013年提出「攻擊型農業」的施政方針,試圖將過去深受保護的農業轉化為「成長型產業」,並藉由擴大經營逐步邁向農業出口大國,同步增進國內「產業六次化」規模。聚焦於此的同時,不妨讓我們透過《2025農業關鍵字》一書,探討日本政府如此的野心勃勃,是否真的可行?
近年我國農產品出口以中國大陸、日本、美國作為主要外銷市場,有過度依賴特定市場的疑慮。另一方面,新南向國家GDP約7兆美元、占全球8.8%,人口超過全球總數30%,經濟快速發展,被各國視為重要潛力市場而積極布局。
赤眼卵蜂為卵寄生蜂,體型通常小於1公釐,眼睛紅色,身體通常為黃橘色,幼蟲寄生於其他昆蟲卵內,藉由取食卵內物質使宿主昆蟲無法孵化而死亡,屬於生物防治應用之寄生性天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