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條件▕ 在土地上勞動的人有他的一方天地
藍蔭鼎敏銳於現代化、國際化潮流,也很早與國際畫壇建立關係。他在二戰後以畫家兼媒體人的身分,結識愛好藝術的時任美國新聞處處長許伯樂(Robert Sheeks),在許伯樂的認同與支持下,將創辦農民刊物的想法寫成計畫,向美國國務院爭取經費,成為豐年社創立的緣起。
有多少人記得畢業紀念冊上的留言與祝福,誰還管10年前許下的願望會不會實現,35年前你在做什麼,只有年過半百的人才會回眸一瞥,那年夏天的故事,有人還留著翻閱。小農商行「織谷-誠實良品」的老闆娘黃文娟,是1986年7月7日發行的《鄉間小路》的前身《農業週刊》的封面人物,從音樂老師變成農產銷售人員,命運如何流轉讓一個偶然變成必然,讓農業牽成為安身立命之所?
1951年7月15日,《豐年》雜誌發行創刊號,距離今日已69年,「豐年社」這個臺灣最老牌的農業媒體,誕生及延續69個寒暑年頭,見證及記錄了臺灣農業的發展歷史,當初的創辦人許伯樂(Robert B. Sheeks)已98歲,他仍以「豐年社」的一員自居,期待明年能來臺參加「豐年社」70週年社慶。
現今的臺北人難以想像,就在自家後花園裡的竹子湖是當代臺灣人主食蓬萊米的最早產區,而臺大校園內的磯小屋(磯永吉小屋)則是臺灣稻米進化的起點,沒有這兩處稻米改良、育種的歷史背景,就沒有臺灣米史詩般的傳說。
用個傳統的說法,大臺北地區哪裡去找稻田,密集的現代建築與交通建設,讓都市人難以喘息,僅有的郊區與郊山成為城市的後花園,以現代景觀設計看來,園藝花卉才符合城市人的田園想像,若能有一小塊農地種田,回到100年前的景觀,留下歷史痕跡、滿足失落的心靈。
「我記得小時候沒有這麼漂亮的堤防,只要下階梯就可以到河邊看招潮蟹。」說起在關渡平原的童年,鄭亦真眼裡看得見對舊時代的無限懷念。鄭家在下八仙種稻,數一數有了數百年的歷史,家中的農田傳承到她與丈夫王宣智手中已是第六代,於是夫妻倆幫自家位在臺北市北投區的農地取名為「八仙六代園」,7甲地將近2萬坪的田地,在逼仄的城市人眼中確實可說是無痕。
山與海、南北貨,在平原上相逢時稱潮州。10×10會不會變成100%不得而知,但一定會遇見來自潮庄的百分百女孩,因為這是個棋盤式、以直角轉彎,尤如迷宮般的小鎮,熙熙攘攘多人潮。
新色大多採變異而來的迷你玫瑰,變種特質是桃紅色迷你玫瑰可能變異出白色種,好似讓人可以期待未來的嶄新面貌。共同經營迷你玫瑰園的阮惟鳴、阮惟朋兄弟,主力培植母親扦插出的獨家色系——桃紅色迷你玫瑰。
臺灣農產外銷中,花卉佔有絕大的產值,在武漢肺炎對全球國際貿易的衝擊下,臺灣花卉一樣無法載運出國門。迷你玫瑰是一款清新逐漸受到青睞的花種,小巧可喜,顏色粉嫩桃紅,正是時尚的容顏,在南投埔里阮家花農的努力經營下,正在帶動島內流行風潮。
土團屋並不是新型式的建築物,在臺灣田園飲食風潮中,結合手作窯烤麵包與窯烤Pizza的土團窯備受歡迎,更進一步,自然建築與大地共榮的土團屋,就成為環保有心人的新選擇,單車騎士周盟桂在這個領域走得比一般人快一些,他的造屋歷程,有技術、理解法規,以及有個人情調和美學,異乎尋常的很實用。
毫無疑問,「吃吃喝喝」是人們每日生活最基本的活動,或許就是因為它太過於日常,以致人們經常被忽略,我們的飲食,從來就不是張嘴大啖食物這麼簡單,也不只是關乎到個人身體健康或營養的問題而已,背後牽涉了複雜的社會、政治,抑或環境等有關正義與否的課題。《食物正義》這本書,正是帶領讀者,穿透吃喝表象,進一步思索食物背後的倫理問題。
被列為臺灣已滅絕物種的「澤珍珠菜」,於2020年春「復活了」!距離上一筆被發現的記錄,已經時隔123年,被發現的地點就在基隆暖暖,一塊潮濕、滲著水的草生坡地。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副研究員鐘詩文以「橫空出世」,來形容澤珍珠菜在暖暖一處草生坡地的出現,令人驚喜的是,現地觀察後發現族群量穩定,1百多公尺的範圍內有3、4個族群,已經擴散生長,推估出現在此處應該已有3、5年的時間。
3月26日在臺灣消逝123年的澤珍珠菜,於基隆暖暖公園一處草地上被發現,3月31日論文隨即發表,但與被認為是第一發現者的蘇惠昭毫不相干。發現新事物的激動之情,讓她開始回溯發現的經過,並且像個福爾摩斯般追蹤蛛絲馬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