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余麗姿、王慧雯
編輯/陳大中
「以前農地的紅尾伯勞、粉紅鸚嘴,是我最早關注的鳥類。」導演梁皆得從小喜歡鳥、觀察鳥,高中時期拿著相機到處拍,直到28歲扛起攝影機投入鳥類生態紀錄片行列,30年來鏡頭背後是他對環境的關懷與深情。目前數量減少、暫列瀕危物種的熊鷹——排灣族與魯凱族人傳說中祖先的化身,也是頭目與英雄的象徵,梁皆得心中渴望能將牠拍成電影,讓更多人關注傳統文化與狩獵壓力。
被稱為生態攝影大師的梁皆得,受訪當天一臉笑容靦腆,戴著上一部《尋找神話之鳥》電影鳥種「黑嘴端鳳頭燕鷗」卡通圖案的口罩,背著第三屆亞洲猛禽研討會的白色書包,上面圖案正是《老鷹想飛》時合作的著名生態藝術家何華仁所繪大冠鷲,十足愛鳥人士的裝扮。
愛猛禽跟拍保育 若有機會「下一部片就是熊鷹」
梁皆得非常喜歡猛禽,至今已拍過關於五種猛禽的紀錄片,包括夜行性猛禽蘭嶼角鴞《ㄉㄨ ㄉㄨ ㄨˋ:蘭嶼角鴞的故事》、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大冠鷲和松雀鷹《草山鷹飛》、黑鳶《老鷹想飛》,以及與林務局合作拍攝的林鵰《山林魅影》。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孫元勳主持「熊鷹保育行動計畫」,孫元勳表示,熊鷹是臺灣體型最為壯碩的森林性猛禽,棲息於中低海拔原始森林,全島族群推估 500 多對,隨著時代變遷,部落領袖家族的政經角色式微,導致原本規範嚴謹的羽飾配戴文化質變,配戴風氣跟著流行化,造成非法狩獵和黑市買賣。據他調查紀錄,2004年時一隻熊鷹亞成鳥,若飛羽擁有酷似百步蛇的三角斑紋,黑市價格便已介於 2至3萬元,後來熊鷹黑市價格更持續增漲,連羽毛都傳出高價。
孫元勳說,熊鷹北部族群數量穩定中,愈往南愈不穩定,屏東、高雄、臺東地區獵捕情況較嚴重,這十多年來梁皆得都跟著他們拍攝。梁皆得說,「熊鷹數量稀少及生活環境改變,要看到這隻最大型猛禽的機會非常少了」,即使「跨越海洋的飛翔」四部曲的八色鳥跟灰面鷲也在等待經費,但若有機會,他也希望「下一部紀錄片就是熊鷹」。
賞鳥拍鳥聽音辨鳥 馬祖燕鷗鳥群震撼始終難忘
除了猛禽,梁皆得對其他鳥禽種類也如數家珍。家住新北新店山上,會看到、聽到「白頭翁、紫嘯鶇、珠頸斑鳩,牠還在我們頂樓築巢喔,晚上還有黑冠麻鷺叫聲、也有領角鴞。」他說,聽鳥音辨鳥種非常重要,因為有一些鳥,平時看不到牠,可是可以透過牠的叫聲,分辨是什麼鳥叫,就很方便做紀錄。
梁皆得模仿喜鵲「嘎嘎嘎嘎」的叫聲說,有一些鳥有固定聲音,像喜鵲就是,一聽到就知道這是喜鵲,有些會模仿很多種鳥鳴,例如紅尾伯勞非常會模仿其他的鳥叫聲,曾經看到一隻紅尾伯勞同時會叫附近所有鳥的鳴叫,還有小卷尾會模仿各種猛禽的聲音等。
賞鳥、拍鳥,進而錄攝鳥類紀錄電影,一路不可自拔,梁皆得回憶,第一次去馬祖拍燕鷗,有4、5千隻同時飛起來,「那個畫面好像只有在《國家地理頻道》才有,沒想到在馬祖就可以看到;因為有時候可能拍一兩隻而已,這種幾千隻、上萬隻的鳥在一起的畫面,非常震撼。」
紀錄生態除了等還是等 善於孤獨的一個人
拍鳥這件事,伴隨著等待與失望。梁皆得說,「其實所有的鳥大概都一樣,你想拍的不一定拍得到,會受到天氣影響,而且鳥很多行為都是有時間性的,所以拍同一種鳥,會一再去;今年沒拍到,就要等明年了。所以為什麼片子會拍這麼長,也是因為這樣。」他強調,「拍鳥,除了等還是等。」
「我是很有耐心的人,而且可以很孤獨的一個人,不講話都沒關係,我可以長達一個月都不講話,我就是不喜歡講話。」不過聊到拍鳥,梁皆得滔滔不絕,一點都不像不愛講話的人。他笑著說,「我以前是真的非常不喜歡講話,你去問一些老朋友就知道了。」
他解釋不愛講話的原因,鳥的行為很快,如果沒有注意到,一下子就過去了,因此拍鳥要專心和專注。但人總是會分心,梁皆得說,「在等待時難免會胡思亂想,想說這個影片要拍什麼,什麼時間要拍什麼,沒錢怎麼辦。但如果有鳥來,就必須要專心。」
因攝影蘭嶼角鴞結緣 感謝太太永遠支持
梁皆得也曾經為了拍鳥,有段時間很久沒有回家,變成小女兒眼中的陌生人。他說,在馬祖拍燕鷗的時候,女兒還小,還不到一歲,因為一段時間沒回去,返家時要抱女兒,女兒都會哭,「我很感謝太太永遠的支持」。
1992年梁皆得拍蘭嶼角鴞,後來的太太陳秀梅剛好和家人去蘭嶼玩,陳秀梅父親喜歡拍照,用的是Leica(萊卡)的相機,梁皆得的16mm攝影機也是Leica鏡頭,兩人就因Leica鏡頭而認識。梁皆得一家人熱愛自然生態,現在全家出門拍攝,老婆和女兒都幫忙當收音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