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不讓熊鷹未來只存於傳說 梁皆得期盼熊鷹電影問世喚起關注

梁皆得非常喜歡猛禽,至今已經拍過四種猛禽的紀錄片,包括夜行性猛禽蘭嶼角鴞、陽明山國家公園大冠鷲和松雀鷹、《老鷹想飛》的黑鳶,以及與林務局合作拍攝的林鵰《山林魅影》,近年隨「熊鷹保育行動計畫」拍攝熊鷹,即使「跨越海洋的飛翔」四部曲的八色鳥跟灰面鷲也在等待經費,但若有機會,他也希望「下一部紀錄片就是熊鷹」。

《鄉間小路》森與溪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20年10月號 森與溪

在短短百年以前,森與溪原是前人的生活之地──溪流作為取水洗滌的泉源,森林則供給木材生火造屋,眾人往返的行跡,漸漸成了腳下的路徑,也是人曾在自然間生活的見證。即使身為當代都市人,我們仍能藉由辨識林間的蕨類植物、溪裡的魚類生態,拉近與自然的距離,無論是工作、學習、遊憩,都能有森與溪相伴。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為保育翻越瀑布、爬崩壁,臺灣首部瀕絕植物紀錄片勇奪2018美國三項大獎

耗費6年企劃,2年拍攝,農委會特生中心4K生態影片《絕處逢生_讓瀕絕植物回家》(下簡稱《絕處逢生》)片長24分鐘,影片裡的第一主角,就是蘭嶼族群數下降9成,被《2017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列為極度瀕危(CR)的紫苞舌蘭。

placeholder-light
封面故事
在山神的領域裡謙卑記錄–生態攝影師王文哲

冬日早晨,王文哲與合作多年的伴侶羅詩怡開著休旅車來到北部山區,於潺潺溪流邊架好攝影機,靜默等待豆娘的身影出沒,忙完拍攝後他們會煮些咖啡,然後隨興地選擇在附近過夜,一台車就是他們的行動居所,裡頭攝影器材、爐具、盥洗用品一應俱全,椅座打平就是床鋪,整座山區就是無限延伸的客廳。

封面故事
【林青峰 ╳ 白欽源】等待山靈回望的瞬間

走進大自然,我們能夠看見什麼?眼前萬叢的綠是被視為孤獨的山頭, 還是連綿豐碩的森林?在生態攝影的世界,從宏觀到微觀,當攝影者為了等待畫面耗費數日無功而返時,心中卻期待著下一個等待。

新聞
36年心血全捐出,生態紀錄片始祖劉燕明盼貢獻臺灣生態教育

「請把我的作品,化成全民的知識跟感悟。」年近七十歲,屢獲海內外大獎肯定的生態紀錄片導演劉燕明,將自己付出大半生拍攝的珍貴臺灣生態紀錄,共730卷膠卷跟30T的數位影像,全數無償捐贈給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封面故事
讓大自然走進影像——專訪生態紀錄片導演:李偉傑

沒有演員、拍攝時間動輒以年計算的生態紀錄片,到底是如何窺探生態的奧秘?跟著影片中的鏡頭移動,或許就能找到解答。

新聞
以人體為喻,喚起對島嶼生命的重視

臺灣不僅是寶島,也是擁有許多自然保護區的「保島」。農委會最新出品的紀錄片《保島》,藉由訴說臺灣保護區的故事,告訴大家保育不是少數人

新聞
【野望書寫】法拉利與小火焰

在到達野柳那所謂「神廁」的賞鳥點之前,在豆腐岩上看了4隻黃足鷸,在坐車到達野柳之前,於萬里馬路上也看到了在天空飛行的黑鳶。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野望書寫】山紅頭

偏偏那天就讓我拍到了,在步道上看到鳥影晃動,放慢腳步,像小偷一樣不出聲音緩緩接近,只可惜森林裡太暗了,我只有一次機會,瞬間即逝,只留下模糊的影像,是山紅頭在洗澡。步道旁一棵樹的主幹被鋸斷長出側枝,主幹的傷口留下碗大的樹洞,最近下雨,這個樹洞就成了天然的浴缸。這個祕密很快就傳開了,躲在附近草叢裡的山紅頭接連跳進去洗澡,牠們洗澡的速度很快,也許一秒,也許稍久一點,大概也不超過三秒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