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峰 ╳ 白欽源】等待山靈回望的瞬間

文/小海 攝影/林靜怡

走進大自然,我們能夠看見什麼?眼前萬叢的綠是被視為孤獨的山頭, 還是連綿豐碩的森林?在生態攝影的世界,從宏觀到微觀,當攝影者為了等待畫面耗費數日無功而返時,心中卻期待著下一個等待。召喚他們的是珍奇的生態,還是攝影者心中對自然最原始的眷戀?一個畫面完成的背後,是數十年練就的觀察與記錄功夫。看著畫面的人,是否就能跟上記錄者的腳步, 走進大自然⋯⋯

問:請兩位談談心目中的「生態」是什麼

林青峰(以下簡稱峰):生態就跟你吃飯睡覺一樣,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東西,它沒有那麼高的門檻。它是只要你有興趣、就可以走到環境裡面去認識的東西。因為生態的範圍太廣了,蟲魚鳥獸兩棲、植物⋯⋯都是。

白欽源(以下簡稱白):我也覺得就像阿峰講的,是所有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如果你對周遭有興趣的話,就可以看到生態。比如說在等人的時候,就可以看一棵樹。一般人常常以為生活的四周沒有生態,但其實是有的。像我和阿峰都曾在花蓮市區看到紅隼。又比方說行道樹,或是樹上睡著的鳥。只要你願意觀察這些東西,就會發現原來生態無所不在。這還只是動物的,我覺得生態太廣了,還包含氣候水文等等,所以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切。

問:請推薦你心目中提到自然必須一看聽的文本。

白:《與時間的河約定》作者星野道夫是一個擁有不同視角的人,在1980年代那時候,照片還是用底片,卻可以拍得這麼好。他讓我了解到限制攝影師的就只是想像力而已。《羽的奇蹟》這本書講鳥羽毛的演化學和科學,我推薦是因為拍生態一定要了解你拍的動物。擁有一些科學基礎才不會過度想像,把人的想像套上去。《鯨背月色》的作者黛安.艾克曼是個詩人,我覺得文學家厲害的地方就是知道怎麼形容,比方說她講鱷魚的眼睛是早晨第一道光線,我自己在巴拿馬曾經看過鱷魚的眼睛,是會發光的,她把那種清晨在河面上看到鱷魚眼睛的氣氛,表現得非常好。讀文學時常常會刺激我去想像拍攝的畫面。《花卉攝影手記》是一本實用攝影書籍,它告訴你攝影的本質,只研究相機操作的方式不是攝影,你必須知道自己的目的與想法,這本書可以告訴你。

峰:我以前對植物完全沒有興趣,但是兩年前從抽屜翻到一顆殼斗科種子,覺得怎麼這麼可愛,立刻著迷。剛好不久就收到《樹的秘密生命》這本書,我是不愛看文字的,但剛好開始對殼斗科注意,所以就翻開了解樹。從那時候才發現,原來植物有這麼多我們不知道的東西。我覺得當我們在野外久了,即使不了解的生態面向,任何一本書在不同時期去看,都會有不同收穫。《大衛艾登堡的鳥類世界》這本書,我有時候會因為圖片很漂亮翻起來看看,原本我對這種都是國外動植物的圖片不太有感覺,但有天我忽然開始看內容,一看就停不住了。他寫的很生活化,每個人都看得懂,而且一看就會覺得有趣。他能夠很靈活的描述這些動物的客觀狀態,而不是用擬人或故事,卻還是可讀性很高。

白:這本我也很推薦,我們對動物行為的理解,背後都一定要有科學研究作為基礎。這本書的厲害,包括阿峰說的不用擬人看起來也很有趣,就是因為累積了不知道多少研究人員的資料,他才能寫出精彩的內容卻不會誇張。

峰:是啊,我們要拍到心目中的照片,也一定都是靠著反覆觀察、試著進入牠們的世界、想像牠們的感知,才有辦法拍到。我之前拍一隻黃嘴角鴞就觀察了兩年,才著手嘗試拍,又拍了一年。

白:我很希望我們拍的這些生態作品,也能讓大家理解生態背後的科學基礎研究很辛苦,因為臺灣對於這些基礎研究非常少支持,一般民眾認知也不多,但這些研究真的很重要。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8年0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