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light
封面故事
在山神的領域裡謙卑記錄–生態攝影師王文哲

冬日早晨,王文哲與合作多年的伴侶羅詩怡開著休旅車來到北部山區,於潺潺溪流邊架好攝影機,靜默等待豆娘的身影出沒,忙完拍攝後他們會煮些咖啡,然後隨興地選擇在附近過夜,一台車就是他們的行動居所,裡頭攝影器材、爐具、盥洗用品一應俱全,椅座打平就是床鋪,整座山區就是無限延伸的客廳。

封面故事
千里步道協會──實現步道自主的價值

晴朗的冬日清晨,來自四方的人們聚集於苗 栗泰安鄉天狗部落荒廢多時的古道,有人手持鶴嘴鋤翻找石塊、有人堆砌護坡駁坎、有人從林間挑來倒木,不消半日,原本崩塌的山徑被修整完善

封面故事
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打造臺灣第一座信託森林

假使一座美麗的山林,只歸屬在幾個人名 下,也許今天他們願意保留這片土地的自然美好,但明天說不定就突然抽資、想讓子女繼承, 土地的命運也因此難以預期。「環境信託」的精神,便是將自然景觀或人文古蹟交付給值得信賴 的公益團體,讓環境的美好能永久續存。

封面故事
山鹿自然工作室──大自然的翻譯師

從絲路到美國、從追蹤師學校到臺灣原住民的智慧,李後璁摸索出悠遊於自然的快樂之道。他成立的「山鹿自然工作室」,自許要成為人與自然的橋梁,引導人在其中找到支持的力量。

封面故事
【吳燦政 ╳ 范欽慧】打開耳朵,來一場聆聽漫步

從一個田野錄音師到社會運動倡議者,范欽慧透過在地聲景的聆聽,推動環境保育、土地人文的連結與尊重、謙卑、多元、包容的價值;聲音藝術家吳燦政則以藝術創作的角度,提出聆聽背後的思辨。他們用聲音的角度,邀請我們傾聽、思考土地與自身的關係。

封面故事
【林青峰 ╳ 白欽源】等待山靈回望的瞬間

走進大自然,我們能夠看見什麼?眼前萬叢的綠是被視為孤獨的山頭, 還是連綿豐碩的森林?在生態攝影的世界,從宏觀到微觀,當攝影者為了等待畫面耗費數日無功而返時,心中卻期待著下一個等待。

鄉間小路
在山神的領域裡謙卑紀錄:生態攝影師──王文哲

等待稜線上出沒的水鹿、等候一對黃喉貂看向鏡頭、記錄日本禿頭鯊自出海口一路溯源至河川中游,究竟需要 多少時間?從事生態攝影的王文哲入行30年,每年將近兩百天待在高山上,同一趟山路他比別人多走了幾百遍

封面故事
穿梭在山林的獨臂飛鷹:搜救隊隊員──陳其盛

素有「南臺灣小溪頭」之稱的藤枝森林遊樂區,最高海拔 1,800公尺左右,林相豐富,更有「森濤」的美名。採訪這天,在高雄市六龜救難協會飛鷹大隊搜救隊隊員陳其盛的帶領下,我們沿著荖濃溪左岸的荖濃溪林道往山上走,現年 58 歲的他像是臺灣野山羊般,徒手攀爬將近 45 度斜角的碎石坡 ,絲毫沒有懼高症狀,健步如飛。

封面故事
為孩子打造一雙翱翔山林間的翅膀:山區國小老師──劉文明

清明晨光中,暖陽雖然高掛,卻踏著姍姍緩步,已近午時才照進位在新竹縣尖石鄉山谷間的秀巒國小。山區的步調無法慵懶如冬陽,長年住在山裡的劉文明,得有毅力才能過著看似浪漫的山居生活。

封面故事
比巨木還不可見的任務:台電高山保線員──楊文彬

在地圖中,你找不到這條橫跨中央山脈的虛線, 除非以鳥的視野從空中俯視,便可以清晰看見這一條串起 196 座高壓電塔的輸電網絡。雖然直線距離僅有短短的 72 公里,在城市中驅車一小時就能輕易通過。然而,對於穿梭在這條線上工作的人們來說,抵達任務彼端的時間最短是以「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