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盟桂的「慢樂處」縮時攝影,記錄了土團屋從無到有的建造過程。(影片提供/周盟桂)
採訪、攝影/梁鴻彬 文/蕭秀琴
土團屋並不是新型式的建築物,在臺灣田園飲食風潮中,結合手作窯烤麵包與窯烤Pizza的土團窯備受歡迎,更進一步,自然建築與大地共榮的土團屋,就成為環保有心人的新選擇,單車騎士周盟桂在這個領域走得比一般人快一些,他的造屋歷程,有技術、理解法規,以及有個人情調和美學,異乎尋常的很實用。
在高雄旗山的台29縣道上一處,有個地方的主人這麼介紹自己,「慢樂處就在溪洲往中寮山的路口附近,騎車的人或賞鳥的人應該很熟。快要上山的路邊有沒有注意到一個『誠實』加水站?水龍頭隨時可以開,自己投幣,真妙!」這是周盟桂,你可以稱他為騎單車的人,這也是大家比較熟知他的方式,然而這則2008年4月7日在FB上替自己的土團屋寫的日誌,是他開始造屋3個多月後的心情日記。
慢樂處是一個網誌的名稱,也是一座土團屋的名字,它的建造人周盟桂看起來是臺灣滿典型的五年級生(指1961~1970年出生的臺灣人)這世代喜歡的時尚風潮在他身上都看得見,寫部落格、騎單車,聽搖滾、爵士或者世界音樂,當然還有旅行與環島,這樣指稱或許太浮面,比較精準的描述是能用自己語彙描述自己的職人精神,因此在圈內人熟知的「長鬃山羊單車俱樂部」,以此為名他經營的部落格很精彩,吸引了許多單車愛好者。
他自述,大學畢業,在串門文化開始文化及生態啟蒙,跟著老闆鄭德慶先生折衝連橫、上山下海紀錄原生物種與原住民紀錄,深入認識柴山自然公園並視為自己的一方去處,後來又促成衛武營自然公園。直至,終於「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成立了,卻沒有如他願以更為在地、民運的「柴山」來命名,讓他深感遺憾,「現在才懂得慢慢地走、細細地看,我怎會近20年都沒有來爬柴山?瘟疫蔓延時,能如此歲月靜好,只要願意,半個小時就可以遁入這高雄的郊野森林天堂,感謝所有用心盡力的先行者。」
經營單車十數年,也擁有了一群騎車隊友
周盟桂最早在誠品書店工作,時間很短,很快地轉換了職業,在做臺灣文化田野調查中出版幾本作品,就在熱衷的騎車活動中開始了自己的事業——「浮力森林公司」,他以該公司的核心產品「單車」經營部落格、推廣活動,其中帶動的單車環島,在島嶼風起雲湧。
看起來跟他在2017年離開公司一陣子之後,建造土團屋沒有什麼關係?原本裸辭工作後,延續單車和旅行結合,周盟桂是想再到歐洲騎單浪遊一整年。
宇宙的連結從來不會沒有因果,生命中的偶然只是你還沒有找到箇中因緣,「車隊的一位朋友想學做麵包窯,花錢預約了課程卻沒時間去上課。麵包窯是土團屋最簡單的一種,那時沒事,就跟他說我代替他去上好了,正巧,差不多的時間,我弟給我一本書叫《用手雕塑的建築》,就差不多在離開職場後的那段時間。」周盟桂進一步解釋說,土團屋是樸門推廣的一項傳統技藝,也是環境教育的一環。
他又提到他的朋友圈,「我跟地球公民協會的人也很熟,這幾年來他們推動空污防制,PM.2.5的議題,現在大家都耳熟能詳了,騎單車不就是其中的一個環節嗎。」的確,對一位有十年的時間都以騎單車上下班,加起來一天騎20公里的上班族,騎車除了興趣與事業之外,一定還有些什麼其他的意義。
渾厚的壁面隱約看得見稻草的痕跡,他擅長廢棄物利用,但依然有造型設計感,燈罩是利用啤酒罐做成。
從他在部落格「JustMeKicking倖存者日誌」寫的文章中可以看到,除了腳踏車的技術問題,還包括了社會參與「EcoMobility生態交通觀察與實證」、關心農業並推薦網友理解日本的農業是六級產業,關於環境永續的問題,他一直積極的關心著。
「我的土團屋就是天然材料加回收」,他一句話說完了蓋土團屋的理念與實作,在那個基地,「慢樂處後山當地人稱『荔枝坪』,滿山的老欉荔枝樹。背後聽到大雨下來了,急忙轉頭一看,其實是濃密的枝葉被風吹過的聲音,嚇一跳……」周盟桂幾乎每天記錄著如何蓋一幢土團屋,整地、養灰、蒐集環境友善材料,直至開始施作、邊做邊畫圖,甚至發揮團隊能力,讓他的隊友一個一個加入,自己也得以記下「愈來愈有成就感」的心情。
慢樂處在2020年3月28日上傳了一支5分鐘的縮時影片,短短的5分鐘濃縮了2年3個月的造屋歷程,就在這之前幾天,周盟桂記下,「20200303 給自然土地板油壓按摩四刷之後,今天再打一層蠟,土團屋(Cob House)所有工序都做完了。兩年又三個月,完工。老師教的、書上寫的,如果沒有實作,都不會變成你的哦!」
這是在兩年多前他寫下,「20171215 萬事起頭難,以回收方式搜集一些物料頗耗時,很多時候是不知道去哪裡找。今天被公車放鳥,走路經過回收場,果然有在賣回收飼料袋(這包30幾個),搬大土就方便多了。」之後,走了這麼長的路。他說,如果現在有自己的工班做下一個土團屋建造工程,大約6~8個月就可完成一座土團屋。
有為者亦若是,如何開始自己的土團屋
有麵包飄香的地方就有人,窯烤爐當然是要最早完成的,房子落成時,爐已燒出黑炭。
慢樂處的基地上,在主屋還沒完成前就開始圍著一群饕客,三個大小不一的窯烤爐不時傳出香氣,往往令人垂涎欲滴,周盟桂懂得人性,一顆一顆剛出爐麵包,除了吸引嘴巴上常說要來換工的朋友,更是左鄰右舍,讓過路人詢問度最高的祕訣。
雖然他輕描淡寫指出,土團屋只需要天然材料與資源回收的廢棄物,但看他兩年來搬到基地的「建材」,著實是一項大工程。像是也曾經是臺灣傳統家屋的建材稻稈就是一例,「慢樂處點兵:台梗9號,有!臺農71號,有!高雄139號,有!……」他在幾個收成季節都在田裡捆稻草人,一車一車的載回來。
此外還有,「旗山黏土5方/ 高屏溪粗砂45噸/ 池上稻草1大車/ 養灰3桶(芳苑蚵殼灰+麻絨)/ 石頭1堆(整地挖出來)/ 白色回收水桶/ 輸出帆布3大張」幾乎是跨縣市、不遠百里外了。
除此,他除了去上過課,但多半是靠兩本參考書,《用手雕塑的建築》和《Building with Cob:A Step-by-step Guide by Adam Weismann and Katy Bryce》,還有上網找資料邊學邊做、邊做邊學,一如他謹記在心的,唯有經歷過實作才能累積手藝與高度,就像在2018年1月3日試過多次黏土之後記下,「試黏土與砂的配方。旗山附近黏土品質真好,三種比例都不會裂,超級堅固!」或者,「慢樂處柏金磚真是太好賺了!公布一下無料製程,歡迎拷貝:把基地無用的垃圾,如雜草、蔗渣棧腳,混合水、黏土與砂,塞進棧板條木做的磚框,成型曬乾,完畢。P.S. 沒有機器土牛,用手攪拌一樣OK。」
整幢屋子看起來渾圓厚重,很有安全感
有點年紀的臺灣人都聽過海砂屋的故事,或是沙拉油桶當梁柱,每一次地震造成傷害,說起來都會義憤填膺,但是在慢樂處故事裡確有這樣的記載,「繼續繁複的隔熱層施作:到附近回收場載寶特瓶、清洗、斬稻草、混泥漿、拆天花板橫條、拉出帆布墊片、塞入寶特瓶與泥漿稻草、捲回墊片、裝回天花板。然後下一輪……。還好剩下一兩個工作天可完成。」
周盟桂的觀點是,土團屋是曲線,曲線比較堅固耐震,而這種工法在臺灣比較擔心的反而是颱風和豪雨,潮濕才是致命的弱點。他說,這兩年來有經歷過一些小地震都沒有受到影響,在案例上,加拿大做過強震測試,也發現土團屋耐震。周盟桂說:「土團屋就像是臺灣傳統的土角厝,就用水、泥土和稻草蓋成」,慢樂處牆面厚達30公分,不但冬暖夏涼、保溫隔熱,還以風機抽進外面空氣通風透氣,重點是在大路邊隔音超好,有種穴居的深遠僻靜感。
至於資源回收,講究效能大過審美的他卻做出了幾個廢材再利用的造型燈照,像是,「酒空燈。用剩下的啤酒罐剪裁做燈罩,回收料就是對味。三盞8W LED燈泡還夠亮,普照度也很均勻。」
讓周盟桂得以自我實踐的一幢土團屋
慢樂處完工入厝當天,周盟桂的好朋友都來參加暖屋趴,一起烤麵包參觀他的房子,他介紹:「地是妹妹名下的建地,房子主體連廁所大概十坪,包括一個夾層的臥室,起居空間和工作桌,也算是有一房一廳一衛,加上一個麵包窯,烤完麵包煮完飯,煙管共構集熱,就有熱水可以洗澡,電是農業灌溉用電,水則是跟鄰居接,整體花費約20萬元,因沒申請建照,所以只能是一個地景藝術。」一路幫忙蓋屋,從事裝潢設計工作的朋友黃先生說:「從沒看過這樣蓋房子,現在得到經驗,將來可以朝模組化、工班、加入機器來快速組建,大概八個月就可以完成。」
周盟桂還在屋前種下了一棵荔枝樹,希望有一天大樹成蔭,三五好友可以在樹下乘涼,問起這間「慢樂處」從構想到完工,對他的意義,周盟桂沈吟許久最後說出:「是自我實踐吧!」而將來「慢樂處」要做麵包咖啡店,甚或是民宿,周盟桂反倒不急,在「慢樂處」架起投影機,放起車隊當年在泰國單車旅行的影片,一同沉浸在回憶中,你一言我一語,笑我當年傻,諷你當年胖,「慢樂處」此時不但成為男人的洞穴,更有家的感覺。
此時,他長久以來騎單車的理念跟建造一座土團屋,都可以統合成最內在的核心,是他的環保理念與田野文化的實踐,合而為一。
PROFILE/周盟桂1966年生,目前住在高雄旗山。 經歷:誠品書店、串門文化、浮力森林設計有限公司、長鬃山羊俱樂部 著作:《路徑:台灣單車路線全集 1》(2001,串門文化)、《路徑:台灣單車路線全集 2》(2008,浮力森林設計有限公司)、《中南半島28天:BIKING SAFARI》(2004,串門文化)、《台灣老明信片: 原住民篇》(2008,串門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