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還年輕》:退休之後他種樹 「甜蜜的負荷」有她相伴

吳晟退休後大力推動種樹,且特別針對種植臺灣原生樹種;事實上已有許多地方移植了來自吳晟「純園」的樹苗。(圖片來源/目宿媒體提供,紀錄片《他還年輕》劇照)

文/陳大中(農傳媒數位主編)

「甜蜜的負荷」早已成為國民詩句,但當初作品〈負荷〉於1980年被選入教育部國立編譯館「國文課本」,對詩人吳晟是一個意外。當時他受邀赴美參與愛荷華大學的國際作家工作坊,家中也沒有收到相關通知,回國後新學期開始,同事才拿著新印出來的課本跟他說。

如今〈負荷〉詩中的孩子們早已不再是小孩,而和吳晟一起帶大孩子們的妻子莊芳華女士,陪他種樹修枝,耕田堆肥,彈琴伴奏合唱,顧孫子。牽手連枝背著「甜蜜的負荷」走一生,讓他放心作詩、深根土地的,是因為有她相伴。

莊芳華陪伴吳晟重新走訪濁水溪上中下游,這條臺灣最長河為沿途供應農水,也反映許多臺灣環境議題。(圖片來源/目宿媒體提供)

〈負荷〉被收錄到課本20年後,農專畢業便一直在故鄉溪洲任教職的吳晟退休,樹人數十年再種樹,至今又20年。樹園名「純園」,賦母親的名為念,母親耕過的田也持續種稻。

吳晟么子、歌手吳志寧在〈負荷〉寫就後才出生,臺大森林系畢業的他在紀錄片《他還年輕》中說,當初為種樹造林,吳晟作法和他所學不同,不時父子吵架,如今回憶成為趣談。而〈負荷〉「主角」之一吳音寧,在《他還年輕》拍攝時捲入臺北政壇「北農風雲」,令吳晟萬分煩憂苦悶。父親怎能捨得女兒讓人糟蹋?

回顧那段紛擾,吳晟以「國語」說:「我其實一直希望說趕快靜下來,能夠好好再寫一些詩作」,但他話鋒一轉,轉用臺語說:「不過這個社會一直共我逼,一直共我逼,逼共予我,心攏靜袂落來。」這個語言的變化,可見他的心內話,有時非臺語不足以表達。

在《他還年輕》中,我們可以聽到吳晟用華語讀詩,翻譯家陶忘機用英語誦讀吳晟詩的英文翻譯,還有吳志寧以詩作詞的演唱,但更重要的是聽到吳晟用臺語朗誦他的詩。雄渾、纖柔或滄桑的詩心,透過他的母語來補足,我們才可以感受透徹。詩的音樂性、生命力,在給予它正確的語言氣口時,才會發穎出來。

《他還年輕》片中重返愛荷華大學,吳晟在當年作家工作坊的宿舍,面對面向莊芳華老師朗誦當年寫成的《愛荷華家書・洗衣的心情》:

你那一雙粗糙的手掌 曾經多麼纖柔
曾經多麼適合撫弦彈琴
……
多年來 我未曾向你說過
生活上的種種煩瑣
是你那一雙手 一一承受下來
琢磨成孩子們和我 喜愛的甜蜜
而你的雙手 已越來越粗糙
……

在這深情感人的時刻,坐在吳晟對面的莊芳華老師卻笑笑地反覆強調:

「還是很纖柔啊。」「還是很纖柔啊。」

被激起求生意志的吳晟趕忙補充:「 是、是歷經了淬煉……。」詩在生活互動中,可以有著更自然鮮明的面貌──而這個幽默、親切又閃閃發光的讀詩片段,讓人深深覺得「他們還年輕」。

吳晟與莊芳華一生相知相惜,互相扶持、答喙鼓都是日常。(圖片來源/目宿媒體提供)

推薦《他還年輕》:讓小時候讀過〈負荷〉的讀者,重新得到領會吳晟魅力的機會;詩人寫詩外的關懷與生活,生動活現,家人、師友都很重要!(吳晟本人還說有點遺憾,紀錄片只剪出1/256,很多和家人的互動在影片中導演只能取捨)

  • ps. 從影片看來吳晟家是犬派,喜歡狗的人可以不時分心看狗。
《他還年輕》片中很少吳晟老師下田的片段,反倒是莊芳華老師比較多。但吳晟真正是農家子弟,不可能不會種田,如這幀劇照應該是收割前「抽樣」檢測稻穀含水量,不是隨便摘一把來把玩。(圖片來源/目宿媒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