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座紡錘形的島嶼,我們像有孔蟲一樣,亙古以來寄生在此,淵遠流長。於是,我們像吟遊詩人一般採集、說唱,並凝視深淵、行路天涯
人間條件
1950年代,楊基炘進入豐年社及農復會新聞組任職,當時的全球攝影風潮正處於一個從純粹紀實,轉換至商業與藝術領域的交界期。翻閱當時的《豐年》,不難發現在這股風潮下的編輯前輩們,大概也在思索著如何用更嶄新的視覺語言,來詮釋當時的臺灣農村風情。
藍蔭鼎敏銳於現代化、國際化潮流,也很早與國際畫壇建立關係。他在二戰後以畫家兼媒體人的身分,結識愛好藝術的時任美國新聞處處長許伯樂(Robert Sheeks),在許伯樂的認同與支持下,將創辦農民刊物的想法寫成計畫,向美國國務院爭取經費,成為豐年社創立的緣起。
有多少人記得畢業紀念冊上的留言與祝福,誰還管10年前許下的願望會不會實現,35年前你在做什麼,只有年過半百的人才會回眸一瞥,那年夏天的故事,有人還留著翻閱。小農商行「織谷-誠實良品」的老闆娘黃文娟,是1986年7月7日發行的《鄉間小路》的前身《農業週刊》的封面人物,從音樂老師變成農產銷售人員,命運如何流轉讓一個偶然變成必然,讓農業牽成為安身立命之所?
1951年7月15日,《豐年》雜誌發行創刊號,距離今日已69年,「豐年社」這個臺灣最老牌的農業媒體,誕生及延續69個寒暑年頭,見證及記錄了臺灣農業的發展歷史,當初的創辦人許伯樂(Robert B. Sheeks)已98歲,他仍以「豐年社」的一員自居,期待明年能來臺參加「豐年社」70週年社慶。
說故事的人
去年在臺灣消失123年的澤珍珠菜,於基隆暖暖運動公園重現蹤跡,一年後,3月26日第一發現者蘇惠昭回到當初發現植株的草地,只發現1、2株在繁茂的禾本科草叢間,兀自綻放。
「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或許你不知道唱這首歌的人是誰,記不住歌名,但誰都會記得曲調,開頭這兩句歌詞也能朗朗上口,一首歌傳唱40年,每一代人都有記憶這首曲子的典故,因為《蘭花草》反應了臺灣人對蘭花癡迷。
每年7月,合歡山上鋪地毯似的高山杜鵑,讓人目眩神迷,為眾人所知、競相前往。但這並不足以讓癡狂的植物愛好者時時刻刻、心心念念,讓人瘋狂的是,山上才有的臺灣原生種、特有種,這些臺灣高山上的珍稀植物,有些只有0.5公分的大小,這些就是一般人與瘋魔者的距離。
6、7、8這3個月進入花期高峰,玉山小米草、玉山水苦蕒、玉山佛甲草、玉山山蘿蔔、玉山繡線菊、高山白珠樹、臺灣藜蘆、阿里山龍膽、玉山石竹、玉山小米草、多花鹿蹄草、玉山蓼、臺灣鬼督郵、水晶蘭、白頂飛蓬、小白頭翁、梅花草、山狵牛兒苗、玉山沙蔘、一枝黃花、白花香青、尼泊爾籁簫、蔓烏頭……。還有,請繼續探訪。
風土元素
拍賣農產品不稀奇,但把農產品當成可以蒐藏的精品來拍賣,最知名的是香港人拍普洱茶,今年臺灣新象春拍鄭重的把臺灣茶端上檯面,從年份、產區、種類、工藝各個層面都有所關照,從一場茶拍看一段臺灣茶的歷史。
清明前後是臺灣各地準備採摘春茶的時間,尤其是一年只能在4、5月間採收一次,全臺產量最少、摘採困難度最高,又具危險性的國有林野生臺灣山茶(Camellia formosensis),事前的準備工作更需慎重其事,從華興製茶廠的劉士輔以全副武裝、謹慎戒備的程度,來了解這一年一度的盛事。
冬天是橘子的季節,恰在新舊年交界的日子盛產,因此,常常被譽為喜慶的象徵,在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傳說,也是啟發各個族群文學創作的繆思,在我們這個多元族群融合的國家臺灣,關於橘子的吃法、喜好、諺語、傳說,多到讓島嶼色彩繽紛。近來最讓人心生歡喜的大約就是剛回家的南庄橙,植樹儀式從中央林務局到地方人士,齊聚在聖稜線上的加里山大坪登山口,以賽夏族的祝禱盛大歡迎,何以讓人心生喜悅?
說不定這是第一次把野蓮(Nymphoides hydrophylla (Lour.) O. Kuntze)當做辦桌的食材,這款今年盛產並大紅的蔬菜,因為一曲〈野蓮出庄〉的傳奇身世,也得以成為辦桌食材。從野菜變成有計劃種植可以量產的蔬菜,需要有廚師讓它呈現最佳風味,但它並不是這麼好處理的食材,且看「金葉摸油湯」如何料理。
相遇
你可能聽過在實驗室用動物細胞培養的「組織培養肉」,還有利用大豆等豆類蛋白製成的「素肉」或「未來肉」,但微生物蛋白質並不屬於以上這兩種,而且因為產能效率太好,已經成為「仿造肉」(meat analogues)市場的第三大支柱。
襯衫與靴子,不只對於傑克與艾尼斯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對於所有的牛仔亦然。每位牛仔身上的服裝與配備,都有其獨特的文化與社會意義,展現的不只是他們的生活,更反映牛仔的工作環境,同時也顯現每位牛仔在西部社會的身分與地位。
《犬山記》是由紐西蘭導演珍・康萍所編劇與執導的西部牛仔懸疑電影,改編自湯馬斯.薩維吉所撰寫的同名小說,講述1925年美國蒙大拿州的牛仔故事。《犬山記》已經獲得78屆威尼斯影展的最佳導演銀獅獎,以及金球獎的最佳電影男配角獎,並獲得奧斯卡獎12項提名,片中劇情的關鍵點竟是早期畜牧業的大麻煩之一──炭疽病。
《野蓮出庄》是生祥樂隊繼《圍庄》之後,暌違4年發行的專輯,也是《我庄》系列的第三部作品,2013年至今,從農村社會的呼喚到社會需要農村來救贖,這張專輯深化了鄉村的意涵,回頭尋找意義從植物的名與食物的料理開始。
農藝
知道机益世很久了,自然農法草莓聽了好多年,很好奇他的栽種細節。早就想拜訪他,但不好意思,「會不會太打擾人家?人家會不會願意?」我是那種很怕麻煩別人的個性。不過老斌說,我們跟他有共同朋友耶。後來透過共同朋友牽線,我跟老斌終於去到机益世的草莓園。
上一篇講到四月的草莓,因為連日的雨變得很可憐,雨多草就多,草多蟲就多,不僅容易被吃,潮濕也容易導致生病。現在來到六月了,那這期的草莓究竟種得如何呢?嗯,不僅四月下雨,五月更像是沒停過的每天都下,感覺不太好,但究竟是多不好?這時就要看數字了,數字自己會說話。
接手了 1.7 分的鳳梨田,算是一個不錯的開始。首先,我不用從種苗開始,不用等約一年八個月的時間才會有收成。其次,馬上就有鳳梨植株/鳳梨苗需要管理,對於累積鳳梨田間操作的各種實務可以從做中學,跟鳳梨慢慢熟悉。
美國加州沃森維(Watsonville)外的蒼鷺有機農場,有最可愛的除蟲小幫手。那就是利用農場內巢箱繁殖的倉鴞(barn owl)、雙色樹燕(tree swallow)和西藍鴝(Western bluebird)。蒼鷺農場的主人是丹尼斯‧田村,15年前,他愛鳥的鄰居在他農場圍籬的柱子上掛起了小木箱,他也跟著開始觀察這些鳥兒的生態,如今他對鳥兒的行為如數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