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嘉南半世紀 曾文水庫的竣工與開放

俯瞰曾文水庫。(圖片來源/行政院新聞局;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俯瞰曾文水庫。(圖片來源/行政院新聞局;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文/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企劃組助理員 陳芳儀

曾文水庫是臺灣大規模綜合水利建設,更是政府首次發行糧食實物債券籌募款項,克服各項艱鉅工程,至1973年10月竣工。曾文水庫發揮灌溉、防洪、公共給水與水力發電效益,至今年屆滿50年,就讓我們一起探索這座多功能水庫從籌劃、興建到完工啟用的歷程。

人類歷史文明發展與水資源開發息息相關,臺灣位於颱風及季風帶,雨量多但豐枯不均,故近代水資源開發多以能蓄豐濟枯的水庫建設為主。日治時期,利用曾文溪支流興建嘉南大圳,但嘉南大圳對曾文溪水資源利用率不及25%,無法全面供給灌溉,大大限制嘉南平原農業發展潛力。1939年時,日本土木技師八田與一建議在今曾文水庫壩址的柳籐潭興建一座重力式混凝土壩,改善供水狀況,只是後來戰事吃緊而作罷。

曾文水庫位置圖。(圖片來源/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曾文水庫位置圖。(圖片來源/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面積近20平方公里的臺灣最大水庫

戰後,政府思考如何有效提升曾文溪水資源的應用,以增加嘉南平原和南部農業開發效益。

1959年2月,臺灣省水利局開始著手曾文溪築壩工程,經調查柳藤潭峽谷與石公峽谷兩處水文及地質,以柳藤潭壩址地形、地質優良,適合築造高壩,且水庫容量可達7億立方公尺以上,據此提出《曾文水庫計劃可行性報告》,成為第一本具體可行的工程規劃設計報告書。同年11月,臺灣省政府根據報告書,展開水資源開發工程,決定建設以農業灌溉為主,兼具防洪、公共給水、水力發電等多重用途的曾文水庫。

曾文水庫計畫總平面圖。(圖片來源/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曾文水庫計畫總平面圖。(圖片來源/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曾文水庫工程計畫概要。(圖片來源/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曾文水庫工程計畫概要。(圖片來源/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當時曾文水庫壩址並無聯外道路,因此在計畫執行初期,必須先開闢道路。至1967年10月31日,除了完成楠西至曾文水庫壩址長達11公里的聯外道路,曾文辦公區施工房舍營建、工區主要骨材廠與修理工廠興建等前置作業也陸續完工,隨著第二號導水隧道的開挖,曾文水庫主要興建工程正式展開。

施工道路5號橋翼牆以推土機填土作業歷史照片。(圖片來源/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施工道路5號橋翼牆以推土機填土作業歷史照片。(圖片來源/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興建完成的施工道路五號橋。(圖片來源/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興建完成的施工道路五號橋。(圖片來源/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曾文水庫工程開工儀式。(圖片來源/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曾文水庫工程開工儀式。(圖片來源/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美日協助設計施工,與國外大壩工程技術交流

依據曾文水庫計畫工作概要,建設的項目包括:水庫、大壩、導水隧道、溢洪道、發電廠及後池堰等。曾文水庫採用大壩型式,總蓄水容量89,200萬立方公尺,主壩以滾壓式土石壩為主體,河床以上土石壩高度達136.5公尺,壩頂長度440公尺,大壩體積1,140萬立方公尺。

大壩構築期間,河流必須改道,因而開鑿兩條導水隧道,長度分別為1.25公里及1.09公里;其開挖斷面均為圓形,直徑長達14公尺,相當於普通5層樓房屋的高度。

第一號導水隧道下口。(圖片來源/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第一號導水隧道下口。(圖片來源/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曾文水庫建設工程浩大,除了組織建設團隊,還特別聘請日本公營株式會社協助工程技術服務,以及美國內政部墾務局擔任設計與施工顧問。在當時,政府亟欲開展興建大型水壩工程技術能力,以及扶植國內工程營建專業機構,委由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榮工處負責曾文水庫施工業務。

被賦予多重目標的曾文水庫,也受到中央政府的關注,如時任副總統嚴家淦曾率員實地考察施工情形。在所有參與人員以及榮民員工奮力不懈下,以及各界的引領企盼,1973年4月28日曾文水庫提前蓄水,10月全面竣工。

為了提升管理效能,政府在1974年成立曾文水庫管理局,負責水庫管理及後續工程設施,開始對外營運。曾文水庫完工後,對南部農業生產與水資源綜合運用貢獻良多,也承繼石門水庫繼續與國外大壩工程技術交流,讓臺灣築壩技術持續精進。

時任副總統嚴家淦視察曾文水庫工程。(圖片來源/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時任副總統嚴家淦視察曾文水庫工程。(圖片來源/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時任省政府主席謝東閔簽呈,水庫於1973年4月28日提前蓄水。(圖片來源/總統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時任省政府主席謝東閔簽呈,水庫於1973年4月28日提前蓄水。(圖片來源/總統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以「糧食實物債券」籌措11.5億元經費

曾文水庫工程建造經費預估高達新臺幣(以下同)60億元,在國家財政吃緊的情況下,相繼爭取日本海外經濟協力基金提供日圓貸款,以及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撥貸中美基金,除此之外,經費的籌措還有來自於臺灣省政府糧食局發行的「臺灣省糧食實物債券」。

1968年頒定的《臺灣省糧食實物債券條例》,在第一條開宗明義提到:「行政院為應臺灣省政府興建曾文水庫需要,授權臺灣省政府,依條例規定,發行臺灣省糧食實物債券。」見證曾文水庫建設需款孔急,特別發行糧食實物債券,這是戰後臺灣農業發展史上的少數特例。

1965年度內日本貸款使用在曾文水庫的比例。(圖片來源/外交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1965年度內日本貸款使用在曾文水庫的比例。(圖片來源/外交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臺灣省糧食實物債券條例。(圖片來源/總統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臺灣省糧食實物債券條例。(圖片來源/總統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依據該條例,糧食實物債券可區分為50公斤、100公斤、500公斤與1,000公斤4種面額,債券利率為年息5%。發行4年後,自第5年起,分4年8期,採本息合計以稻穀攤還。發行總額共計6億7,948萬7,550公斤,以籌募11億5,839萬9千元。

一般民眾可直接以稻穀承購債券,也能折算現金購買,可以說臺灣省政府為了籌措曾文水庫龐大的修建經費,轉而向民眾舉借稻穀,再將這些稻穀轉賣的收入轉為水庫建設,相當特別。

《臺灣省糧食實物債券條例》第一條載明為興建曾文水庫所需。(圖片來源/總統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臺灣省糧食實物債券條例》第一條載明為興建曾文水庫所需。(圖片來源/總統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灌溉、發電、防洪之外衍生觀光資源

「發電」是曾文水庫另一項功能,不以社會福利為核心,而是考量到利潤成本。政府興建曾文水庫導致債務沉重,將發電收益轉為債款清償。多年來,台電公司依據「多目標運用規則」的規定,不斷努力提高績效,發電量逐年增加,也達到了改善財務狀況的目的。

曾文水庫發電廠屬於地下式建築,是臺灣南部唯一的大型水力發電廠,將水資源轉為能源,發揮更大的效益。

曾文水庫地下電廠通達隧道工程施工進度表。(圖片來源/總統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曾文水庫地下電廠通達隧道工程施工進度表。(圖片來源/總統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曾文水庫興建於曾文溪上游,不僅調節並充分利用曾文溪之水資源,還改善與擴充嘉南地區耕地之灌溉,完工之後又兼具水力發電、給水及防洪等多重功能。

曾文水庫蓄水成湖後,原本崇山峻嶺、人跡罕至的庫區,成為映照四周蓊鬱山林的萬頃碧池。為使這天然美景、豐富的大自然生態資源能與全民共享,1974年7月正式對外開放觀光。曾文水庫風景區經過完善規劃後,已成為民眾親近大自然的好去處。

曾文水庫空照圖歷史照片。(圖片來源/行政院新聞局;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曾文水庫空照圖歷史照片。(圖片來源/行政院新聞局;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參考資料

  1. 黃俊銘、簡佑丞,〈曾文水庫建設過程與對榮工發展的影響〉,《檔案季刊》11卷3期(民101年9月)。
  2. 江明郎、黃國文總編輯,〈水起,引水思源-石門水庫建設時期檔案故事〉,桃園市龍潭區,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
  3. 水庫風情,經濟部水利署官網:https://www.wra.gov.tw/News_Content.aspx?n=3254&s=19383 (2023年3月31日檢索)。
  4. 百年農業發展史-糧食實物債券,農業知識入口網:https://kmweb.c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agri_story&id=12 (2023年4月14檢索)。
  5. 吳天明,曾文溪的故事,源雜誌第66期(民96年11-12月)。

本文經農傳媒編輯,轉載自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第192期檔案樂活情報。(CC BY-NC 3.0 TW D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