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曾文水庫。(圖片來源/行政院新聞局;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新聞
灌溉嘉南半世紀 曾文水庫的竣工與開放

曾文水庫是臺灣大規模綜合水利建設,更是政府首次發行糧食實物債券籌募款項,克服各項艱鉅工程,至1973年10月竣工。曾文水庫發揮灌溉、防洪、公共給水與水力發電效益,至今年屆滿50年,就讓我們一起探索這座多功能水庫從籌劃、興建到完工啟用的歷程。

新聞
農業用水充足 農糧署:113年大區輪作暫停實施一年

臺灣已進入乾季,但截至今(10)日,南部曾文水庫蓄水率99.7%、南化水庫97.8%,中部德基水庫97.5%、日月潭水庫98.3%,均接近滿水位。農業部農糧署今日宣布,稻作「大區輪作」政策113年暫停實施一年,未來視國內水情狀況機動調整,「四選三」政策本由農民自願參加,將持續推動,以減少生產過剩的水稻種植面積。

新聞
兒童節假期不可虛度!城南有意思生活節開跑 「魔幻水之旅」先出發

兒童節連假即將來到,文化總會將在4月2至3日舉辦「城南有意思」生活節,今年適逢5周年,指導單位農委會「春日好好市集」擴大封街舉辦派對,配合畜牧處寵物科的新設立,特別設立「親親毛寶貝」專區,動物相關食品、用品、收容與保險等業者加入市集,邀請民眾參與,共同打造動物友善環境。

封面故事
臺灣農業的願景工程 「治本」的十大實務方向

臺灣永續發展目標要朝著正確的方向,農業必然涵蓋其中,農業必須兼顧農業生產、安全及優化環境的長遠發展。檢討現在的農業環境、農產銷售及農民生活的政策,政策需要「治標」及「治本」兼備,治標是點,目標以「數字」為主;治本是面,目標是建立有效的「本質」為主,能徹底解決問題。

新聞
農業無水可用?FAO報告指出 全球6成農田嚴重缺乏水資源

全球超過30億人口居住在高度缺乏水資源農業地區,其中超過一半面臨嚴重用水限制。過去20年來,全球每人可用淡水量減少20%,因此,提高用水效率相當重要,尤其農業是全球用水最多的領域。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布「糧食與農業情勢(The State of Food andAgriculture, SOFA)」報告指出,透過有效治理及健全機構來改善用水管理,包括透過健全水資源會計與審計制度來保障水資源所有權及使用權。

新聞
改善渠道節水 濁幹線北港水井分線將動工

農委會針對缺水祭出休耕加碼補助等措施,改善破損渠道腳步也沒停,立委蘇治芬爭取2千400多萬元改善雲林縣濁幹線北港水井分線,預計明年元月動工,6月完竣,整修後斷面擴充至6公尺,還有沈沙池,防汛道路也因此拓寬,更方便農民出入、農產運輸。

新聞
農田水利署揭牌成立 陳吉仲:國家水資源調度更有效率

農委會農田水利署1日正式成立,全國17個農田水利會同時改制公務機關,成為農田水利署轄下17個管理處。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農田水利會改制,基層農田水利老舊的灌排設施要全面更新,讓水資源可供更多農民使用,國家水資源調度也更有效率。

新聞
高雄市首開先例,直接辦理旱作管路補助

高雄農業灌溉用水以河川取水為主,且全市山坡地比例約 74%,使得山區部分土地灌溉水源取得不易,例如高雄市內門、甲仙地區等山坡、丘陵地農村常因灌溉水源取得不易,影響作物產量,也更凸顯了農業推動節水栽培的重要性。

新聞
上千億水利會資產分配,是抄私產還是公平使用?

農委會欲將農田水利會改制成公務機關,爭議最大的,莫過於如何處置上千億水利會資產,農委會雖表示,水利會事業及非事業用資產分別成立特種基金及公益性財團法人,

新聞
從各立山頭到政府派任,橫跨300年的臺灣水利史

臺灣的農田水利事業從 17世紀開始發展,到現在已有 3百多年歷史,從初始階段的私有私營、日治時期的中央管理,國民政府來臺後幾經變革,發展成現今的農田水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