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游 昇俯 第 65 頁
來把神木全身帶回家! 「桃山神木」等身照出爐 五千海報為環境教育募款
在家復刻神木的姿態!樹高79.1公尺的臺灣杉「桃山神木」是「找樹的人」團隊迄今尋獲臺灣第三高樹,去年團隊邀請澳洲樹冠層攝影專家皮爾斯(Steven Pearce)來臺為其拍攝等身照,等身照近日出爐,規格長度108公分、寬度32公分,一上架立刻引起轟動,團隊5人入鏡,其中攀樹教練羅際煜位在樹冠層頂端,相當於距離地面有約22層樓高度。
2023臺灣鳥類名錄出爐 黃腹琉璃、臺灣白眉林鴝、灰鷽成為特有種 2外來種成歸化物種
最新「2023年臺灣鳥類名錄」出爐,參考學術研究進展,將3種臺灣特有亞種鳥類黃腹琉璃、臺灣白眉林鴝、灰鷽,變更為臺灣特有種,全世界只有臺灣看得到;此次調查相較2020年版名錄新增17種、減少5種,包括斑馬鳩、白頰噪眉2種外來種已在臺灣建立在地族群、成為歸化物種。
《種苗法》修法初審通過 重要品種可禁止輸出 違者最重坐牢3年、併科300萬元罰金
為了防杜優良品種外流,確保我國農業競爭力,農委會修正《植物品種及種苗法》今(19)日獲立法院初審通過,修法增訂基於國家安全、利益或農產業整體發展,得「禁止」種苗、種苗的收穫物或直接加工物輸出入,並將刑責入法,違者最高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300萬元以下罰金。
對中農產貿易逆差 保護國內產業前提下 農委會盼中國農產品管制進口近900項雙邊協商
農委會盤點,我國過去管制中國進口830項農產品,因多年來稅則號列改變,現有1,066項管制進口,若排除酒類等加工產品,實際由農委會主管生鮮農產品也有近900項;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今(19)日表示,兩岸加入WTO時未就市場開放進行協商,希望與中國進入雙邊協商,農委會將確保國內產業受到保護。
鳳梨入菜夏季料理良伴 20校學校午餐採購百公噸 農糧署明年目標300公噸
學校營養午餐菜單使用水果相當普遍,但鳳梨仰賴人工削皮截切,過去因此鮮少「入菜」;鳳梨產業策略聯盟今年與全國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合作,媒合CAS水果截切加工廠以自動削皮機協助鳳梨截切,製成規格化食材供應團膳業者,克服學校使用門檻,計有全臺20間學校、採購達100公噸,明年預計擴大至50校、採購300公噸規模。
「校園就是植物園」 蘭嶼高中復育「琉球暗羅」等33種紅皮書植物 保存文化兼保種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與在地蘭嶼高中合作建置「傳統生態校園及民族植物園」,以教育夥伴角色與在地居民合作保種,至今校園種植植物達67種,復育紅皮書植物即達33種,包含全球僅分布在蘭嶼及琉球波照間島的「琉球暗羅」。
中國對臺貿易壁壘調查合理嗎? 中經院學者:理論上任何國家不能單方實施制裁
中國商務部日昨公告對臺啟動貿易壁壘調查,原因之一在於臺灣自進入WTO以來至今仍管制中國830項農產品進口,但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法制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員顏慧欣指出,兩岸加入WTO迄今逾21年,中國均未就臺灣管制造成貿易障礙向WTO提起爭端訴訟,理論上個別國家不宜由國內自行調查後,就單方面向他國實施貿易制裁。
中國啟動對臺貿易壁壘調查 農委會:保留部分品項進口護農民收益和防檢疫
中國商務部今(12)日於官網發布訊息指出,將就臺灣對中國貿易限制措施進行貿易壁壘調查,相關調查涉及農產品、五礦化工產品、紡織品等2,455項產品。農委會晚間書面回應,兩岸在加入WTO過程中,並未就市場開放協商,對於沒有完成談判與協商的部分,考量我國農業發展、農民利益及防檢疫安全,保留部分項目進口。
拉拉山、大雪山巨木樹齡實測下修 檜木國家森林遊樂區前十強出爐
農委會林務局110年委託嘉義大學系統性調查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神木群樹齡,意外發現紅檜為適應霧林帶環境,發展出「合併木」生存策略,寬廣的樹木胸徑其實是多株嫁接合併而成,多數神木樹齡下修;去年嘉大進一步探測具有豐富檜木(紅檜及扁柏)資源的拉拉山、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巨木樹齡,今(12)日首度公布樹齡也下修。
臺灣原生種「臺灣文蛤」DNA鑑定獲正名 野外棲地、養殖均為此物種
臺灣從日治時期引進「麗文蛤」放流淡水河,開啟文蛤養殖產業,因此長久以來將國內養殖及市場流通文蛤當成麗文蛤後代,但農委會水產試驗所經DNA鑑定,確認臺灣的文蛤基因序列與過去紀錄中的麗文蛤、中華文蛤均有顯著差異,3月底發表SCI國際期刊《軟體動物研究》(Molluscan Research),正式命名為「臺灣文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