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豐年雜誌 第 71 頁
新鮮、省時又可當低卡健康零食!全球截切蔬果市場需求火熱
隨著社會環境變遷,忙碌的生活方式成為常態,消費者對即食和方便食品的偏好顯著增加。另外,由於女性勞動人口上升,過往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勞務分擔方式,也逐漸重組,為了減少準備食物的時間,消費者開始將加工過的水果蔬菜產品,視為一種解決方案。截切蔬果在此加工水果和蔬菜的分類下,占據重要地位,越來越多食品服務相關行業,都開始選擇截切蔬果作為原料,進而節省餐點準備時間。同時,截切蔬果也成為一種攜帶性高、方便、具備高營養價值的新型零食選擇!
每逢中秋柚飄香!文旦加工產品多元亮相
柚子不光是取遊子的諧音,更包含「祐子」的意思,具有吉祥含意,是臺灣傳統節慶互相祝福的伴手禮之一。因應市場趨勢的轉變,文旦柚鮮果不再是消費的主流,其相關的加工產品也開始嶄露頭角,打破過往的刻板印象。
疫情危機即轉機 花材箱開拓新行銷模式
COVID-19衝擊臺灣花卉產業,今年(2021)5月中旬頒布三級警戒,實體活動停擺之際,花卉內需市場大幅萎縮,衝擊花農生計,影響更甚去年。農糧署積極與農民團體討論,多方研擬花卉銷售的新通路,從蔬果箱網購宅配的成功經驗延伸,各式花材箱首次亮相,輔導農民經營花材箱,透過產地直送的鮮花禮盒,買一送醫贈花活動,為疫情帶來一絲人情的關懷,進而開創網路購花、諸多異業合作的新商機,帶動國人日常用花的消費習性,成功穩定花卉市場價格。
帶動農村新活力 臺中區農改場推動園藝療育實況
漫山群青總是比水泥華廈還讓人心神嚮往,搖曳的野花也向來比旋轉的彩燈還令人流連忘返。人類與生具有親近植物與大自然的本能,而在高齡化社會下,園藝療育利用人與植物的互動特性,點亮了農村及農場轉型的火炬。
《豐年雜誌》2021年9月號 園藝療育-撫慰心田的綠色魔法
隨著國外風行已久的園藝治療在臺灣生根,並因地適宜長出自己的模樣,各方園藝療法工作者正在不同場域默默耕耘中,例如和美綠色照顧站,設計多種室內外園藝課程,喚起農村長輩的笑顏;雲林臺大醫院開闢食農基地,讓精神科病人藉由栽種蔬果,走在穩定的復健之路上;田尾鄉園藝業者,不只賣花材,更想幫助顧客在園藝中找回幸福感。平常接觸園藝,指的是人照顧植物,園藝療育則是主客互換,讓人利用花花草草照顧身心靈。一起把你的心,交給園藝來療癒吧!
客座總編輯|屏科大景觀暨遊憩管理所助理教授廖曼利 打通園藝治療任督二脈 深化產業專業發展
園藝治療在20年前進來臺灣後蓬勃發展,好處是讓更多人了解園藝也可作為一種輔助性療法,對國內園藝業者幫助很大,整體上讓園藝更普遍地被大眾接觸;壞處則是它實在發展得太快了,所以在專業認證和訓練要求上仍不夠嚴謹確實。
非破壞性檢測技術 輕鬆掌握水果成熟度和品質
為了協助生產者以非破壞性方式準確分級,現在已開發出利用聲波、超音波、近紅外光線、植物葉綠素螢光、核磁共振等原理進行測量,再搭配傳統檢測方式,建立相對應糖度、酸度、硬度、成熟度等品質指標的模型,來做為後續非破壞性檢測的依據。
土壤也有撞牆期!簡易2招化解洋桔梗連作障礙
洋桔梗為龍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近年來最熱門的切花作物,原因是花色種類多且切花觀賞壽命長,受到市場歡迎。臺灣栽培面積每年約100公頃,年產量約3,000萬枝,並且在冬季外銷日本市場,占日本進口洋桔梗總量的90%以上。洋桔梗是需要高技術的產業,臺灣專業花農能生產優良品質的切花,然而近年來,洋桔梗栽培常發生種植後植株生育緩慢、植株矮小、花朵數少等品質不良的現象,在連續栽培多年的溫室發生的狀況更是嚴重,這種生育不良的現象是連作障礙所造成,而且是前作洋桔梗的殘體所導致。
芋頭也是一條魚
還記得我小的時候,那時我爸爸要蓋家屋,我媽媽的工作就是負責整理、照顧芋頭田,然後等落成時再去採收芋頭,分享給邀請的親友。因為籌備落成所需要的禮芋數量龐大,所以一般是一年半到兩年前開始種,到落成時婦女就可以去採收了。在那之後, 田裡的芋頭一直都在,沒有固定採收的季節,有需要就去拿,切下來的葉桿種回田畝,繼續慢慢地收成。
餐桌外的剩餘果實 從鳳梨、番石榴看見臺灣果品損耗現況
由於地理因素,臺灣農產品運銷距離不長但結構複雜,供應過程經過許多不同運銷職能的單位或業者,最終於末端通路售予消費者。此供應方式雖有利分攤成本,提升整體供貨效率,卻也因供應節點多,每次轉手都可能因貨物管理方式的不同,增加品質變化的風險,影響農產品的保鮮期與商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