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79 頁
【科技農領航】讓鴨子過得舒服 生產動物福利鴨蛋瞄準歐盟市場─浤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在浤良食品公司位於屏東萬丹的友善養殖鴨舍裡,鴨群漫步在600坪高床設施上,鴨舍通風乾爽,還有湧泉水池供洗浴飲水,甚至另外提供水源,在這樣重視鴨子生活品質的飼養環境中,無怪乎每隻鴨子羽毛光澤亮麗,顯得精神有活力。
國產大豆豆漿入校園成果豐 學生反應佳
農糧署南區分署於107年起推動國產大豆豆漿進入國中、小學,年年顯著成長,今年可望突破80萬杯,成果豐碩,嘉義、臺南、高雄和屏東4縣市學生反應佳,香純濃的好味道,讓學童大讚有雞蛋的香氣,學校還延伸出相關的食農教育課程,讓孩子更認識國產優質大豆食材,體驗從土地到餐桌的食物旅程。
【科技農領航】智慧養殖履歷看得見 高品質一夜干開拓新南向─魚之達人水產股份有限公司
南臺灣年度最重要食品盛會─「高雄國際食品展」今年10月下旬舉辦,高雄市政府邀請22家水產業者設置「高雄海味專區」,4天展出創下2千萬元效益。魚之達人不是首度參展,但今年展場規劃是透過農委會科技處輔導建立的行銷模組,以此為基礎進軍國際展會。
【科技農領航】開創新局 蓄積全球能量 農企業佈局國際新藍海
科技顛覆典範、翻轉產業樣貌,面對未來氣候變遷、全球化競爭日益劇烈,加上無預警而來的COVID-19疫情對全球經濟局勢、消費習慣帶來巨大影響,農企業經營者不能拘泥於舊觀念,必須跟著快速調整,才能找出因應之道。面對嚴峻的經濟局勢,臺灣農業不但生產結構要調整,經營思維也要跳脫傳統農業概念,把過去以技術導向的產業經濟轉換為從需求導向出發的知識經濟,將傳統農業提升為知識農業,科技創新應用與經營模式創新,正是提高臺灣農業競爭力至為關鍵的因素。
【綠主張】讓孩子體會農夫心情 校園食農教育守護臺灣本土雜糧
武漢肺炎籠罩全球,食物鏈中斷、運輸停滯,全球糧食供應阻斷,2億6千5百萬人面臨嚴重飢餓。盱衡臺灣糧食自給率約32%,面對國際情勢的不穩定,糧食危機有可能發生。身為教育者,我們認為在校園內動手耕作、保種、傳承基礎種植技術,是面對糧食危機最好的教育方式。而雜糧耐旱、不需特別施肥,每天都會吃,是最好的入門作物。
後疫情時代的調適 FAO與歐洲銀行攜手投入糧食系統轉型
歐洲開發復興銀行(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EBRD)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展開合作,提供300萬美元的諮詢技術合作包裹計畫,協助農業部門克服武漢肺炎疫情的挑戰。此外,計畫也協助建構糧食系統的長期韌性,包括生產、加工及運輸;提供即時性的技術與政策支援,並提供策略性投入來支持疫情後的糧食系統轉型。
跟著《小班做飯糰》繪本 看見綠色生態的友善與和諧
對於生活在都市,每天幾乎都會吃飯的我們,稻田的世界顯得陌生而新奇。我帶著用竹葉和芭蕉葉包著的飯糰回家,覺得自己包的飯糰真是太好吃了。不久,便想出了這個故事。之後我一次又一次的重返貢寮山間,也加入了合夥人的行列,希望能夠用行動來支持里山文化的保存。
潮間帶也有小強現蹤? 海蟑螂 海岸邊的清道夫
基隆潮境海洋保育區每到夏天,不論是潛水、游泳、潮間帶觀察,前來進行海洋體驗的遊客絡繹不絕。從岸邊往海邊移動時,岩壁、礁石上密密麻麻、快速移動的小生物,總讓經過的遊客嚇得花容失色、驚聲尖叫「蟑螂!」其實牠們不是您想像中的那種蟑螂,牠們只是外表長得像蟑螂的海蟑螂啦!
【星光花室】與花相伴 年末好運無法擋
在歡慶溫暖佳節的歲末年終,四大星象的朋友們,準備好度過今年最後一個月了嗎?年終之月的運勢又是如何呢?想要知道如何趁著送舊迎新的時刻,提升各方面運勢,在2021年贏在起跑點,快來看看星座專家小孟老師的花卉開運妙計吧!
【氣候變遷下的臺灣農業】專題報導
近年來極端氣象頻繁,2020年更是又乾又熱的一年,半世紀以來首次汛期沒有颱風帶來降雨,36度以上極端高溫天數超過兩個月。全球環境氣候變遷,正影響臺灣農業長期永續發展。除了西部因缺水部份農田停灌,東部也首次拉警報,擔心面臨停灌之苦;地球暖化,氣溫升高,也將衝擊水稻減產。農民、農業部門要如何因應自然挑戰,農傳媒深入各地,提出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