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80 頁
氣候影響稻米供需!韓國量跌米價創新高、越南豐產外銷有望躍居全球第二
韓國今(2020)年由於前所未有的漫長梅雨季,再加上暴雨和颱風連續發生,導致水稻無法生長,根據韓國國家統計局今年10月8日發布的「2020水稻預估產量調查結果」,今年水稻的預估產量為363.1萬公噸,比去(2019)年的374.3萬公噸,減少3%,這是自198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當時由於寒害,產量僅為355萬噸);另水稻種植面積為72.6萬公頃,比去年(72.9萬公頃)減少0.5%。
阿里山櫻花的復育之路 簇葉病成老櫻花樹剋星
一般人對櫻花樹的認知有限,僅知道櫻花樹喜歡足夠的日照,事實上,除了日照需求外,櫻花樹非常忌諱過度的乾燥或溼潤,因此,種植櫻花樹需要適度的水分及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
FAO公布2020全球糧農統計年報 指出亞洲農業人口減少幅度最大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布最新的「2020年全球糧食與農業-統計年報(Statistics Yearbook)」,首度提供數位互動與可供下載資料。年報內容提供全球糧食與農業最新情形,包括農業趨勢、投入物質使用、農業勞動力狀態、糧食安全與營養、溫室氣體排放與農業對環境之衝擊等。
【綠主張】飼料玉米多仰賴進口 本土雜糧飼料面臨的3大挑戰
人吃五穀雜糧,禽畜的餵養也多半以雜糧飼料為大宗,即便國內仍有少部分以廚餘製作飼料,在非洲豬瘟的威脅下,經由市場機制也將逐漸萎縮。如此,作為主要飼料來源的雜糧材,就成為重要的研究議題。
球型茶省工整形技術之研發與改良-全自動束包機
臺灣獨步全球的球型包種茶產製,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創新研發「全自動束包機」,極耗體力的球型茶團揉製程,藉機械手臂效勞,一指搞定,省時又省力。當前農業人力老化、傳統製茶技藝流失的隱憂,可望大幅紓解。
【農田停灌】系列報導
今年沒有颱風帶來降雨,臺灣遭遇 56 年來最大乾旱,迫使農委會史無前例於 10 月中旬宣布桃竹苗地區二期稻作停灌,停灌區域水稻面積約占 1.3 萬公頃。水情持續嚴峻, 11 月底宣布明年嘉南地區第一期稻作全面停灌,每公頃補償最高 9 萬 3 千元。氣候變遷加劇,臺灣正面臨農業缺水大考驗。
聖誕佳節將至 台北花市聖誕紅供貨量足、價格也穩
下個月就是聖誕節了,各處開始陸續出現聖誕節相關佈置,除了聖誕樹,最應景的擺飾及花卉,則莫過於聖誕紅了。做為全臺規模最大的花卉批發市場的台北花市,在佳節前夕,也開始掌握聖誕紅的整體產銷狀況,並開始進行聖誕節產品交易會,以媒合承銷業者的訂貨需求。
【綠主張】不畏種植風險 雲林小農守護逐漸消失的本土綠豆
臺灣在1970年代是種植綠豆的全盛時期,面積達5,000公頃,但近年來,因為農業缺工及工資上漲,讓大量仰賴人工採收的綠豆成本大幅增加,目前種植面積縮減到兩百公頃左右,年產量也僅剩兩百公噸。僅30年,本土產綠豆大量被進口取代,哪裡還能找到記憶中臺灣綠豆湯的味道?跟著蔡得黃走進綠豆田,聽聽他復耕綠豆的諸多甘苦心情。
雞蛋生食比較營養?專家破解雞蛋的10大迷思
雞蛋吃多了會膽固醇超標嗎?這一直是許多人心中的疑惑,也是許多人不敢吃蛋的理由。但是,自從美國於2016年發表《美國2015~2020飲食指南》,強調膳食中的膽固醇並不會對人體內的膽固醇有太大的影響,並已取消了對飲食中膽固醇攝取量的限制,終於還給雞蛋一個公道。
前景看好的油料作物-油茶 7大策略有助栽培、採收改良 開創產業大商機
長期以來我國食用油脂自給率低,為發展健康、高品質的本土特色油料產業,首要之務便是選擇適合本土種植的油料作物,國產油料作物以油茶和胡麻為主,其中油茶早年主要作為造林樹種,因為消費者開始重視食用油品安全,近年變身為前景看好的油料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