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82 文章

【科技農領航】開創新局 蓄積全球能量 農企業佈局國際新藍海

科技顛覆典範、翻轉產業樣貌,面對未來氣候變遷、全球化競爭日益劇烈,加上無預警而來的COVID-19疫情對全球經濟局勢、消費習慣帶來巨大影響,農企業經營者不能拘泥於舊觀念,必須跟著快速調整,才能找出因應之道。面對嚴峻的經濟局勢,臺灣農業不但生產結構要調整,經營思維也要跳脫傳統農業概念,把過去以技術導向的產業經濟轉換為從需求導向出發的知識經濟,將傳統農業提升為知識農業,科技創新應用與經營模式創新,正是提高臺灣農業競爭力至為關鍵的因素。

【綠主張】讓孩子體會農夫心情 校園食農教育守護臺灣本土雜糧

武漢肺炎籠罩全球,食物鏈中斷、運輸停滯,全球糧食供應阻斷,2億6千5百萬人面臨嚴重飢餓。盱衡臺灣糧食自給率約32%,面對國際情勢的不穩定,糧食危機有可能發生。身為教育者,我們認為在校園內動手耕作、保種、傳承基礎種植技術,是面對糧食危機最好的教育方式。而雜糧耐旱、不需特別施肥,每天都會吃,是最好的入門作物。

後疫情時代的調適 FAO與歐洲銀行攜手投入糧食系統轉型

歐洲開發復興銀行(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EBRD)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展開合作,提供300萬美元的諮詢技術合作包裹計畫,協助農業部門克服武漢肺炎疫情的挑戰。此外,計畫也協助建構糧食系統的長期韌性,包括生產、加工及運輸;提供即時性的技術與政策支援,並提供策略性投入來支持疫情後的糧食系統轉型。

跟著《小班做飯糰》繪本 看見綠色生態的友善與和諧

對於生活在都市,每天幾乎都會吃飯的我們,稻田的世界顯得陌生而新奇。我帶著用竹葉和芭蕉葉包著的飯糰回家,覺得自己包的飯糰真是太好吃了。不久,便想出了這個故事。之後我一次又一次的重返貢寮山間,也加入了合夥人的行列,希望能夠用行動來支持里山文化的保存。

潮間帶也有小強現蹤? 海蟑螂 海岸邊的清道夫

基隆潮境海洋保育區每到夏天,不論是潛水、游泳、潮間帶觀察,前來進行海洋體驗的遊客絡繹不絕。從岸邊往海邊移動時,岩壁、礁石上密密麻麻、快速移動的小生物,總讓經過的遊客嚇得花容失色、驚聲尖叫「蟑螂!」其實牠們不是您想像中的那種蟑螂,牠們只是外表長得像蟑螂的海蟑螂啦!

【星光花室】與花相伴 年末好運無法擋

在歡慶溫暖佳節的歲末年終,四大星象的朋友們,準備好度過今年最後一個月了嗎?年終之月的運勢又是如何呢?想要知道如何趁著送舊迎新的時刻,提升各方面運勢,在2021年贏在起跑點,快來看看星座專家小孟老師的花卉開運妙計吧!

【氣候變遷下的臺灣農業】專題報導

近年來極端氣象頻繁,2020年更是又乾又熱的一年,半世紀以來首次汛期沒有颱風帶來降雨,36度以上極端高溫天數超過兩個月。全球環境氣候變遷,正影響臺灣農業長期永續發展。除了西部因缺水部份農田停灌,東部也首次拉警報,擔心面臨停灌之苦;地球暖化,氣溫升高,也將衝擊水稻減產。農民、農業部門要如何因應自然挑戰,農傳媒深入各地,提出解方。

氣候影響稻米供需!韓國量跌米價創新高、越南豐產外銷有望躍居全球第二

韓國今(2020)年由於前所未有的漫長梅雨季,再加上暴雨和颱風連續發生,導致水稻無法生長,根據韓國國家統計局今年10月8日發布的「2020水稻預估產量調查結果」,今年水稻的預估產量為363.1萬公噸,比去(2019)年的374.3萬公噸,減少3%,這是自198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當時由於寒害,產量僅為355萬噸);另水稻種植面積為72.6萬公頃,比去年(72.9萬公頃)減少0.5%。

阿里山櫻花的復育之路 簇葉病成老櫻花樹剋星

一般人對櫻花樹的認知有限,僅知道櫻花樹喜歡足夠的日照,事實上,除了日照需求外,櫻花樹非常忌諱過度的乾燥或溼潤,因此,種植櫻花樹需要適度的水分及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

FAO公布2020全球糧農統計年報 指出亞洲農業人口減少幅度最大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布最新的「2020年全球糧食與農業-統計年報(Statistics Yearbook)」,首度提供數位互動與可供下載資料。年報內容提供全球糧食與農業最新情形,包括農業趨勢、投入物質使用、農業勞動力狀態、糧食安全與營養、溫室氣體排放與農業對環境之衝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