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間帶也有小強現蹤? 海蟑螂 海岸邊的清道夫

進到海水裡躲避危險的海蟑螂。

內容提供/《漁業推廣》  文/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鄭佳泓、陳麗淑  圖片提供/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鄭佳泓、洪麗智、方佩芳

基隆潮境海洋保育區每到夏天,不論是潛水、游泳、潮間帶觀察,前來進行海洋體驗的遊客絡繹不絕。從岸邊往海邊移動時,岩壁、礁石上密密麻麻、快速移動的小生物,總讓經過的遊客嚇得花容失色、驚聲尖叫「蟑螂!」其實牠們不是您想像中的那種蟑螂,牠們只是外表長得像蟑螂的海蟑螂啦!

海蟑螂移動的方式、外形與家裡的蟑螂相似,但仔細觀察會發現,牠們二者有很大的不同。海蟑螂在分類上屬於軟甲綱的甲殼類動物,蟑螂則屬於昆蟲綱的節肢動物。海蟑螂主要生活在潮間帶的高潮帶,體形扁平橢圓,頭部有一對觸鬚及一雙如外星人般萌萌的大眼睛,方便觀察四周各種風吹草動。

胸部有7對腳,在發現敵人靠近時,可以快速的逃跑,這樣的組合非常適合生存在危機四伏的潮間帶。海蟑螂尾部腹面是牠的呼吸器官,有著12塊薄膜,在水中或陸地都靠保持濕濕的尾部腹面薄膜呼吸,所以尾部也是牠們最特別的地方,而明明住在海邊,牠們卻不太喜歡待在水中。但話又說回來,膽子特別小的海蟑螂,不像螃蟹或是大部分的蝦子有大螯保護自己,一旦遇到危險或受到驚嚇,除了迅速敏捷的衝進石頭縫隙中,情急之下還是會跳入水中來躲避危險。

海蟑螂脫殼長大的步驟與同為甲殼類親戚-螃蟹及蝦子,一次性脫殼的方式很不一樣,海蟑螂屬二次分段式脫殼。牠們會先脫去身體下半部的殼,過幾天後再脫去上半部的殼。而準備脫殼的海蟑螂,為了躲避危險,也會挑選比較隱密安全的岩縫或洞穴進行。

海蟑螂脫下的空殼。

每年春天是海蟑螂的繁殖季節,這時期到海岸邊,有機會看到兩隻海蟑螂疊在一起的畫面。當遇到危險,雌性海蟑螂會背著雄性海蟑螂一起逃離,看似負擔卻如此甜蜜,像極了愛情。而這些外表平凡無奇的海蟑螂,還是許多魚類愛吃的食物,更是釣客們口耳相傳、唾手可得的萬能餌料,是不是很意外呢?

海蟑螂是潮間帶生態系中重要的清道夫,高潮帶岩石上各種藻類或泥沙地的有機碎屑,都是海蟑螂的菜單。甚至漂上岸的生物屍體、釣客丟棄的魚餌,也是牠們的大餐。如果沒有海蟑螂分解這些生物屍體或大量的有機碎屑,整個潮間帶就會髒亂無比,可見海蟑螂在潮間帶的重要性。

看到這裡,您是否對海蟑螂有了新的印象?下次來到海邊,試著放緩腳步,仔細觀察這些可愛的角落生物,或許可以發現更多有趣的故事哦!

繁殖季常見雌雄相疊交配的畫面。

本文轉載自408期《漁業推廣》月刊,原文標題〈潮間帶有什麼?海蟑螂 海岸邊的清道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