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水裡的回音】那些無法描述的……

就是這樣,玩「英雄聯盟」的時候我跟朋友說,這期雜誌的內容我在成功嶺服役就想好了,主角是鬚鰻鰕虎(Taenioides cirratus),主題是「美的傷害性」。結構都想好了,寫來不成問題。問題在於我沒有鬚鰻的照片,所以你明天要不要和我去抓鬚鰻?他說好。

隔天來到前輩給的點位,拿起圓鍬,開始挖洞。

用綿繩串起的大蛤飯,又被我們暱稱為「貝殼粽」。
飲食
【島民觀察】菊島喫風土:清明時節的大蛤飯

除了過年可以領紅包之外,我最期待的節日就是清明連假。不只有兒童節的活動,還有在這個時節才難得能吃到的「大蛤飯」。大蛤實為淺蜊,盛產於澎湖潮間帶,棲息在柔軟的黑沙泥地中,外觀呈長橢圓狀,殼上有明顯的紋路(成長紋),最大可以長到六至八公分,因此被稱作大蛤。

頭上裝飾著一片馬尾藻的單角蟹。
新聞
隨時都在欺敵 潮間帶的偽裝大師——單角蟹

當過兵的人都曉得,軍隊相當重視野戰偽裝,是國防戰略上極為重要的一環。殊不知在潮間帶,也有擅長野戰偽裝的特種精英——單角蟹。單角蟹是居住在潮間帶的小型螃蟹,身體近似三角形,頭上有一根明顯突出、像角一樣的前額棘,全身佈滿像魔鬼沾的細毛,顏色會隨著棲息環境而有所不同。

新聞
潮間帶裡的武林高手! 䲁魚眼觀四面 輕鬆施展輕功水上漂

常到海邊的人,一定都有見過一群身體細長,頭頂有一雙大眼睛,受到驚嚇會靈活地鑽入洞穴或施展「輕功水上漂」或「蜻蜓點水」特技逃跑的小魚。牠們是「䲁」,因為英文名Blenny的緣故,很多人也稱之「布蘭妮」。

新聞
潮間帶也有小強現蹤? 海蟑螂 海岸邊的清道夫

基隆潮境海洋保育區每到夏天,不論是潛水、游泳、潮間帶觀察,前來進行海洋體驗的遊客絡繹不絕。從岸邊往海邊移動時,岩壁、礁石上密密麻麻、快速移動的小生物,總讓經過的遊客嚇得花容失色、驚聲尖叫「蟑螂!」其實牠們不是您想像中的那種蟑螂,牠們只是外表長得像蟑螂的海蟑螂啦!

深海中的大王具足蟲。
新聞
認識海蟑螂──海岸邊的小強和深海的大強

相信很多人一定也常常在海岸岩礁區、人工建構物如消波塊,或是漁港的堤岸上,看見成群結隊攀附岩礁上、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爬行穿梭在浪濤洶湧的垂直壁面的武林輕功高手,橫行海岸各種崎嶇極限地形,它們就是我們慣以俗稱的「海蟑螂」。

新聞
探索潮汐間的富饒,美麗的潮間帶生態系

然而,潮間帶仍然面臨著過多遊客的壓力,包括人手一網去撈捕及採集海洋生物。殊不知遊客的大腳對海洋生物而言,就有如酷斯拉的大腳一般。更令人遺憾的是,某大電視台的節目先前還在鼓勵大家夜間到綠島的潮池去抓尉科的魚類(卻說成是彈塗魚),再油炸料理當作宵夜來吃,更形容口感清脆,非常離譜。然而,此一事例倒也足以說明我們的海洋保育觀念非常落後,教育宣導更是有待加強。

新聞
【舞春的食農科普】採集大地:港口伊娜的野菜盤

野菜盤是濃縮地景與季節變換的一種方式,也是採集地圖的最佳註解,背後所隱含的是伊娜們自祖母或母親傳承下來的生活智慧,透過採集人的手學習到隨著大自然變化的生活方式。若是要說,感受大地賦予的珍貴資源,以及這些採集過程的最佳方式是什麼,那就是跟著伊娜在廚房切切洗洗,或是在田邊生起爐灶,一起把野菜盤烹煮成一桌在地家常菜,並用身體和自己的味蕾來感受大自然所帶來的富裕與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