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間帶裡的武林高手! 䲁魚眼觀四面 輕鬆施展輕功水上漂

鳚魚是少數退潮後仍能在潮間帶活躍的小型魚類。

內容提供/《漁業推廣》 文、圖片提供/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李承錄

常到海邊的人,一定都有見過一群身體細長,頭頂有一雙大眼睛,受到驚嚇會靈活地鑽入洞穴或施展「輕功水上漂」或「蜻蜓點水」特技逃跑的小魚。牠們是「䲁」,因為英文名Blenny的緣故,很多人也稱之「布蘭妮」。

䲁的身體又細又長,皮膚無鱗片但有豐富的黏液,不僅可以穿梭在狹窄銳利的礁石不會被刮傷,還能夠保持皮膚上的水分,讓牠們能夠離水活動一段時間。正因如此,牠們可以長時間待在水很淺的潮間帶,即使退潮的乾旱也難不倒牠們。當其它的魚類在退潮時必須要移動到水深處以免留在乾旱處被曬成魚乾時,䲁則可以憑著濕潤的皮膚繼續待在潮間帶,不僅不用花力氣去移動,更可留在此處悠悠哉哉地吃岩石上豐富的藻類大餐。

留在潮間帶雖然有好處,但也容易被來自上方的敵人如白鷺鷥們攻擊。因此䲁魚們發展出靠近在頭頂的眼睛,能夠靈活地觀望四周。平常在啃食藻類時,視覺發達的眼睛仍謹慎地張望,若發現鳥類或人們的行動時,就會立刻擺動有力的尾巴,跳躍在岩石或水面上逃逸。

也因為外型和習性,䲁魚常被人誤認為是彈塗魚,其實䲁科家族與屬於鰕虎科的彈塗魚可是完全不同的魚類。仔細觀察,䲁通常背部只有一個長長的背鰭(彈塗魚有兩個背鰭)、在肚子上的腹鰭則是細長不合併(彈塗魚兩個腹鰭合併成吸盤狀),由此可以簡單與彈塗魚做個區分。

不同鳚魚的眼上皮瓣造型都不同,可以仔細觀察。

䲁科家族在潮間帶可以找到形形色色的成員,每種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時尚潮流,有不同的頭冠、觸鬚還有色彩。如北部海域最常見到的杜氏蛙䲁(Istiblennius dussumieri)眼上具有鞘皮的手掌狀皮瓣;而體色較深的條紋蛙䲁(Istiblenniusedentulus)眼上皮瓣則為條狀不分叉;在潮池中常成群棲息的條紋矮冠䲁(Praealticus striatus)頭頂的皮瓣還是羽毛狀的,十分俏皮。䲁魚不僅不同的物種有不同的樣貌,牠們還男女有別,雄雌魚的顏色完全不同。有些雄魚頭的皮瓣也會特別明顯,顏色也特別華麗,看起來是不是很威風呢?

雄䲁魚也是個顧家的好男人。每當春夏水溫溫暖時,牠們會在岩礁上的地盤中,找個隱蔽舒適、大小適宜的洞穴作為洞房後,邀請雌魚進入洞房內產卵。在雌魚產卵離去後,雄魚會在洞穴中負起照顧的責任,不時會搧動水流保持水質清淨,還會在洞中保護這些寶貝們,直到幼魚孵化為止,非常辛苦。䲁最喜歡住在水很淺的潮間帶潮池,每個來到海邊浮潛、戲水的大小朋友,下水前一定都會經過牠們的家。下次來到海邊,別忘了來看看可愛的䲁魚們喔!

春夏季常見鳚魚爸爸躲在洞穴中守護魚卵。

【延伸閱讀】

潮間帶有什麼?六斑二齒魨 氣噗噗的海底氣球

潮間帶也有小強現蹤? 海蟑螂 海岸邊的清道夫

本文轉載自410期《漁業推廣》月刊,原文標題為〈潮間帶有什麼?我不是彈塗魚,我是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