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68 頁
施作綠肥好處多多 不僅養田省肥 還可抑制線蟲繁殖
在土壤中補充有機物的方法並非只有有機肥料和堆肥,另一種有效的方式,就是「綠肥」。綠肥不僅能將有機物還原使土壤蓬鬆,還能夠吸取儲存在土壤中的肥料成分以調整養分均衡,也能夠防止連作障礙和土壤病害。現在,就來看看目前廣受矚目的綠肥效果和用法吧。
巷仔內美味 常見的在地魚雜料理手法
臺灣四面環海且氣候合宜,因此不但資源物產豐潤,同時也多隨四季更迭,輪番登場,以琳瑯滿目的各色水產為例,除有不同海域撈捕收穫,還有技術精湛的養殖收成。不論在東港、南方澳或是臺東新港,都可以看到以延繩釣收穫的各類鮪魚與旗魚,鮮度絕佳的魚體除了供作生食外,部分則凍存等待外銷或加工,因此於拍賣與銷售間的前置處理,多可在一旁的攤檯上,見到宰殺或分切魚體的商販,而伴隨產生的,便是包括頭尾、中骨乃至內臟等附屬物。
疫情帶來的反思:氣候變遷之下 對動物傳染病的預測與挑戰
根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全球的人類新興傳染病中,至少四分之三來自於動物,也就是所謂的人畜共通傳染病(Zoonosis)。這些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的傳染病之中,由節肢動物傳播的人畜共通傳染病(Arthropodborne Zoonosis),特別受到矚目。
呼籲多種植蔬果 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2021為國際蔬果年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布2021國際蔬果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將與其他組織合作推動相關活動,並呼籲透過創新、技術及降低糧食損失與浪費,推動健康且永續的蔬果生產。國際蔬果年目的在於提升人類認知蔬果在營養、糧食安全與健康方面的重要性,為聯合國10年營養行動計畫的一環。
【尋味有機】臺灣有機農產齊聚 安心永續進行式
有機農業近年來已經在各鄉鎮鄰里間蓬勃發展,除了消費者重視自身健康,購買有機農產;農糧署也提供有機農友各項補助,有機農場更舉辦旅遊行程帶動社區發展,加上生態環保、在地人文等議題,讓有機農業遍地開花,臺灣生態環境也得以永續發展。
赤腳行遍山林-林青峰 熱愛生態觀察的野大叔
稍微打聽生態觀察圈的響亮人物,林青峰絕對榜上有名。他自小著迷於昆蟲鳥獸,耐心過人,在野地中為「牠」等上數日數週是常有的事。有人稱他「蛇王」,也有人說他是「臺灣法布爾」。曾因參加毒蛇挑戰而上過社會新聞,也因擔任生態節目主持人而入圍金鐘獎。近年以數十載的實地經驗,協助官方與民間進行生態保育研究、參與農田生態調查、舉辦生態導覽課程等,獲林務局頒發為109年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
蘭花的超強偽裝術!植物也會擬態 化身假雌蜂只為順利授粉
想像一下,有些生物奇妙到根本就不像是存在於這個世界。舉例來說,竟然有種高度達上百公尺的巨大生物,而這高度可是將近30層樓的摩天大廈。另外還有無眼無口的生物,這種生物既沒有手腳,也不會移動,更不需要進食。各位也可以想像一下,有種上半身會埋入地底,下半身露出地面的「倒立生物」,同樣非常奇妙。而這些如此奇妙的生物,其實就是植物。
中國暫停臺灣鳳梨輸入 引發企業與消費者熱心支持國產鳳梨
中國宣布自3月1日起暫停臺灣鳳梨輸入消息一出,引起國人高度關切,農委會接獲許多企業、電商平臺與消費者洽詢,希望能以實際行動支持國產鳳梨與農民,農委會對此特別表示感謝。
疫情下加劇勞動力短缺 韓國農村掀起無人機熱潮
自2020年武漢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韓國當地勞動力短缺問題加劇,農民對無人機的興趣和需求也順勢增長,全國各地農協聚集當地社區僱員及年輕人,建立無人機控制小組,積極地在農村地區推廣無人機的使用。全國有82%的農協認為需要引進智能農業技術,其中無人機這項目最受歡迎,其節省人力及時間成本等優點,在農村地區流行起來。
【貂山之越】寂寞山丘的蝗蟲時代:松村松年的害蟲調查之旅
自從1899年10月東京帝大來臺的三宅驥一行走於深坑-石碇-坪林尾-礁溪的路線展開宜蘭植物探險之後,沉寂了幾年都沒有自然探查者的足跡,直到1906年的6月,總督府殖產局的川上瀧彌與森丑之助從屈尺翻越中嶺隘勇線到達宜蘭叭哩沙,然後走礁溪-倒吊仔-坪林尾-石碇-深坑的路線北返順道採集植物;緊接著8月北海道札幌農學校的松村松年博士為了進行甘蔗害蟲調查而前往宜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