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80 文章

【貂山之越】像支破傘的雙扇蕨:伊藤武夫在尖山湖的蕨類植物採集

1914年1月,有一位住在日本三重縣的23歲年輕人伊藤武夫,他很想來臺灣做植物調查方面的工作,卻礙於是自學出身,沒有相關的學經歷背景。正好當時家鄉伊勢神宮的神宮農業館開館,家人透過拜託蒞臨與會的男爵田中芳男的推舉,向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斡旋,終於如願來臺任職於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

國產牛肉消費量逐年增 國內肉牛專用種前景看好

臺灣民眾對牛特別有情感,從早期協助農民耕田、拉車,到現在供應乳、肉,牛都是人類的最佳拍檔。本文介紹進口安格斯牛與布蘭格斯牛的各家牧場飼養、繁殖、銷售情況。整體而言,養牛產業正進入新階段的發展,前景看好,也有瓶頸待克服。

臺灣傳統米食:紅龜粿、米糕龜、佛手 化作虔誠的心意

米糧與日常生活相伴,也展現在宗教祭祀的行為上。在移墾社會中,米不僅是臺灣本產、相對容易取得的原料,由於米糧容易受氣候影響生產,且又是重要的輸出商品,因此米食節約的觀念根深蒂固,俗諺「粒粒皆辛苦」就顯示了對於米的尊重,將此具有珍貴意涵的米,經過加工,作為祭祀品,則更顯示了禮敬神明的虔誠心意。

受疫情影響市場不穩 越南茶葉去年唯對中出口仍維持穩定

越南茶葉出口目前世界排名第五,茶產品可輸銷到74個國家與地區,茶葉產量則位居全球第七,總生產面積12.3萬公頃,年產量18萬噸,2020年度出口預估達13.5萬噸,出口額2.2億美元,國內銷售額3.32億美元,茶行業總收入5.52億美元。

臺灣首部植物採集漫畫「採集人的野帳」 3日起植物園開展

林務局林業試驗所與文化內容策進院CCC專案辦公室及蓋亞文化合作,在臺北植物園的古蹟腊葉館,推出「《採集人的野帳》漫畫展:臺灣植物發掘的黃金年代」,展示漫畫手繪彩圖原圖,並搭配漫畫中腊葉館的實境場景,展期從3月3日至4月18日止,清明節國定假日休館,可一探漫畫故事裡的真實場景。

施作綠肥好處多多 不僅養田省肥 還可抑制線蟲繁殖

在土壤中補充有機物的方法並非只有有機肥料和堆肥,另一種有效的方式,就是「綠肥」。綠肥不僅能將有機物還原使土壤蓬鬆,還能夠吸取儲存在土壤中的肥料成分以調整養分均衡,也能夠防止連作障礙和土壤病害。現在,就來看看目前廣受矚目的綠肥效果和用法吧。

東港華僑市場中販售乾煎與燻製魚卵的攤販;相關取材多為對面批發市場宰殺或分切所取得的鮪魚、旗魚或鬼頭刀等來源。

巷仔內美味 常見的在地魚雜料理手法

臺灣四面環海且氣候合宜,因此不但資源物產豐潤,同時也多隨四季更迭,輪番登場,以琳瑯滿目的各色水產為例,除有不同海域撈捕收穫,還有技術精湛的養殖收成。不論在東港、南方澳或是臺東新港,都可以看到以延繩釣收穫的各類鮪魚與旗魚,鮮度絕佳的魚體除了供作生食外,部分則凍存等待外銷或加工,因此於拍賣與銷售間的前置處理,多可在一旁的攤檯上,見到宰殺或分切魚體的商販,而伴隨產生的,便是包括頭尾、中骨乃至內臟等附屬物。

疫情帶來的反思:氣候變遷之下 對動物傳染病的預測與挑戰

根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全球的人類新興傳染病中,至少四分之三來自於動物,也就是所謂的人畜共通傳染病(Zoonosis)。這些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的傳染病之中,由節肢動物傳播的人畜共通傳染病(Arthropodborne Zoonosis),特別受到矚目。

呼籲多種植蔬果 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2021為國際蔬果年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布2021國際蔬果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將與其他組織合作推動相關活動,並呼籲透過創新、技術及降低糧食損失與浪費,推動健康且永續的蔬果生產。國際蔬果年目的在於提升人類認知蔬果在營養、糧食安全與健康方面的重要性,為聯合國10年營養行動計畫的一環。

【尋味有機】臺灣有機農產齊聚 安心永續進行式

有機農業近年來已經在各鄉鎮鄰里間蓬勃發展,除了消費者重視自身健康,購買有機農產;農糧署也提供有機農友各項補助,有機農場更舉辦旅遊行程帶動社區發展,加上生態環保、在地人文等議題,讓有機農業遍地開花,臺灣生態環境也得以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