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80 文章

赤腳行遍山林-林青峰 熱愛生態觀察的野大叔

稍微打聽生態觀察圈的響亮人物,林青峰絕對榜上有名。他自小著迷於昆蟲鳥獸,耐心過人,在野地中為「牠」等上數日數週是常有的事。有人稱他「蛇王」,也有人說他是「臺灣法布爾」。曾因參加毒蛇挑戰而上過社會新聞,也因擔任生態節目主持人而入圍金鐘獎。近年以數十載的實地經驗,協助官方與民間進行生態保育研究、參與農田生態調查、舉辦生態導覽課程等,獲林務局頒發為109年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

蘭花的超強偽裝術!植物也會擬態 化身假雌蜂只為順利授粉

想像一下,有些生物奇妙到根本就不像是存在於這個世界。舉例來說,竟然有種高度達上百公尺的巨大生物,而這高度可是將近30層樓的摩天大廈。另外還有無眼無口的生物,這種生物既沒有手腳,也不會移動,更不需要進食。各位也可以想像一下,有種上半身會埋入地底,下半身露出地面的「倒立生物」,同樣非常奇妙。而這些如此奇妙的生物,其實就是植物。

中國暫停臺灣鳳梨輸入 引發企業與消費者熱心支持國產鳳梨

中國宣布自3月1日起暫停臺灣鳳梨輸入消息一出,引起國人高度關切,農委會接獲許多企業、電商平臺與消費者洽詢,希望能以實際行動支持國產鳳梨與農民,農委會對此特別表示感謝。

疫情下加劇勞動力短缺 韓國農村掀起無人機熱潮

自2020年武漢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韓國當地勞動力短缺問題加劇,農民對無人機的興趣和需求也順勢增長,全國各地農協聚集當地社區僱員及年輕人,建立無人機控制小組,積極地在農村地區推廣無人機的使用。全國有82%的農協認為需要引進智能農業技術,其中無人機這項目最受歡迎,其節省人力及時間成本等優點,在農村地區流行起來。

【貂山之越】寂寞山丘的蝗蟲時代:松村松年的害蟲調查之旅

自從1899年10月東京帝大來臺的三宅驥一行走於深坑-石碇-坪林尾-礁溪的路線展開宜蘭植物探險之後,沉寂了幾年都沒有自然探查者的足跡,直到1906年的6月,總督府殖產局的川上瀧彌與森丑之助從屈尺翻越中嶺隘勇線到達宜蘭叭哩沙,然後走礁溪-倒吊仔-坪林尾-石碇-深坑的路線北返順道採集植物;緊接著8月北海道札幌農學校的松村松年博士為了進行甘蔗害蟲調查而前往宜蘭。

【尋味有機】承載永續價值 有機茶展現臺灣天賦

自從《有機農業促進法》通過後,全臺有機及友善農業蓬勃發展,其中聞名世界的臺灣茶在有機農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2020年更被訂為臺灣有機茶元年。而全臺有機茶區有許多分布於水源保護區及生態保育區,有機茶農們辛勤耕耘,透過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不僅傳承了茶業文化,更為在地生態打造了永續的發展環境。

聰明防治蔥薊馬 綜合式病蟲害管理結合非化學農藥更加分

蔥薊馬是青蔥的重要害蟲,體型細小,除了青蔥外,還可危害洋蔥、韭菜、大蒜等百合科蔬菜及煙草等。薊馬將卵散產於葉皮下,夏季乾燥時危害特別嚴重。薊馬生長適溫為25~28℃,怕雨而喜乾旱,有背光性、群聚性及背風性,喜好捲息於葉鞘基部、蔥葉凹折處或在陽光不能直射的地方,初期發生時不易察覺,若遇乾燥氣候合適溫度,容易在田間快速累積族群而錯失防治黃金時期。

豆皮大變身!添加天然色素 顏色亮麗又有營養

為豐富豆皮的營養價值與色彩變化,農委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稱高雄場)以國產大豆為基礎材料,成功開發了豆皮新穎加工產品。藉由導入其他具有功能成分及天然色素的蔬果材料,開發出綠、黑、橙及金黃等色彩繽紛的亮麗豆皮,不僅兼顧營養,也為食材更添風味與色澤。

花蓮場育成7新品種 有機生產山苦瓜 料理、加工保健食品皆行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稱花蓮場)多年選育育成的雜交一代品種花蓮1號~7號,從苦瓜花蓮1號品種權於2009年辦理第一個非專屬授權開始,至今花蓮1號~6號已辦理專屬及非專屬授權達16次;分別在花蓮、宜蘭、新竹、苗栗、高雄等地區於設施有機栽培生產鮮果及加工產品上市,花蓮7號於花蓮及宜蘭等產地試種,在瓜果類的市場需求反應很好,尤其是保健產品上的應用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料理的美味魔法:麴的無窮潛力 釀酒製醋增添食材風韻

現代料理的餐桌上,10道菜有8道菜都跟麴有關,除了沙拉跟水果,不,甚至沙拉醬或熟蔬果,以及與新鮮水果搭配的佐料,都有麴的影子,他們藏在哪?為什麼大廚喜歡用麴?麴帶來的飲食風潮你知道哪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