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山之越】寂寞山丘的蝗蟲時代:松村松年的害蟲調查之旅

松村松年所著《臺灣甘蔗害蟲編(附益蟲編)》,彩色圖版,在坪林尾採集的昆蟲有長翅稻蝗、小稻蝗 (圖6、7)。

內容提供/林務局 文/吳永華

自從1899年10月東京帝大來臺的三宅驥一行走於深坑-石碇-坪林尾-礁溪的路線展開宜蘭植物探險之後,沉寂了幾年都沒有自然探查者的足跡,直到1906年的6月,總督府殖產局的川上瀧彌與森丑之助從屈尺翻越中嶺隘勇線到達宜蘭叭哩沙,然後走礁溪-倒吊仔-坪林尾-石碇-深坑的路線北返順道採集植物;緊接著8月北海道札幌農學校的松村松年博士為了進行甘蔗害蟲調查而前往宜蘭。

松村松年(S. Matsumura,1872~1960)為兵庫縣人,1895年札幌農學校畢業後留校任教,1896年校內開設了日本第一間昆蟲學教室,1899~1902年間赴德國柏林大學留學,1907年9月擔任東北帝國大學農科大學教授,1919年4月起長期擔任北海道帝國大學農學部教授。他是日本昆蟲學研究的開拓者,日本昆蟲分類學基礎的建構者。著有《日本千蟲圖解》、《日本通俗昆蟲圖說》、《日本昆蟲大圖鑑》等,對昆蟲學界的貢獻甚大。他的昆蟲收集數量非常驚人,也是研究臺灣昆蟲學的寶庫。

松村松年研究臺灣昆蟲的年代甚早,早在1896~1897年臺灣出現飛蝗大發生的危害情況時,松村便在1897年發表〈臺灣飛蝗ニ就テ〉,這是日本人關於臺灣昆蟲的最初報告。他自1905年起便持續進行臺灣蝶類的研究,經其命名的蝶蛾類甚多。

當時蔗糖輸出是臺灣重要的產業,但全島甘蔗卻受到極大蟲害而影響生產。於是松村松年接受臺灣總督府臨時糖務局的囑託,在1906年7~8月及1907年4月兩度來臺調查甘蔗害蟲。

松村在1906年來臺時的行程,《臺灣日日新報》有所報導,可以得知他的來臺動態,例如6月23日:「札幌農學校教授松村松年理學博士於昨日搭便船抵臺」;7月31日:「理科大學教授松村博士不久前前往南部出差,進行甘蔗的害蟲調查,昨日已回到臺北,目前住在北投松濤園,下個月三日左右計畫前去宜蘭出差。博士到各地熱烈地從事昆蟲的採集,看來是捕獲很多新種的樣子」;8月11日:「松村博士昨日搭便船踏上歸京之途」。因此可知松村是在6月22日抵臺,8月10日離臺;至於宜蘭之行,從報紙推測應該是在8月3日左右。之後1907年的來臺行程,報紙並未報導,但從他的甘蔗害蟲研究報告中可以得知是在4月來臺,這回與他一同前來的有業餘昆蟲專家平山修次郎。

在松村松年的收藏品中有3個新種的模式標本係1906年9月21日間採自坪林尾:草螽(Xiphidium formosanum Matsumura & Shiraki)。臺灣缺溝繭蜂(Laccagathis formosana Watanabe)。圓飛蝨(Sarima formosanum Matsumura),均收藏於北海道大學昆蟲學教室。由於當時松村松年早已返回北海道,因此這些標本並非來自松村本人,那會是何人採集呢?原本推測是否可能是由1906年也來臺進行樟樹害蟲調查的佐佐木忠次郎(1857~1934)所採集,他是東京農科大學教授,於7月7日來臺,在殖產局人員陪同下赴全島各地巡視,8月16日前往深坑、宜蘭調查,22日在深坑支廳管內,24日回到臺北,25日離臺,因此這9月21日的標本亦非佐佐木忠次郎路過時所採集。那麼,最有可能的人選應是在地的臺北農事試驗場技手新渡戶稻雄(1883~1915)所採集,他於1906年8月時來臺,時年23歲,他除了埋首於害蟲研究外,也狂熱地赴各地採集昆蟲。

1910年松村松年出版《臺灣甘蔗害蟲編(附益蟲編)》,記錄害蟲129種、益蟲41種。他當時是東北帝國大學農科大學昆蟲學教室教授。

本編是我在明治39年〔1906〕及40年〔1907〕兩度接受臺灣總督府臨時糖務局之命進行甘蔗害蟲及益蟲調查的復命書,獲該局許可而出版。

1910年松村松年發表《臺灣甘蔗害蟲編(附益蟲編)》,並附上彩色圖版,在坪林尾採集的昆蟲有小車蝗(圖4)。(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圖書館)

他在凡例中指出北部害蟲與益蟲標本是由臺北農事試驗場技師素木得一及技手新渡戶稻雄兩人所蒐集,統計他們在坪林尾所採集的昆蟲有長翅稻蝗、小稻蝗、茄苳白翅葉蟬、紅脈二室葉蟬、寬帶隱脈葉蟬,採自深坑者有小車蝗,書末並附上昆蟲的彩色圖譜。

素木得一(1882~1970)這位臺灣昆蟲學研究非常重要的奠基人物之所以會來臺灣發展,與他的老師松村松年的推薦有關。據說松村在1906及1907年兩度來臺調查時,對當時擔任總督府農事試驗場昆蟲部長堀健的作風非常不滿,乃建議上級改聘其高足素木得一來臺接替其職位,因此在堀健去職三個月後,素木得一隨即於1907年9月2日來到臺灣。素木果然不負恩師所託,成為臺灣昆蟲分類學及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研究的先驅。

松村松年博士(右一)1905年時在北海道札幌農學校與其門生素木得一(右三)、三宅恒方(右四)等人合影。(資料來源/《臺灣博物學會會報》,1943)

回顧整個日治時期從石碇翻越樹梅嶺到達坪林尾這條山路的採集者幾乎都是以植物為主,動物方面極少。就昆蟲而論,始自1906年北海道札幌農學校松村松年博士、東京帝大農科大學佐佐木忠次郎教授兩人分別的甘蔗與樟樹害蟲調查,接著是1908年6月殖產局農事試驗場的關嘉之助在瑞芳、頂雙溪、灣潭、坪林尾的零星蝶類採集。20年之後只有農業部應用動物科的高橋良一,1928年1月5日在石碇採得勤勉舉尾家蟻及合葉並盾介殼蟲等少數人且零星的採集而已,更談不上新種的發現。至於三貂嶺、頂雙溪一帶,在1914年德國人紹德的採集之後,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昆蟲採集的紀錄,真可以用「寂寞山丘蟲人少」來形容了!

本文摘自林務局《貂山之越:淡蘭古道自然發現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