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70 頁
海底世界的隱身高手 善於偽裝的石頭魚家族
停在海底動也不動,在這裡也不知道多久了。幾小時?幾天?還是幾個禮拜?不記得了。不過耐心可是美德,在達到目的之前,牠會一直等下去。你問我講的到底是什麼東西?看看那邊,以為是一塊石頭的東西,居然有一對眼睛!牠就是鼎鼎大名的石頭魚!
10款永續在地好食材 年夜飯飄香
過年時餐桌上少不了大魚大肉,煮了滿滿一桌子菜也難免有剩食,為喚醒大眾的飲食自覺,國立臺灣博物館自2016年起,持續推廣「永續年夜飯」概念,除了呼籲多食用在地、當季盛產、友善養殖且好取得的永續食材,也提倡計畫性消費、剩菜續食。
公園櫻花更美了!櫻花新品種春緋、紅華 花形優雅適合平地生長
平地櫻花新生力軍報到!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稱桃園場)推出「桃園3號春緋」及「桃園4號紅華」平地櫻花新品種,對都市及近郊低海拔地區的風土氣候適應性強、花期穩定又容易開花,能有效解決都市裡常見櫻花樹生長勢弱、開花少及景觀效益不佳等問題,讓都市公園搖身一變為賞櫻景點。
低溫貯藏有望降低草莓種苗病害發生
臺灣草莓產業的種苗來源,多由農民自行育苗而來。過去育苗環境多靠近採果本田,或是地緣鄰近的微型苗場,種苗的運輸過程非必要關鍵點。隨著氣候變遷,考量育苗期強化冷涼環境及密集管理等因素,育苗場開始往山區或大型苗場移動,與採果本田的距離越行越遠,種苗運輸也逐漸成為須專業化處理的環節。
臺中場開發「米-豆米粉」 獨特豆香味成米粉界新星
米粉為華人傳統食品之一,將米進行糊化、壓絲、蒸煮、乾燥等流程後製成,由於烹煮容易,受到消費者歡迎。在臺灣常見的米粉湯、炒米粉等特色小吃,其中又以新竹氣候環境適合製造米粉,因而聚集大量米粉廠於此,逐漸發展成地方特色。過去米粉製作以米為主要原料,但近年來由於玉米澱粉原料穩定、製成產品品質容易掌控、口感Q彈、成本低廉,使得許多業者以玉米澱粉替代米來製作米粉,米粉中使用米的比例越來越少,純米米粉日漸式微。
水產廢棄物有解方! 生醫、保健、料理多方用途 創造循環經濟學
臺灣四面環海,不論是海洋捕撈及養殖漁業,都為臺灣打造出國際級的漁業實力。早年受限於保鮮技術,為有效保存運送水產品,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的水產加工廠,增加了漁業資源的應用範圍。而過去全球的商業發展線性經濟脈絡下,企業為刺激消費,各種一次性商品培養出消費者汰舊換新的習慣,不但加速地球資源耗竭,也讓廢棄物處理問題日益嚴重。
【尋味有機】串聯全臺亮點 邁向有機共好世代
世代轉變之際,許多孩子對「食」與「農」的概念十分模糊,和土地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遙遠。為了改變現狀,從政府機關到民間團體,無不投入有機食農教育,期望喚起人們心中對飲食及農業的重視。隨著外食比率逐年提高,加工品充斥市面,飲食健康議題也受到重視,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們越來越不了解食材原有的樣貌。想要吃得好、食得健康,就必須落實食農教育,不論透過學校教育或到農場了解食材,甚至是跟著家人買菜、做料理,都是潛移默化的好辦法。
【貂山之越】終於得見她的容顏:田代安定、小西成章 在坪林尾的臺灣油杉採集
臺灣油杉(Keteleeria davidiana(Franchet)Beissner var. formosana Hayata)為冰河時期孑遺植物,臺灣特有變種,天然植群僅分布於臺灣北端(坪林)及南端(臺東枋寮山、大武山),呈不連續分布。目前北端的部分已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為「坪林臺灣油杉自然保留區」,地屬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文山事業區的金瓜寮溪、姑婆寮溪的集水區範圍內,面積34.6公頃,分布在磨婆寮山與倒吊蓮山一帶海拔300~600公尺間的稜線處。
【農業首長新年展望系列專訪】
2020年農業面臨武漢肺炎疫情衝擊、氣候變遷缺水危機等挑戰,在農業部門及所有農漁民的共同努力下,臺灣的韌性農業被世界看見。2021年我們將更大步向前行,在農村、漁村、山林、海邊、畜牧、農田果樹間,將注入一股新生的希望;新政策到位,物產豐收、農民收入增加,更多安心優質農產品提供給消費者,臺灣農業扎根永續經營。以農為本的《農傳媒》策劃2021「首長牛年新展望」系列專訪,由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及一級首長帶來新春新期許。
春節買花添喜氣 台北花市連五天24小時不打烊
為迎接2021年的到來,臺北花市將分二階段延長營業時間,備戰春節檔期,第一階段於1/28起,B館盆花區將延長營業時間至下午三點,第二階段於2/7起至2/11(除夕)中午十二點,連續五天24小時不打烊,各式年節花卉-百合、菊花、銀柳、蝴蝶蘭…等應有盡有;2/5至2/10期間,於A館2樓更設有農特產品展售推廣活動,民眾只要前來即可一次購足所有春節花卉與農產年貨,歡迎所有市民大眾前來採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