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71 頁
氣候變遷下的育種新策略 運用分子標誌 大幅縮短選育時程
植物育種(plant breeding)是一門藝術的科學,在早期品種選育過程中,以馴化(domestication)選拔合意性狀,使植物適應環境以符合人類栽培所需。一品種的育成需透過遺傳變異,由不同遺傳變異的族群進行選拔,選育出育種家所冀望的品種特性。
後山有機農業 行銷潛力大爆發
走進釋迦園,每踩一步都能體會到雜草如同地毯般鬆軟的感受,放眼望去,茂盛草相讓人彷彿踏入原始叢林,感受到大地最自然的呼吸。
沙漠中的海鮮綠洲 杜拜濱海魚市場
杜拜隸屬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1960年代發現石油後開始扭轉命運,開始大興土木發展觀光及建設轉運港口,如今杜拜已然成為中東經濟與金融中心,一躍成為世界先進夢幻的黃金之都。這裡的文化多元,比鄰伊朗、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葉門及埃及等國,舉凡阿拉伯料理、伊朗餐廳、埃及特色餐點、中國餐館、西方菜餚,供應各國遊客最頂級的飲食需求。每年舉辦的「波灣食品展」是世界上最知名的食品展之一,將近5,000家的廠商參展,參展產品大多需要清真認證,保障伊斯蘭教信徒不會使用到不潔的食品或產品。
植物蛋白質當道!豆科作物碳足跡低 營養價值也高
近年在全球的食品界掀起了一場「植物蛋白質」的浪潮,植物來源的蛋白質,一方面避免危害動物福祉的爭議,也兼顧人類對蛋白質的營養需求,並減少畜牧業的碳足跡。植物蛋白質的來源以豆類為主,豆類的栽培相對禾本科穀物較為節水,又可以行固氮作用節省氮肥施用,因此是碳足跡較低的作物,符合地球永續發展的趨勢。
六都年輕人最喜歡的水果加工產品 果汁排名第一
農委會農產品初級加工場管理辦法,於去年上路,將農產品從生產到初級加工,納入農委會管理,為農民新闢商機。為了掌握市場端消費者的喜好,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公布「臺灣水果加工產品消費者購買意向調查」,鎖定六都年輕族群,發現年輕人最喜歡買果汁,其次是果乾,可作為農友研發加工品參考。
人才斷層成隱憂 蔬菜苗嫁接機簡單又好用 可提高苗株存活率
臺灣目前正面臨嫁接專業人員短缺、高齡化等嚴峻問題,且因番茄嫁接苗使用番茄接穗嫁接於茄子砧木,技術上較複雜、難度高,因此嫁接機械適用性、好用及容易操作,是產業重視的關鍵。在嫁接機械的選用方面,產業的主要考量因素有嫁接成功率、嫁接苗存活率及嫁接速度等。臺灣在番茄嫁接苗生產作業中,目前已有5種嫁接機型可導入產業應用。
越南腰果2020年外銷33億美元 穩居世界第一大腰果出口國地位
越南腰果協會於2020年11月在30周年成立紀念大會上表示,2020年雖受武漢肺炎疫情影響,但截至2020年10月底,越南腰果仁出口量42.2萬噸(較2019年同期增加12%),出口額26億美元,預計2020全年出口量可達45萬噸,出口額近33億美元。
顛覆時尚經典 廢棄漁網成精緻文創品 臺南地方創生新路徑
近年來臺灣推行循環經濟及地方創生政策,而循環經濟涵蓋許多的面向,其中以零廢棄升級的議題最值得探討;地方創生則重視地方特色及社區網絡發展,但因人口老化及少子化,造成偏鄉越來越難發展,目前臺南將軍區總人口數約1萬9千餘人(2020年9月維基百科),平均每間小學約50~70人,如此現況經常會遇到人力的瓶頸。
奇妙的邂逅 槲櫟在臺灣的新分布紀錄
2019年春天,本文第一作者(下稱筆者)於苗栗市的某公墓尋找食蟲植物-長葉毛膏菜(Drosera indica)(茅膏菜科Droseraceae),沿著蜿蜒的道路通往丘陵山脊,途中停歇於一處能眺望整個苗栗市與加里山山城美景的地點時,發現一條因掃墓焚燒除草過後顯露之小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前往探查,於道路盡頭處兩側竟然發現與芒草混生的槲櫟(Quercus aliena)植株!
【尋味有機】紮根部落文化 創造全新原農經濟
1999年發生了天搖地動的921大地震,雖然重創了許多臺灣原住民部落,但卻也讓部落工作者們匯集一起。他們珍惜人與土地之間的連結,凝聚部落力量,實踐有機農業,發揚原住民共有共享的精神,建立屬於部落的銷售平臺與產銷模式,未來更要成立原住民文化與有機農業的文創空間,創造出屬於原鄉產業的全新原農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