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75 文章

【尋味有機】從羅山到里山 有機聚落的復興之路

位於花蓮縣富里鄉的羅山社區,在有機農業尚未盛行的年代,是全臺第一個有機示範村,名聞遐邇。但十多年過去,有機農業的光環已不再專屬於羅山,如何重新帶動當地發展,成為羅山居民的共同課題。經由當地居民與富里鄉農會重新盤點在地資源,導入里山倡議,期待將農業從生產擴大至生活、生態等不同面向,讓羅山成為臺灣最大的里山聚落。

韓國推動小麥產業發展計畫 預計5年後生產面積達3萬公頃

韓國農業部於2020年11月18日宣布促進小麥產業發展的第一個5年計畫(2021 ∼ 2025年),到2025年小麥自給率將提高到5%,這是在2030年之前實現小麥自給率10%的中程計畫。該項計畫目標希望在5年內小麥種植面積從5,000公頃擴大到30,000公頃,並創建50個小麥專業生產基地

糧食供需趨勢漲跌互見 臺灣稻米、蔬果、肉類自給率可達7成以上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利用農產品生產、進出口、存貨變動等資料,按年編製糧食平衡表(Food Balance Sheet),顯示國內各類糧食供給量,推估每位國民平均每日各種營養素可供攝取量,並進而編算糧食生產指數、糧食自給率等指標。除了呈現整體農業發展現況,亦藉以觀察國家糧食供給變化趨勢、糧食自給或進口依存情形等。本文就108年我國糧食供需統計結果簡要分析各類糧食概況及近年變動趨勢,部分資料並援引日本統計結果加以說明。

臺版越光米口感佳有彈性 臺南16號獲獎常勝軍

為了提升國內稻米產業競爭力,提供消費者體驗優質的在地米飯,農委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簡稱南改場)與國立臺灣大學農藝學系合作,利用傳統育種方法搭配現代分子標誌輔助選種技術,將臺灣在地水稻品種「臺農67 號」特有的日照長度鈍感特性導入「越光」,終於在民國101年推出與越光有95% 相似度的水稻品種「臺南16號」,其米粒外觀晶瑩剔透,米飯口感及稻穀產量皆能媲美日本生產的越光米。

又見黑面琵鷺肉毒桿菌中毒事件 談應變處置與反思

2020年1月中在嘉義縣與臺南市所轄溼地上爆發16隻黑面琵鷺(Platalea minor)肉毒桿菌中毒事件,經搶救與治療後成功野放其中8隻。本次中毒事件是繼2002及2003年臺南地區爆發90隻中毒(73隻死亡,野放17隻)之後,黑面琵鷺肉毒桿菌中毒數量較多的事件,由在地保育團體發現通報,地方政府救援,送交專業野生動物醫療單位處理,經多單位協同合作方能讓中毒瀕死的黑面琵鷺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再次回到大自然。

澎湖海青洄游返鄉 青年創意玩出島嶼創生新浪潮

澎湖,一個與海洋、與漁業緊密扣合的島嶼縣,島民的生活始終離不開海洋情懷。澎湖子弟曾因海島發展侷限與個人生涯規劃而遠離家鄉,近年來青年返(留)鄉對澎湖而言,已不再是呼喊的口號,他們開始看到海洋所帶來的衍生性機會,更認清澎湖的經濟命脈在海洋,需要被傳承與維繫。

氣候變遷下豪雨災害對落花生收成的影響

落花生可分為春作與秋作,大致上種植期為春作2至6月,秋作8至12月,依照地區時間有些許差異。每年5、6月為春季落花生收成的季節,而近10年豪雨受損情形發生頻繁,造成農民半年心血泡湯,未來氣候變遷下情況會如何變化,應如何調適與改善呢?

【尋味有機】良食為本 友善取菜支持在地農

現代人越來越重視飲食安全,隨著大環境整體經濟提升,人們對飲食的要求也隨之提高,不只要美味,更要吃得放心、健康。對新百王餐廳與沛芳綜合有機農場來說,使用有機耕作及友善栽培的食材,及符合循環經濟的在地農產品料理出美味餐點,不僅讓民眾「食」在安心,更是支持有機農夫,及臺灣自然生態環境的最佳方法。

日本2019年綜合糧食自給率統計 豬肉睽違6年首度上漲

日本農林水產省於2020年8月5日公布令和元年(以下以2019年度稱之,統計期間為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的會計年度)的「糧食需求供應表」以及「糧食自給率、糧食自給力指標」。「糧食需求供應表」為該年度日本國內供應的糧食由生產至最終消費的總量,最後計算日本國民每人每日的純營養攝取量,再以此為基礎活用。

創建多元新格局 臺中梧棲漁港啟動3大改造計畫

梧棲漁港位於臺中市清水區,居臺中國際商港北側,屬商港內漁業專業區。梧棲漁港配合臺中港第三期計畫於1979年興建,1984年正式啟用,提供沿海作業船隻停靠使用。漁業署為創造漁港多元價值,多年來除透過陸上相關公共設施興建及改善,並進行直銷中心銷售區的更新改建工程,創造漁港的多元化利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