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80 文章

嘗一口澎湖海風與陽光 冬日限定的菊島鮮味

多數人對澎湖的印象,從早期的天人菊與跨海大橋,到觀光漸盛而被頻頻造訪的離島桶盤、七美與望安,以及春夏兩季吸引眾多人潮的花火節。距離臺灣本島不過數十分鐘飛行時間的澎湖,儼然成為享受海景與品嘗鮮美海味的首選;受疫情衝擊而取消出國行程的今年,澎湖更成為無論年節假期或周休二日,納入必然造訪的旅遊清單。

臺灣原生鳥類的保育挑戰-外來種引起的雜交(上)

人為造成各類生物在地球上快速、大量的移動衍生的雜交現象,確實直接或間接地讓不少動植物滅絕,較為特別的是雜交引起的滅絕是一特定物種、亞種或族群其隨地域長久適應而生的遺傳獨特性的喪失,但雜交個體卻仍活生生地存在。因此雜交滅絕不一定容易被人們感受,同時因雜交類型與程度的差異甚鉅,無論對於保育研究與實務都是很大的挑戰。

草莓果實長得好又甜 栽培管理有秘訣

草苺為北部地區高產值園藝作物,深受消費者喜愛,北部定植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下旬,11月開花,開花後約30~40天可採收果實。由於草苺果實並無果皮,因此果實容易碰傷,影響果實品質。草苺的品質可以分為外觀和內在品質,外觀品質包括果皮顏色、果實形狀、果實大小及光澤度等;內在品質包括口感、果肉顏色、香味、硬度及營養價值等。優質草苺果品應具有果形完整、色澤優良、果面清潔、大小均勻、無病蟲害及其他傷害。果實品質攸關其商品價值,因此,在栽培者管理上更須特別注意。

國內蔬果供需調查 導入冷鏈有2大困難點待突破

冷鏈及物流,意指利用控制溫度的供應鏈體系,從原物料供應、運送、倉儲、配送至零售皆以保鮮為目的讓產品處於特定環境之下,確保食品安全、延長保存期限。國際上為因應全球化、消費需求多變及電子商務蓬勃發展,對農產品品質與安全、運送時間的要求日益提升,發展可維持農產品品質並快速運送至不同地區的冷鏈及物流(Cold Chain Logistics)已為全球趨勢。

國產履歷金針安全又美味 冷凍料理包搶疫情商機

金針富含蛋白質、礦物質,尤其鐵質含量是菠菜20倍、萵苣10倍,還有花青素、類黃酮素等機能性成分,護眼又解憂,入菜口感脆鮮甜,為料理增色,更是餐飲「最佳配角」。台灣金針協會為推廣產銷履歷金針入菜多元應用,今年特與「中華無抗養殖聯盟協會」合作開發2道冷凍金針宅配料理,要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搶宅經濟商機。

【尋味有機】從羅山到里山 有機聚落的復興之路

位於花蓮縣富里鄉的羅山社區,在有機農業尚未盛行的年代,是全臺第一個有機示範村,名聞遐邇。但十多年過去,有機農業的光環已不再專屬於羅山,如何重新帶動當地發展,成為羅山居民的共同課題。經由當地居民與富里鄉農會重新盤點在地資源,導入里山倡議,期待將農業從生產擴大至生活、生態等不同面向,讓羅山成為臺灣最大的里山聚落。

韓國推動小麥產業發展計畫 預計5年後生產面積達3萬公頃

韓國農業部於2020年11月18日宣布促進小麥產業發展的第一個5年計畫(2021 ∼ 2025年),到2025年小麥自給率將提高到5%,這是在2030年之前實現小麥自給率10%的中程計畫。該項計畫目標希望在5年內小麥種植面積從5,000公頃擴大到30,000公頃,並創建50個小麥專業生產基地

糧食供需趨勢漲跌互見 臺灣稻米、蔬果、肉類自給率可達7成以上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利用農產品生產、進出口、存貨變動等資料,按年編製糧食平衡表(Food Balance Sheet),顯示國內各類糧食供給量,推估每位國民平均每日各種營養素可供攝取量,並進而編算糧食生產指數、糧食自給率等指標。除了呈現整體農業發展現況,亦藉以觀察國家糧食供給變化趨勢、糧食自給或進口依存情形等。本文就108年我國糧食供需統計結果簡要分析各類糧食概況及近年變動趨勢,部分資料並援引日本統計結果加以說明。

臺版越光米口感佳有彈性 臺南16號獲獎常勝軍

為了提升國內稻米產業競爭力,提供消費者體驗優質的在地米飯,農委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簡稱南改場)與國立臺灣大學農藝學系合作,利用傳統育種方法搭配現代分子標誌輔助選種技術,將臺灣在地水稻品種「臺農67 號」特有的日照長度鈍感特性導入「越光」,終於在民國101年推出與越光有95% 相似度的水稻品種「臺南16號」,其米粒外觀晶瑩剔透,米飯口感及稻穀產量皆能媲美日本生產的越光米。

又見黑面琵鷺肉毒桿菌中毒事件 談應變處置與反思

2020年1月中在嘉義縣與臺南市所轄溼地上爆發16隻黑面琵鷺(Platalea minor)肉毒桿菌中毒事件,經搶救與治療後成功野放其中8隻。本次中毒事件是繼2002及2003年臺南地區爆發90隻中毒(73隻死亡,野放17隻)之後,黑面琵鷺肉毒桿菌中毒數量較多的事件,由在地保育團體發現通報,地方政府救援,送交專業野生動物醫療單位處理,經多單位協同合作方能讓中毒瀕死的黑面琵鷺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再次回到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