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80 文章

2020農業十大新聞回顧

揮別動盪不安的2020年,回顧這一年農業重大事件,重中之重非「豬」莫屬,歷經24年終於成為口蹄疫非疫區,臺灣豬肉將重回國際舞臺;政府宣布開放萊豬進口,為迎戰美豬,成立養豬產業百億基金嚴陣以待。武漢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農產品貿易及農漁民生計遭受衝擊;氣候變遷加劇,稻田缺水危機,發生桃竹苗地區史上二期稻作停灌,成為接管百年農田水利會、甫成立的農田水利署最大挑戰。農傳媒選出今年十大農業新聞如下。

打破低海拔沒好茶的既定印象 「港口茶」-國境之南的風土滋味/蘇靜明

「低山嘸好茶」這一則茶業教科書上的「名言」,過去一直影響著臺灣消費者的判斷,然而,低海拔的地理區位真的生產不出好喝的茶嗎?

【尋味有機】與土地共好 廻鄉點亮有機農業夢

早在90年代,有一群剛出社會的大學新鮮人,他們夢想著復育臺灣土地生態,並實踐有機生活,讓農業能夠自給自足、生生不息。憑藉著一股熱忱,他們成立了廻鄉有機事業,毅然決然地共同投入有機農業的行列,就是要實現一個與土地共好、環境永續的夢。

小鳥有方言、美洲短嘴鴉會記仇 不可思議的鳥類小宇宙

其實不記得什麼時候開始賞鳥了,只記得小時候在鄉下,看到不認識的鳥就會去翻圖鑑對照。說來奇怪,明明也有蝴蝶、青蛙、蜥蜴等其他生物,但鳥總是讓我特別好奇。

最快2021年 越南將自產非洲豬瘟疫苗

越南農業及農村發展部部長阮春強(Nguyen Xuan Cuong)日前在回應國民議會代表答覆時表示,為有效預防和控制非洲豬瘟,在長期戰略以及永續解決的方案之一就是研發生產疫苗,目前越南國內研究部門對於自產非洲豬瘟疫苗的研發測試已有非常正向的初步成果。

【山教我的事】走一趟能高越嶺 領略古道的百年燦爛

奇萊南華,是朋友跟我提過的入門高山路線,也是霧社事件主要場景。雖然小時候聽過莫那魯道的故事,但這始終只是一段與我無關的歷史故事。幾年前因為電影《賽德克巴萊》,又開始對事件發生地點的霧社、能高越嶺一帶以及原住民文化產生興趣。加上後來閱讀鄧相揚、邱若龍、徐如林、楊南郡老師的著作,更是期待有機會能實際走訪。

用軟實力拚轉型 55家創意生活業者今獲經濟部表揚

因應國民生活型態與消費模式的轉變,經濟部工業局自民國92年起開始推動「創意生活產業發展計畫」,挖掘出優秀的創意生活業者。今(25)日於新北市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舉辦「109年度創意生活產業表揚授證暨分享交流活動」,頒證給55家通過創意生活事業評選業者,鼓勵企業厚植文化深度、導入體驗服務模式,促使企業以軟實力轉型升級。

推廣農業無毒防治 興大副校長黃振文獲傑出科技貢獻獎

國立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特聘教授兼副校長黃振文,投入植物病理研究45年,在農業廢棄物再生加值、農用微生物開發等研發領域成果卓著,成功開發對環境友善的微生物保護製劑,致力推動農業無毒防治,今(25)日獲頒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

【秋收物語】秋冬進補不可少 山中之藥名間來

「名間有三寶,茶葉、山藥及生薑。」時至秋冬,正是南投縣名間鄉採收山藥的時節,時常看到農民賣力採收的農村情景。他們各司其職,用挖土機熟練地除去露在地表外的植株,挖出躺在地底的山藥,再人工將塑膠管中的山藥撈出、割去外皮長出的氣根,新鮮的山藥散落在田埂上,預告今年的豐收。

推動消費者覺醒運動 倡議環境友善、公平正義、在地發展

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與財團法人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合作簽署MOU,共同倡議消費覺醒新價值,並宣告未來將連結國內外相關組織、個人與議題以擴大責任消費影響力,同時協助更多企業落實永續發展之責任生產模式與營運模式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