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有機】從羅山到里山 有機聚落的復興之路

羅山社區內發起一戶一菜活動,居民們端出自家拿手菜,愜意的在樹蔭下聚餐。

文、攝影/張雅茹 圖片提供/羅山社區發展協會

位於花蓮縣富里鄉的羅山社區,在有機農業尚未盛行的年代,是全臺第一個有機示範村,名聞遐邇。但十多年過去,有機農業的光環已不再專屬於羅山,如何重新帶動當地發展,成為羅山居民的共同課題。經由當地居民與富里鄉農會重新盤點在地資源,導入里山倡議,期待將農業從生產擴大至生活、生態等不同面向,讓羅山成為臺灣最大的里山聚落。

被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包夾形成縱谷地形,加上社區內從羅山瀑布引流水源灌溉,獨立純淨水源與山巒圍繞的自然環境,是花蓮縣富里鄉羅山社區從事有機農業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

自2002年成為有機示範村後,社區規劃了體驗火山泥豆腐DIY、編製斗笠等一系列在地文化體驗活動,遊客如織,當時幾乎每戶人家都有兩三間客房提供住宿,但隨著國內農村旅遊快速發展,社區腳步逐漸停滯,不再熱鬧如昔。危機就是轉機,羅山居民們也藉著這個機會,重新思考羅山未來的方向與定位。

大小朋友一起動手體驗豆腐的製作過程,有趣又好玩。

調整步伐 有機米成為當地顯學

羅山社區發展協會林益誠理事長,雖然在羅山出生,但自求學階段起便離開家鄉,直到2013年為了承接家業才返鄉。從臺灣第一個有機示範村,發展至今帶動了富里鄉周圍的竹田、石牌、永豐、豐南等地區,成為有機聚落,其中的興衰與變化,他有相當深刻的體會。「最初像我家一樣做火山泥豆腐DIY體驗的農家大概有20戶,現在只剩6家還持續經營。」林益誠表示,如果不與時俱進,年輕人也不回鄉承接家業,將面臨淘汰的命運。

羅山社區發展協會林益誠理事長承接家業,規劃農家體驗活動。

「雖然體驗活動的農家變少,但當地有機農業的面積卻增加了。」羅山社區地理環境優異,相當適合從事有機農業,但當地有機米最好的產量只有慣行米的8成左右,售價若不提高,農家將難以生存。幸好有富里鄉農會及農糧署協助,一方面輔導農民強化技術,另一方面提高有機米價值,使許多農民紛紛投入種植,全臺灣將近十分之一的有機米來自富里,而羅山更是其中重要的產區之一,成果優異。

逐戶檢測 落實有機米品質把關

為了鼓勵當地農友轉作有機米富里鄉農會總幹事張素華帶著農會員工一一造訪鄉里,協助規劃栽種有機米的專業區域,包括確立獨立水源、隔離帶,且社區有自己的汙水處理設施、汙水下水道,再三確保無鄰田汙染問題,更嚴格落實稻米品質的把關。

富里鄉的有機米檢測並非採取抽樣方式,而是挨家挨戶針對土壤、水質、植株、乾穀進行農藥檢測。張素華表示,每年光是農藥檢測費用就要花三百多萬,用專業數據對每一位消費者負責。

推動有機是未來的趨勢,為了一圓有機夢,羅山社區多年來不斷努力,繼有機稻米產銷班外,有機水果、雜糧、蔬菜的產銷班也積極申辦,進一步落實有機農業。「農糧署補助小型農機,對農民來說是最實質的幫助。」林益誠提到,不論是播種機、插秧機、割稻機都可以申請,對農友幫助非常大,他自己也申請了很多農機補助。加入產銷班還能申請搬運車、噴肥機等大型農機補助,讓有機之路更加順遂。

和富里鄉農會契作有機米的每戶都要進行農藥檢測,十分嚴謹。(圖片提供/富里鄉農會)

導入里山倡議 走出羅山之路

轉型之路任重且道遠,除了辛勤種植有機米,羅山社區發展協會邀請東華大學李光中教授,分享國際最新趨勢-里山倡議,強調兼顧生物多樣性、維護生產及自然永續之間的平衡發展,跟羅山社區訴求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耕作理念不謀而合,因此羅山社區發展協會與富里鄉農會合作,花了大半年時間找蟲、抓蟲,羅山居民們向世界證明,這裡的土地具有豐富的生態多樣性,而且滿足了大自然恢復力、承載力、在地資源循環利用、傳統文化保存、地景地貌維護、活絡經濟等條件,2018年5月正式加入了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網絡。

近年來,羅山社區積極盤點在地自然資源,重新利用將近60公頃的龐大竹林資源,不僅降低野生動物危害農作物的機會,並傳承羅山社區過去的手編斗笠工藝。同時也和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共同推動林地再造,移除外來種雜林、檳榔園,種植具經濟價值或觀賞效益的樹種。

「我們就住在這個地方,想要和它共榮共生。」問林益誠為什麼要這麼做?他笑著說,自從接任羅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他希望能凸顯地方核心價值,種種行動,都是為了讓羅山社區的未來不只有農業,而是能夠從有機農業與里山倡議的精神中,展現羅山姿態與獨特生活風格,走出一條屬於羅山的路。

擁抱有機生活 居民總動員為社區注入活力

2017年舉辦「羅山生活節」,運用在地豐富資源,規劃多樣化行程,帶領遊客探訪特殊的泥火山環境、手作斗笠工藝、實踐米食生活,大獲好評。這時走進羅山社區,也許能聞到剛煮好的濃郁豆香,用有機黃豆煮豆漿,加入羅山特有泥火山的湧泉水,沉澱凝結成豆腐,口感綿密扎實。品嘗完美食,讓當地阿公阿嬤陪著遊客到社區,講述泥火山豆腐的典故和由來、斗笠工藝的發展,遙想當時農村生活,詼諧幽默的口吻常常逗得遊客哈哈大笑。

小朋友聚精會神地看著老師傅編織斗笠。

在充滿活力的農村長輩帶領下,品嘗在地美食、聆聽人文故事,體驗各種食育、園藝與農事活動,吸引不少都市民眾走進鄉村。許多年輕人才發現,原來社區裡有這麼多身懷絕技的老人家,他們會唱山歌、拉二胡、編織斗笠,自製豆腐、豆花、豆腐乳,農耕更是行家裡手,完全難不倒他們。

配合端午節、中秋節等重要節日,協會每一、兩個月會舉辦一次「一戶一菜」活動,促進居民交流,並提倡環保節能觀念,鼓勵居民自備碗筷。當聚會時間一到,家家戶戶就會各自端出菜餚和大家互相分享,陽光穿透綠葉,在樹蔭下聚餐的羅山居民們,身影顯得格外溫暖且輕鬆愉快。憑藉著獨特的在地綠色元素,居民們打造與自然共存的生活、生產與生態,以行動邀請耆老長輩傳遞經驗與知識,擁抱有機生活。

近幾年,陸續有許多年輕人被羅山優質的生活環境吸引,進而移居至此,例如建築師劉建生,和日籍妻子懷抱著建立「生態村」的夢想,在羅山社區生根並經營民宿,還有從事自然農法的農夫、關心社區事務的學生。林益誠期待,透過里山倡議的大藍圖,讓羅山不僅限於農業上的有機,而是融合人與自然、永續發展的有機聚落。

【廣編企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