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貯藏有望降低草莓種苗病害發生

透過草莓種苗低溫處理,可讓病原不至於擴大繁殖。(圖片提供/吳岱融)

內容提供/《苗栗區農業專訊》 文/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 吳岱融

臺灣草莓產業的種苗來源,多由農民自行育苗而來。過去育苗環境多靠近採果本田,或是地緣鄰近的微型苗場,種苗的運輸過程非必要關鍵點。隨著氣候變遷,考量育苗期強化冷涼環境及密集管理等因素,育苗場開始往山區或大型苗場移動,與採果本田的距離越行越遠,種苗運輸也逐漸成為須專業化處理的環節。

在溫帶草莓產區,由於育苗專業化發展、採果本田距離遙遠,種苗運輸有其既定的運作模式,甚至更發展為跨國運輸。有鑑於國外種苗運輸使用低溫冷藏為普遍做法,而臺灣種苗產業又以病害控制為關鍵,本文就種苗低溫貯藏與病害控制的關係進行概說。

炭疽病的適應溫度

草莓炭疽病由Colletotrichum sp.病原引發,是臺灣草莓產業危害最嚴重的病害,活躍於夏季高溫多濕的環境。到了冬天,炭疽病徵無法顯現,而其病原會潛伏於植株角質之中,僅靠植物外觀檢視無法完全判別,若誤將潛伏病原株帶入翌年苗場繁殖,往往造成病害失控的情況。苗栗區農業改良場作物環境課自草莓產區抽樣調查發現,臺灣草莓炭疽病過半數由C. gloeosporioides菌系構成,是產業的主要的代表性族群,其次為C. fragariae及少部分的C. acutatum。

King等學者(1997)調查發現,C. gloeosporioides、C. fragariae、C. acutatum三種族群在不同溫度下的表現不盡相同。在25℃時,三族群的潛伏期為2~3日,在5℃時,三族群潛伏期的範圍則擴大為6~17日,其中C. fragariae菌系為17日,C. gloeosporioides菌系為14日。在5、10℃時潛伏期最短的為C. acutatum族群。在5℃時,C. acutatum菌系所產生的分生孢子數為4.0 × 105,而C. gloeosporioides菌系為103、C. fragariae菌系為104。結果顯示,臺灣的主流炭疽病族群,在低溫的增殖力較低,也具有較長的潛伏期。

葉面上有黑斑,為草莓罹患炭疽病的病癥。(圖片提供/吳岱融)

種苗冷藏與降低病害

國外草莓種苗運輸冷藏的溫度範圍通常是-2至1℃,冷藏日數則依品種及實際應用情況而定。冷藏溫度若低於-2℃,往往會造成植株損害,影響後續定植的表現。冷藏溫度若高於3℃,雖然植株生理不致受害,但多種種苗病原菌已可開始增殖生長,以致在冷藏期間危害植株。

為探討種苗低溫冷藏對病害發生的影響,Shaw等學者(2002)以草莓品種Selva為材料,取得黃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苗圃育成種苗(A處理)、已介質消毒(無病原)苗圃育成種苗(B處理),及已介質消毒苗圃育成後,接種黃萎病病原之種苗(C處理)等三種處理種苗,將其冷藏於1℃環境6、18、34日後,調查其葉柄呈現病原反應之比率。

結果發現,A、C處理之種苗,經過18及34日冷藏後,檢測出病原反應的比率,比冷藏6日的數據降低42%-61%。在定植後的植株生育調查亦發現,經過18及34日冷藏後的A、C處理種苗,比冷藏6日的相同處理種苗,植株因受病原危害影響而造成生長遲滯反應的比率,降低43~57%。因此,學者經試驗結果認為,種苗經過1℃冷藏18日,可以有效降低黃萎病原感染比率,及減少定植後植株因病害而造成的生長遲滯反應。

為了解草莓炭疽病在種苗低溫冷藏後的表現,學者岡山與平山(2013)以品種AskaRuby為材料,將接種炭疽病原C. gloeosporioides的草莓葉柄,於-2及5℃冷藏0、30、60、90、120日後,於後續培養基上的病原反應調查發現,5℃冷藏對病原降低的比率有限,從0日的100%,最低至120日後的90%。感染的葉柄於-2℃冷藏後30日,病原比率即有降低的效果,冷藏90、120日後,病原比率從0日的100%顯著降低至20%左右。

接種病原的草莓植株亦有相似的結果。5℃冷藏的接種草莓植株,在0、28、60、90、120、150、180日的病原比率變化有限,數值範圍100%至90%。而-2℃冷藏的感染植株,病原比率從0日的100%,至冷藏90、120日後降至20%左右,於冷藏150、180日後則降低至0%(葉柄、葉炳基部、冠部數值皆為0%)。學者依試驗結果表示,草莓種苗上的炭疽病原可藉由-2℃冷藏90日以上,達到顯著降低的效果。

種苗冷藏作業

學者岡山與平山(2013)在種苗冷藏試驗的作業方式,是將完整的子株缽苗,先裝入塑膠容器,再以塑膠袋將整體包覆後,冷藏於特定溫度。先期產業試驗的作法,是以塑膠網籃內鋪設塑膠布,種苗於塑膠布內依序放置妥當(避免後續碰撞)後覆蓋塑膠布,堆疊於冷藏庫中。在冷藏過程,以塑膠膜維持種苗濕度是必要的步驟,惟種苗冷藏最適濕度仍需試驗求之。

冷藏種苗程序是國外的草莓產業常見的做法,其目的通常是為了打破品種的休眠性、促進花芽分化、提升定植後表現及調節產量等,相關文獻討論累積豐富。對比之下,以冷處理草莓種苗病害的文獻相對較少,這可能與多數病原對環境的適應力較植株為廣之故。控制環境溫度使種苗病原能有效降低,又不致影響植株生理及後續表現,於實際施行的困難度較高,因此轉而傾向冷藏期間病原不致擴大繁殖,而能維持植株冷藏後商品價值的運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