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長牛年新展望─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上篇「旱災」、「疫情」影響農業產銷 陳吉仲:今年糧食安全恐面臨更大挑戰

在疫情與極端氣候夾擊下,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擔心今年糧食安全恐面臨更大挑戰。(攝影/王志元)

2020年農業面臨武漢肺炎疫情衝擊、氣候變遷缺水危機等挑戰,在農業部門及所有農漁民的共同努力下,臺灣的韌性農業被世界看見。2021年我們將更大步向前行,在農村、漁村、山林、海邊、畜牧、農田果樹間,將注入一股新生的希望;新政策到位,物產豐收、農民收入增加,更多安心優質農產品提供給消費者,臺灣農業扎根永續經營。以農為本的《農傳媒》策劃2021「首長牛年新展望」系列專訪,由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及一級首長帶來新春新期許。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向農傳媒粉絲們拜年。

臺灣去年下半年出現罕見旱災,因為沒有颱風帶來應有的雨量,且乾旱情形延續至今,去年二期作、今年一期作都有部分地區被迫停灌,且南部目前也出現缺水危機,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農曆春節過後,南部雜糧地區可能得減少供水因應,氣候變遷影響農業生產甚鉅,農試所已著手研發抗旱、耐高溫、抗病害的作物品種,及早因應生產環境變化。

去年初爆發的COVID-19疫情衝擊糧食安全,如果全球疫情仍持續未能獲得有效控制,則今年糧食安全面臨更大的挑戰,陳吉仲指出,歐美大宗穀物生產及收成運輸若受疫情影響,加上美國寬鬆貨幣政策帶來的通膨壓力,可以預期今年農產品價格恐將維持高檔。以下是陳吉仲訪談紀要:

問:去年起水資源短缺,讓農業受到嚴重衝擊,因應氣候變遷趨勢,未來農業調適方向為何?

答: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所提出第五次評估報告(AR5),2040年全球均溫上升攝氏1.5度已無法迴避,並且,過去臺灣平均溫度上升幅度遠高於全球,未來全球升溫臺灣受到衝擊一定更嚴重。

去年桃竹苗二期作及今年嘉南、中竹苗、桃園的一期作相繼停灌,即使到現在乾旱仍持續影響農業,農曆春節過後,南部種植雜糧地區也可能因水不夠得減少供應。一邊是乾旱,一邊又得面臨平均溫度上升,氣候變遷對農業部門的影響最直接,沒有儘快制定因應措施未來一定來不及。

農委會兩年前已請農試所針對全球升溫1.5度,對各種農產品影響幅度進行研究,並制定調適策略,研發抗旱、耐高溫、抗病蟲害作物品種;輔導環境適合區域適地適作,像是近年氣候變遷適合可可栽培,屏東可可便愈種愈多;此外,提升農民自主防災能力,透過農業保險迴避災害風險也要趕快進行,否則未來的代價會愈來愈高。

面對氣候變遷,以前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或2015年的《巴黎協定》都是談溫室氣體減量,但因減量已趕不上變遷速度,現在國際上談的是「碳中和」(Carbon Neutral)的概念,意即讓碳排放與碳吸收取得平衡;全球已有124國家宣誓2050年要達到碳中和,連中國都要在2060年做到碳中和。

外界可能認為減碳會增加生產成本,對經濟不好,但其實不會,我們反而更應透過發展再生能源、碳中和讓經濟成長得更好,現在若不做,將來的代價會更高。歐盟2023年可能就會實施「碳關稅」,以後輸歐產品按照碳排放增收關稅時,就會遇到很大的挑戰,因此政策推動朝向碳中和的目標已是迴避不了的議題。

因氣候變遷,環境條件改變,讓南臺灣的可可樹種植面積增加。(攝影/陳建豪)

問:近期黃豆玉米價格大漲,且因COVID-19運輸不順,農委會如何評估國際穀物價格走勢、對國內畜禽飼養業者的影響?

答:今年的糧食安全將面臨更大挑戰。去年是中國缺糧嚴重,觀察去年整年中國進口農產品的數量,就知道糧食缺口龐大;今年則是缺櫃危機,現在要找貨櫃都很困難,運輸成本已經增加5倍以上,運輸成本增加等同所有成本增加,因為臺灣大部分的原物料都靠進口,成本負擔大增。

臺灣畜牧業的飼料原料黃豆玉米須靠進口,玉米到岸價格本來是6元多,現在漲到9元多,黃豆粉行情從11元多漲到17元多,養一頭豬的成本增加近千元;今年1、2月的國際穀物價格跟去年比,已經漲了3成6,至今還沒看到漲勢趨緩。國際穀物價格大漲當然會響豬價,因養豬成本明顯被墊高,如果農民因為成本增加收益變差而不願意養豬,可能導致市場缺豬,進一步推升豬價。

玉米黃豆能否順利生產受到疫情與氣候影響,歐美是農業大國,但其農業生產仰賴移工,各國因為疫情採取邊境管制,移工進入困難,導致生產成本增加,加上歐美本地疫情也嚴重,農產品生產若受阻,供貨時間可能拉長或有成本增加情形。加上美國貨幣政策採取量化寬鬆(QE),物價上漲壓力大,以農產品來講,預估今年價格會維持高檔。不過,大宗穀物進口遇到的運輸問題,已是國安層級問題,政院協調陽明海運願意幫忙,向農委會承諾只要買得到黃豆玉米,就可以安排船期把貨載回來。

玉米黃豆是畜禽飼料的主要原料,依賴進口甚深,今年1、2月跟去年同期比,漲幅驚人,墊高飼養成本。(圖片提供/農傳媒)

問:國際穀物價格大漲、國際運輸困難,最後是否會影響到國內的糧食安全?農委會的因應之策為何?

答:農委會已比照去年COVID-19疫情爆發初期,進行各項進口農業資材的盤點工作,蔬菜種子、肥料都沒有問題,只剩大宗穀物黃豆、玉米要緊盯,預計3月底到貨的黃豆若如期進港,那麼黃豆、玉米的需求也能獲得滿足,但就擔心無法掌握的氣候因素有變,農業生產大國如果遇到極端氣候事件,並影響到穀物收成就麻煩了,屆時糧食安全可能出現問題。

確保農業生產前要先確認農業資材是否足夠,因為臺灣是資源不足的國家,很多農業生產資材均仰賴進口,各項農業資材盤點的條件不同,肥料及蔬菜種子可以久放,所以盤點一整年的用量,目前種子數量到明年都沒問題,黃豆、玉米受限於儲存條件,盤點存量6個月;其次才是生產,目前農漁畜生產計畫及時程都能掌握,唯一無法掌握的是氣候因素。

農產品除了依季節生產,也要有庫存才能安心,確認每一品項的庫存量,國內稻米庫存完全沒問題,不用擔心,豬肉及蔬菜也要保有庫存的概念,一旦生產發生問題,有庫存就可以立刻進行供需調整,農委會會充分掌握庫存數據,確保供應無虞。

問:臺灣已成為口蹄疫非疫區,還有哪些疫病待清除?面對開放萊豬進口的挑戰,國內養豬產業升級要做哪些事?

答:臺灣現在是口蹄疫的非疫區,但周邊鄰近國家仍有口蹄疫情,所以口蹄疫還是要繼續維持非疫區狀態,非洲豬瘟也要繼續守住。為了全面防止非洲豬瘟入侵,農委會鼓勵小規模養豬場離牧,或是輔導餵廚餘的豬場改餵飼料,載運豬隻的車輛強制規定加裝GPS,以便掌握運豬車動線,這些措施均有助於提升畜牧場的生物安全;屠體及肉品運輸的部分,雖屬於衛福部範疇,但農委會將與衛福部協商,讓屠體肉品運輸車也加裝GPS,進一步強化生物安全。

守住非洲豬瘟、清除口蹄疫後,傳統豬瘟就是下一個要清除的重大疫病,傳統豬瘟存在臺灣已有5、60年之久,清除不易,傳統豬瘟若能拔針成功,等同臺灣養豬產業已無重大疫病,今年及明年是關鍵時刻。

清除傳統豬瘟計畫比照4年清除口蹄疫計畫運作,根據清除傳統豬瘟計畫方案,維持8成以上的傳統豬瘟疫苗注射覆蓋率,與產業團體溝通,獲取傳統豬瘟防疫共識,持續推動各項主動及被動監測,找出可能潛藏於環境中的病毒,並搭配消毒及防疫措施,清除傳統豬瘟病毒,110年至111年啟動哨兵豬試驗,在畜牧場、肉品市場、屠宰場安排哨兵豬,若確認無病毒活動跡象,專家評估風險可接受,且獲得養豬及疫苗產業支持,112年即可進入停打傳統豬瘟疫苗的評估階段。有信心可以做到112年拔針,因為現在國內養豬戶的水準已經大大提升。

開放萊克多巴胺豬肉進口的挑戰,也無可迴避,政府提供4年130億元的養豬產業百億基金預算,用於升級養豬相關產業,其中40多億元要用於各地方肉品市場及屠宰場的設備更新,實際查訪全國各地肉品市場,會發現根本不是一個平均國民所得3萬美元國家該有的樣子,趁著消費者關心食安之際,全力改善肉品市場及屠宰場的設備、建設冷鏈系統,輔導屠宰場取得HACCP驗證,總不能外銷豬肉來自取得HACCP驗證的屠宰場,但內銷的豬肉來源反而不是HACCP屠宰場,這是不對的;屠宰後的屠體及肉品冷鏈也很重要,毛豬屠宰後要降溫至15℃至17℃,才能抑制生菌數增長,百億基金也會用於建置屠體及肉品的冷鏈。


【延伸閱讀】
【首長牛年新展望─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下篇 以冷鏈、加工穩定產銷調節 農委會瞄準大蒜、洋蔥、紅豆十餘項農產品「保價加值」
【首長牛年新展望─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不計毀譽守護台灣農業 陳吉仲:「土地給我正面能量」
【首長牛年新展望─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盤點豐收的一年! 農委會十項重大農業績效看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