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長牛年新展望─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下篇 以冷鏈、加工穩定產銷調節 農委會瞄準大蒜、洋蔥、紅豆十餘項農產品「保價加值」

農委會今年針對大蒜、洋蔥、紅豆等十餘項重點農產品,協助農民團體建置冷鏈、初級加工等基礎設施。(攝影/陳建豪)

2020年農業面臨武漢肺炎疫情衝擊、氣候變遷缺水危機等挑戰,在農業部門及所有農漁民的共同努力下,臺灣的韌性農業被世界看見。2021年我們將更大步向前行,在農村、漁村、山林、海邊、畜牧、農田果樹間,將注入一股新生的希望;新政策到位,物產豐收、農民收入增加,更多安心優質農產品提供給消費者,臺灣農業扎根永續經營。以農為本的《農傳媒》策劃2021「首長牛年新展望」系列專訪,由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及一級首長帶來新春新期許。

為維持國內農產品產銷穩定,農委會今年將針對大蒜、洋蔥、紅豆等十餘項重點農產品,協助農民團體建置冷鏈、初級加工等基礎設施,強化農產品採後處理量能,並以4年85億元冷鏈物流建構計畫,讓農、漁、畜產品從產地端到消費端不斷鏈,提升農產品品質與儲架壽命,藉此穩定價格。農曆年後,農委會更將公開《食農教育法》草案,未來透過食農教育提升國人支持在地農業的意識。

問:農產品盛產價格容易崩跌,農產品品質、規格變化大,價格波動也大,農委會要如何穩定農產品產銷?

答:我在大學教書時,經濟學都會說農產品市場是完全競爭市場,但其實不是。過去產銷調節,農委會公告補助收購加工,但補助4元、產地價就掉4元,這樣即使補助5千萬、1億元也沒有幫助,反而年復一年,因此農委會未來要為農產品市場結構建立制度。

農委會已經補助超過163個農業(民)團體或批發市場完成冷鏈設備。例如恒春半島3月要採收的洋蔥,現在已經可以不用擔心洋蔥盛產時的產地價受到操控了,農委會輔導由當地農會組成的農禾公司,以合理的收購價穩定洋蔥產地價,只要市場價格低,農禾公司就收購,洋蔥經採收後即進入冷鏈處理,冷藏保存的洋蔥可以一路賣到8月,讓農民不必擔心急於出售而被迫壓低價格。例如產量占全國7、8成的七股紅蔥頭,也是透過冷鏈保存,拉長銷售時間,以穩定價格。

洋蔥經採收後即進入冷鏈處理,冷藏保存的洋蔥可以一路賣到8月,讓農民不必擔心急於出售而被迫壓低價格。(圖片提供/農糧署)

我們發現只要基礎設施補助做到位,讓農民團體願意配合,就不用擔心農產品價格波動;農委會盤點了十幾個品項,包括大蒜、洋蔥、紅豆、花生、虱目魚、吳郭魚等,未來每一個品項要從冷鏈、初級加工、外銷扎扎實實去做。

同樣的,魚類只要找到可以處理的加工廠,漁獲上岸後「三清」(去鱗、去鰓、去肚)處理好,冷凍起來,產銷就會平衡,加上去年推動「農遊券」鼓勵國產農產品消費很成功,現在地方上的農漁會都很樂意一起推銷,等同於農委會有1、2百家散布全國各地的農漁產品超市。

此外,農委會也會跟外銷業者講好,預計鎖定哪些市場、需要多少產量,由農委會以獎勵行銷等方式協助出口;農產品透過出口可有效調節國內市場,對國內農產品的價格支撐會更好,像芒果、棗子都是如此。

問:農委會爭取到「建構農產品冷鏈物流及品質確保示範體系計畫」經費4年85億元,冷鏈在穩定產銷中扮演的重要性為何?規劃做法有哪些?

答:一句話「誰決定冷鏈,誰就決定市場價格」,冷鏈最重要的目的是穩定農產品價格,建構農產品冷鏈體系是產銷調節三措施的第一步;農作物採收後即進入冷鏈系統,可以維持品質、延長儲放壽命,農產品的特色就是生產後若沒有出口或加工,就會面臨價格壓力,尤其是要外銷的農產品,沒有冷鏈根本無法外銷。

冷鏈系統可維持農產品品質、延長儲放壽命。(攝影/謝佩穎)

85億元經費將著重於農、漁、畜產品由產地端至消費端,完整不斷鏈的冷鏈體系建立,農委會來盤點並補強各產業田間、集貨場、理集貨包裝場、批發市場及區域物流中心冷鏈設備缺口,建立國內農、漁、畜產冷鏈物流基礎設施與營運能力。

農糧產品部分的冷鏈計畫經費為50億元,將盤點具有發展潛力的蔬果花卉,包括番石榴、鳳梨、青花菜、美生菜及文心蘭等,強化前端供貨來源、運輸過程及後端通路全程冷鏈應用。為帶動內銷成長,須強化農產品的採後處理、產地預冷及冷藏運輸設備,依產業需求建置冷鏈物流中心。

漁業部分的冷鏈計畫經費為18億元,針對不同漁業別所需的冷鏈需求,升級製冰、加工及冷凍設施,提升冷凍效率及水產品處理量能。18億元將用於漁業冷鏈產能不足的區域,建置或升級製冰、冷凍廠12處、加工廠2處、批發魚市場冷鏈設備設施2處,以及冷鏈物流中心2處。

畜產品冷鏈計畫將推動現代化肉品市場為中心的產地肉品冷鏈示範,同時透過區域肉品冷鏈,提高因應生產及消費變動的量能,並升級肉品市場的屠體處理、預冷、交易及冷藏運銷設施,提升肉品的安全及品質即可獲得提升,有助於穩定產銷秩序。

問:今年起學校營養午餐全面採用在地食材,農委會並希望推動食農教育,提升國人支持在地農業發展的意識,《食農教育法》專法訂定的進度如何?

答:國內農業產銷有很多問題是出在食農教育沒做好,例如,消費者老是認為吃白米會發胖,自然會降低米食消費;小朋友常以為要維護自然,所以一棵樹都不能砍,但完全不砍樹就不可能發展永續的林業,諸如此類似是而非的觀念,就是食農教育沒有做好。

農委會將於農曆年後公布《食農教育法》草案,提升國人支持在地農業的意識。(攝影/謝佩穎)

農委會為了擬定《食農教育法》草案,即聘任大力推動食農教育的老師及公民團體擔任委員,包括主婦聯盟、消基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等共同研商,開過好幾次會,上周最後一次會議結束,所有委員都很高興,因為他們發現農委會是玩真的,不是因為近來萊豬議題使外界關心食農教育才要做。

草案內容有包括類似《有機農業促進法》條文,未來每4年要定期盤點一次食農教育推動進度;中央及地方都要設置推動小組,由小組監督政策推動並提供建議;農委會每年須有一定預算執行食農教育;將類似日本「地產地消」的觀念入法;並寫入「這個國家的人民應有不挨餓的權利」字眼的宣示條文,有了法令條文,未來公務體系就一定要執行。

 


【延伸閱讀】
【首長牛年新展望─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上篇 「旱災」、「疫情」影響農業產銷 陳吉仲:今年糧食安全恐面臨更大挑戰
【首長牛年新展望─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不計毀譽守護台灣農業 陳吉仲:「土地給我正面能量」
【首長牛年新展望─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盤點豐收的一年! 農委會十項重大農業績效看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