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產銷調節
大蒜是容易產銷失衡的敏感作物,未列入綠色環境給付計畫地方特色作物,全國合理種植面積為5,000至5,300公頃,農業部農糧署提醒蒜農,自9月15日至11月15日間向農地所在地農會辦理種植登記,未來大蒜若發生產銷失衡問題,將優先以種植登記有案的農民為輔導對象。
臺北地檢署偵辦超思進口雞蛋案28日偵結,對農業部相關同仁查無不法,不予起訴,陳駿季今日表示,農業部尊重司法調查,這次偵查結果還給農業部同仁公道,同仁會繼續往前走、為畜產業努力;未來若再遇到類似產銷失調情形,農業部不會再用由政府部門直接從國外進口,而是另行設計機制,鼓勵貿易商從國外進口。
近年電商平臺成為農產品消費重要管道,促使農業部(前農業委員會)轄下漁業署及農糧署,相繼委託農業科技研究院成立電商平臺。漁業署2020年成立「鱻魚購」平臺輔導養殖漁業青年行銷水產品,2021年隨COVID-19疫情三級警戒發布,再成立「買魚去」協助漁會、協會、產銷班等漁民團體上架銷售。
近期高麗菜價格低檔,農業部農糧署署長胡忠一今(9)日指出,為避免高麗菜成為一種「下注賭博」的產業,農糧署不打算啟動收購、耕鋤等產銷調節措施;目前國內批發市場價格每公斤8.7元,農民仍有利潤,近來天氣轉冷,高麗菜生長慢,火鍋消費多,年前加工備貨也有需求,高麗菜「今年不可能崩盤,也不可能低到很低的價格」。
國內鳳梨全年可生產,但因去年2、3月鳳梨價格好,今年農民提早催花,使得主產季採收期集中2至4月,最大量預估落在4月、約5.9萬公噸。農委會啟動拓展外銷、國內行銷及多元加工等產銷輔導措施,包括4月盛產期提高加工收購獎勵最高每公斤9元,規劃輔導總產量達4萬公噸。
臺灣農產品種類多元且品質優良,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但大多數農產品都不耐長期保存與長途儲運,可能在運銷過程中產生損耗。為了更有效降低農產品損耗、提高品質,進一步提高農民收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自2021年開始推動「建構農產品冷鏈物流及品質確保示範體系」計畫,在當時行政院院長蘇貞昌的大力支持下,於去(2022)年1月將整體冷鏈推動經費由原訂的84億元提高至126億元,加速完成臺灣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相關建設。
農委會以內、外銷及加工三支箭調節國內鳳梨釋迦產銷,截至今年4月產期達成率96%,但產地價格仍與過去銷中水準有一段差距,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今年全果冷凍技術及冷鏈到位,調整加工獎勵措施,並與日本談判申請鮮果殺蟲處理後外銷,可望再提升三箭調節量能,產地價格將更符合農民期待。
3月進入鳳梨產季,因應去年起中國暫停輸入臺灣鳳梨,農委會啟動產銷輔導措施,以及輔導鳳梨產業轉型,外銷果園導入產銷履歷,副主委陳駿季今(4)日並指出,國內種植面積須適度縮減,視現階段市場需求,先減少台糖出租栽培鳳梨土地,估明年減少1成種植面積。
久津實業去年起以產銷履歷芭樂、檸檬製作果汁,支持臺灣農產品及農民;台肥更相繼採購柑橘、甘藍、芒果、文旦、鳳梨及釋迦等,協助農產品產銷調節。農委會農糧署今(24)日表揚110年農糧產品行銷貢獻卓著的公、民營企業及農民團體代表共19家。
行政院推動建設農、畜、水產品全國冷鏈物流體系,投注總經費高達126億元,行政院長蘇貞昌要求積極加速推動,經農委會盤點,重大建設建置期程有望提早一年,包括以外銷為主的2處旗艦物流中心,協助國內產銷調節的5處區域物流中心,可在112年底以前建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