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供/《花蓮區農業專訊》 文/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 全中和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稱花蓮場)多年選育育成的雜交一代品種花蓮1號~7號,從苦瓜花蓮1號品種權於2009年辦理第一個非專屬授權開始,至今花蓮1號~6號已辦理專屬及非專屬授權達16次;分別在花蓮、宜蘭、新竹、苗栗、高雄等地區於設施有機栽培生產鮮果及加工產品上市,花蓮7號於花蓮及宜蘭等產地試種,在瓜果類的市場需求反應很好,尤其是保健產品上的應用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新品種的育成及特色
以往一般市面上販售的山苦瓜多為原生種、地方種或由東南亞引進的種原,在花蓮縣境一直有少量栽培,果實大小介於20~150公克,外觀性狀接近野生苦瓜,果實顏色較深綠,果實表面凸起較明顯,別名山苦瓜之中小型果苦瓜。農民長期自行留種,品種混雜不純,果實大小及果色參差不齊。花蓮場多年來廣泛蒐集苦瓜種原,利用雜交育種法育成的苦瓜花蓮1號~花蓮7號均為雜交一代品種,基質穩定,生長勢強。
除了花蓮2號及花蓮7號果實偏白色外,其餘果實皆是綠色,花蓮1~3號及花蓮6號果實大小約150~220公克,約為大苦瓜的1/3重量,而花蓮4、5號,是利用野生苦瓜純化雜交而得,果實大小與果面的尖形凸起也最接近野生苦瓜,果實大小約20~50公克。7個品種皆由高雌花率母本雜交而來,有結實率與果實產量高的優點,果實中含高量維生素C、膳食纖維及葉酸,並具有高抗氧化能力,不僅可作為一般蔬菜使用,更兼具多種優良的保健機能性功效。
新品種授權與有機生產
花蓮場苦瓜品種權依規定辦理公告專屬或非專屬授權推廣種植,授權後皆提供授權廠商或農場1個期作約0.3公頃的雜交一代種子,以及雜交品種的父母本供生產種子用,授權單位包括有機農場、農企業及生技公司,目前所有授權單位皆以溫網室有機栽培方式進行栽種採種及苦瓜生產,以網室栽培可以減少病害發生及瓜實蠅、蚜蟲等害蟲為害。
農友苦瓜栽培期間可能遇到斜紋夜盜蟲、蚜蟲、及瓜螟幼蟲為害葉片,防治方法包括應用性費洛蒙緩釋劑懸掛誘蟲盒誘殺,或利用蘇力菌進行防治,也可利用不同顏色黏紙誘引並黏著防治各種小型昆蟲;針對蚜蟲及葉蟎,則噴施窄域油防治;另一方面,也能應用田間釋放捕食性天敵如小黑花椿象主要捕食蝶、蛾類幼蟲,草蛉可捕食葉蟎、蚜蟲類、粉蝨類來進行防治。
苦瓜病害種類常見白粉病、果腐病、炭疽病、病毒病、萎凋病、露菌病等,其主要防治方法包括植株未罹病前,噴佈枯草桿菌製劑,罹病期間噴佈葵花油+無患子油等。設施內飼養蜜蜂幫助授粉,肥培則以含氮量高的有機質肥料、含氮較高的油粕類有機資材或油粕液肥及國產有機肥施用。
目前授權生產的新品種苦瓜除了有機鮮果上市外,果實與葉片經過乾燥烘培及粉碎磨粉,加工生產出品質穩定的保健產品,包括茶乾、茶包、粉劑、膠囊、錠劑等在農會超市、有機商店或大賣場的有機專櫃銷售及藥局、醫療用品門市販售。運用於一般日常生活,若以新鮮苦瓜做成果汁及苦瓜冰棒,也有很好的滋味。
東部地區優質高產新品種山苦瓜口感佳,很適合鮮食、煮湯及炒食等各種料理美食,亦可與水果等鮮食產品結合開發夏日解暑產品;新品種的授權也已經在臺灣許多地方種植,除了鮮果的銷售外,保健產品的生產也提供消費者多樣的選擇,未來將可讓更多農民及業者的投入研發生產,並提供消費者更多更好的山苦瓜保健相關產品。
本文轉載自2020年12月號《花蓮區農業專訊》,原文標題為〈山苦瓜授權品種有機生產品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