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彰牧場負責人張志名出任肉牛協會新任理事長 首要任務提升屠宰量能

國產牛肉有供不應求之勢。

內容提供/《畜產報導》 文/中央畜產會企劃組 王淑瑛

今(110)年1月18日,「台灣肉牛產業發展協會」(簡稱肉牛協會)召開第六屆第一次會員大會,選出新任理事長為芸彰牧場負責人、斗南鎮農會輔導肉牛產銷班總經理張志名。張理事長接受專訪時表示,未來3年首要任務是:讓消費者看見並重視臺灣肉牛產業的存在,也期盼政府積極協助解決各環節的發展瓶頸,讓肉牛產業能健全發展、永續經營。

肉牛相關產業從業人員不少,肉牛協會會員僅約80餘人,又涵蓋繁殖小牛、肥育牛飼養戶、盤商、運輸、屠宰業者與肉商等上下游各領域,長期以來,意見不易整合,社會「聲量」與養豬、養雞等畜禽產業團體相較也似顯微弱。66年次的張志名,經營芸彰牧場有成,且從飼養、屠宰、分切、銷售(餐廳、電商)全產業鏈都有佈局,又在肉牛產業邁向新階段發展的時候接棒成為理事長,實具重要時代意義。

張志名分析,肉牛產業現狀是:在需求面,消費逐年成長、國產牛肉供不應求;但在供給面,乳公牛與淘汰乳牛雖不缺,肉牛專用品種也開始加入陣營,但國產牛肉市占率不升反降,年年成長的進口牛肉仍處優勢地位。換言之,國產牛肉如能替代進口,發展前景可以更好,目前最重要的是解決產業發展各階段的瓶頸與問題,讓產銷更順暢。

台灣肉牛產業發展協會新任理事長張志名。

張志名表示,現階段肉牛產業發展面臨很大的瓶頸,即屠宰量能嚴重不足。包括臺中東勢與臺中市肉品市場的屠牛線已經廢止,預計今年底,雅勝公司的屠牛線也將停止屠宰;屠宰場因被民眾視為嫌惡設施,申請新設非常困難,張志名理事長於是在雲林肉品市場申請加開一小線夜間屠宰,即使如此,也只能去化部分屠宰量能,班表還是滿的,所以目前情況不是沒有牛可屠宰銷售,而是被屠宰量能不足「堵住」,要上市的牛隻多到加班也屠宰不完。這種情況預期明年會更嚴重,不能解決的話,張志名擔心會讓產銷問題惡化。

基於國產牛肉正處供不應求的階段,牛肉體型又大,不利長途運輸,張志名已向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建議,於臺灣北、中、南地區各找一處屠宰場加設屠牛線,舒緩屠宰量能不足的窘境,而且愈快愈好;至於新設屠宰場部分,張理事長認為,如能透過溝通協調、避免附近民眾抗爭最好,但還要克服屠宰衛生檢查獸醫人力不足的問題,目前還是以既有屠宰場新設屠牛線實現的可能性較高。

更多肉牛品種加入生產行列,但屠宰量能面臨瓶頸。

在消費面部分,張志名也分析,近年國產牛肉消費量成長主要來自幾股動力,一、國產牛肉品牌崛起,能見度增加、品質備受肯定;二、南部清燙牛肉成流行風潮,帶動消費量增加;三、年輕人消費能力強、對牛肉接受度高,不像老一輩對食用牛肉、水牛肉多有忌諱;四、疫情帶動國人消費習慣改變,幾乎所有肉品都受惠於近期這一波在宅料理的需求,出現供不應求之勢。

張志名指出,臺灣牛肉市場其實很特別,以日本和牛為例,在搶攻外銷之初會以臺灣為灘頭堡,若臺灣消費者能接受和牛,就可進一步搶攻飲食習慣相同的中國大陸市場,如今日本和牛確實已大量轉銷大陸,價格扶搖直上。由高級的和牛肉、安格斯牛肉到草飼為主的紐西蘭牛肉、巴拉圭牛肉,不同產地、不同飼養方式、不同部位、不同價位的牛肉都有消費群,可見牛肉受喜愛的程度。

不過,張志名認為,肉牛產業仍有進步空間,質與量進一步向上提升,市場發展空間會更大,這對肉牛產業的永續經營、農民收益的增加及消費者享用愈高品質的牛肉都有幫助,是多贏局面。

本文轉載自中央畜產會出版2021年2月號《畜產報導》,原文標題為〈台灣肉牛產業發展協會 張志名理事長:讓消費者看見產業的進步並解決發展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