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山之越】像支破傘的雙扇蕨:伊藤武夫在尖山湖的蕨類植物採集

雙扇蕨 Dipteris conjugata Reinw.

內容提供/林務局 文/吳永華

1914年1月,有一位住在日本三重縣的23歲年輕人伊藤武夫,他很想來臺灣做植物調查方面的工作,卻礙於是自學出身,沒有相關的學經歷背景。正好當時家鄉伊勢神宮的神宮農業館開館,家人透過拜託蒞臨與會的男爵田中芳男的推舉,向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斡旋,終於如願來臺任職於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

1914那年的3月,早田文藏(當年41歲)再度從東京帝大來臺植物調查,剛好佐佐木舜一因病返鄉休養無法陪同,於是來臺才兩個月的伊藤武夫毛遂自薦希望能夠擔任早田博士的採集助手好上山學習,獲得早田的首肯,於是一同前往阿里山。他們在交力坪、水社寮、奮起湖、多林、十字路、平遮那、二萬平、眠月、眠月溪、長谷川溪、塔山等地採集,伊藤果然表現稱職又出色,兩人共同採獲了許多新種,早田還特地以伊藤武夫的姓氏當作種小名命名了阿里山指柱蘭、細裂蹄蓋蕨及臺灣鳳尾蕨等,可以看出早田對這位有志青年的提攜與指導。

伊藤武夫(Takeo Ito,1891~1975)出生於三重縣伊勢市,父親伊藤丈吉是神宮皇學館專門學校的英語教授。伊藤年少時即對植物研究充滿興趣,就讀三重縣立第四中學校時受到鎚賀安平老師的啟發,燃起對植物的興趣。他並未受過正統的植物學教育,對於自學出身有著相似經歷的植物學家牧野富太郎非常尊敬,是他學習的偶像與榜樣,牧野曾於1896年10月由東京帝大派遣來臺採集兩個月,十八年後伊藤武夫也來臺任職。

臺灣山岳踏查時代的伊藤武夫,攝於1924年2月。(圖片來源/《臺灣高山植物圖說》,1929)

在此先附帶一提,在伊藤武夫來臺當時的1914年3月,中井宗三出版了《臺灣林木誌》(臺灣總督府殖產局林業試驗場特別報告),他在介紹臺灣各種林木時曾刊登在坪林尾附近所拍攝的臺灣油杉及假赤楊等兩張照片,可知中井宗三對本地區的林相已有相當程度的田野調查。

伊藤武夫在1915年5月間來到坪林一帶採集。依照標本上的日期得知,他5日在石碇及坪林尾,6日在尖山湖,9日在尖山湖、柑腳坑及坪林尾,10日在金瓜寮採集。早田文藏從這批標本中命名了細葉狗脊蕨、大武宿柱薹、羽葉天南星等3個新種:細葉狗脊蕨(Woodwardia takeoi Hayata),伊藤武夫1915年5月6日採自尖山湖,早田文藏特地以伊藤的姓氏做為種小名,今為Woodwardia kempii Copel.的同物異名。分布於日本、琉球、南中國,臺灣生長於北部低海拔山區。

大武宿柱薹(Carex dolichostachya Hayata),伊藤武夫1915年5月採自尖山湖,今為Carex transalpina Hayata的同物異名。莎草科,又名長穗宿柱薹。臺灣特有種,分布於中低海拔潮濕森林下。

羽葉天南星(Arisaema takeoi Hayata),伊藤武夫1916年5月10日採自金瓜寮,早田文藏特地以伊藤的姓氏做為種小名,今為Arisaema heterophyllum Blume的同物異名。天南星科,分布於中國、朝鮮、日本,臺灣見於北部低海拔山區。

左為細葉狗脊蕨 Woodwardia takeoi Hayata,伊藤武夫1915年5月6日採自尖山湖,模式標本收藏於臺灣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館號002203);右為羽葉天南星 Arisaema takeoi Hayata,為伊藤武夫1915年5月10日採自金瓜寮,模式標本收藏於臺灣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館號005448)。

在一般植物方面,1915年5月在石碇採得西施花、九節木、水豬母乳、長葉苧麻、大武宿柱薹、酸藤、三葉茀蕨、柳葉劍蕨、鱗葉陰石蕨、煙火薹、雙扇蕨、柄果苧麻。在坪林尾採得野牡丹、黑果馬皎兒、猿尾藤、雙扇蕨、臺灣鱗毛蕨、膜葉卷柏。在尖山湖採得圓唇假脈蕨、蕗蕨、團羽鱗蓋蕨、蹄蓋蕨、威氏聖蕨、韓氏耳蕨、三角葉陵齒蕨、細葉蕗蕨、網脈雙蓋蕨、樸氏雙蓋蕨、線片長筒蕨、德氏雙蓋蕨、哈氏狗脊蕨、三葉新月蕨、狹瓣八仙花、三角葉陵齒蕨、全緣卷柏、長葉鱗毛蕨、全緣卷柏、愛德氏肋毛蕨、哈氏狗脊蕨。在柑腳坑採集了假腸蕨、穴子蕨、樸氏雙蓋蕨、長葉鱗毛蕨、華東瓶蕨、陸生珍珠茅、三叉蕨、韓氏耳蕨、細葉蕗蕨。在金瓜寮採得三葉山芹菜、斷線蕨等,幾乎都是蕨類植物。

伊藤武夫可能受到早田文藏對他研究植物方向上的指導,在採集時特別關注蕨類植物。他在《臺灣博物學會會報》連載了四期〈臺灣羊齒類通論〉(第22~25期,自1915年12月起),前言中寫道:

我認為本島的植物研究,對羊齒類植物大多抱持著輕視閑却的態度,因為從顯花植物乃至苔蘚、菌類的研究,在會報上都有登載,唯獨羊齒類方面自創刊號以來的研究成果猶如天上之晨星般少見。個人淺學菲才,渡臺之日尚淺,踏查研究尚且不足,但願意藉此一紓愚見,期盼對羊齒類的研究能有所裨益。

伊藤將臺灣的蕨類植物分成12科來討論其特殊物種,他在水龍骨科的單元特別提到了「雙扇蕨」:

Dipteris是屬於三疊紀到侏羅紀的植物,現今依然維持著古代的形態,想不到在臺灣竟然有雙扇蕨這種植物。它的形態非常奇特,就像是一支破傘的形狀,一眼就可以從其他眾多的羊齒類當中分辨出來。它有無數的囊堆羅列在葉裡,呈現奇異的景象。它主要群生於向陽的傾斜地,我在臺北廳深坑支廳的石碇曾經見到一大群落。

〈臺灣羊齒類通論〉,《臺灣博物學會會報》(1915)

伊藤在此文刊登的半年前才剛來過石碇、坪林尾、尖山湖一帶採集,因此印象特別深刻。在現今的臺灣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裡收藏著1915年5月5日他在石碇及坪林尾採得的9份雙扇蕨標本,這也是他在臺灣唯二的雙扇蕨採集地。

以淡蘭山區的雙扇蕨標本採集史而言,最早取得的第一份標本是1906年6月13日川上瀧彌與森丑之助在倒吊仔採獲。第二份標本是1913年3月佐佐木舜一與藤井清太郎在石碇採獲。第三次即為1915年5月5日伊藤武夫在石碇及坪林尾所採得的9份標本。第四、五、六次則都是由下澤伊八郎一人於1932年11月20日在青桐坑、1933年3月19日在石碇皇帝殿山、1933年9月10日在菁桐的肉板峠所採獲,可見那時專攻蕨類植物的下澤伊八郎絲毫都不放過,之後一直到二戰結束前的十多年間再也沒有此地的雙扇蕨採集紀錄了(共計14份標本)。

雙扇蕨 Dipteris conjugata Reinw.,伊藤武夫1915年5月5日採自石碇,標本收藏於臺灣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館號235145)。

臺灣的雙扇蕨科只有雙扇蕨屬的Dipteris conjugata Reinw.一種而已,它分布於印尼、菲律賓、太平洋群島及中國西南部。由於普遍分布各地,早田文藏並不太重視,在他的大量著作中僅出現一次於〈Materials for a Flora of Formosa〉(1911,臺灣植物資料)當中,且列出其學名而已。伊藤武夫本人也曾依照1919年頒布的「天然紀念物保護法」,挑選出應該納入保護的22項植物名單放在《臺灣植物圖說》(1927)的卷末,其中蕨類的部分只有臺灣原始觀音座蓮及筆筒樹兩種而已,雙扇蕨並不在其中,到了1930年代臺北州也沒有將它列入天然紀念物。

伊藤在27歲任職殖產局農務課期間結婚,在工作六年多之後他深感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於是想轉往臺北師範學校擔任教師。1919年1月4日「臺灣教育令」公佈後,原來的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正式改名為臺北師範學校。但當時伊藤欠缺相關的學歷證件,如何進得了師範學校的大門呢?於是他呈報給上級的證件是早田文藏博士《臺灣植物目錄》的蕨類植物部分是由他所起草編纂,並且附上〈臺灣羊齒類通論〉(含訂正增補臺灣羊齒類目錄)等三份抽印本報告,連臺北師範學校的校長太田秀穗也幫他背書掛保證,他終於在1919年9月順利獲得聘用。

伊藤在校期間教學研究極為認真,對於編寫教科書更是用心,他在1922年9月出版了第一本書《臺灣博物提要 植物篇》,由臺北市的新高堂書店發行(另外動物篇的作者同為該校的堀川安市教諭,由此可見伊藤武夫的植物學實力)。接著他更體認到植物圖譜推廣普及之必要,開始構思準備出版「臺灣植物圖說」這類的著作。

他埋首著作,終於在1927年2月出版《臺灣植物圖說》,那年他35歲。在出版之前半年的1926年9月3日,《臺灣日日新報》就預先幫忙宣傳預購,以〈臺灣から世界的植物學者が出る,島内の植物を悉く研究した臺北師範の伊藤敎諭,近く研究結果を上梓〉為題報導。伊藤很有美術天分,每種植物插畫均親身繪製,編寫工作極其浩繁。伊藤還獲得東京帝大的臺灣植物分類學大師早田文藏博士為本書題序曰:

伊藤武夫君是位篤學之士,獨學研究,孜孜不倦,夙以臺灣植物研究為志,渡臺之後研鑽多年,造詣極深。後來奉職於臺北師範學校,在教務餘暇時著述臺灣植物圖說。他拜託我在卷首添序,而我與伊藤君是舊識,乃欣然答應。為了著述本書,他在精神與物質上必然犧牲不少,對他的努力深表敬意,也期許這本書能夠廣泛流通於學界。

理學博士早田文藏 於東京小石川植物園教室

在回溯臺灣油杉的保育過程中,伊藤武夫這本《臺灣植物圖說》的呼籲也值得一提,他在卷末附上「臺灣油杉」等應當納入天然紀念物保護法內的植物建議名單。《臺灣日日新報》特別自1927年3月7日起連載「臺灣特有の貴重植物」專欄,每日按順序介紹一種,3月11日第五單元即以「坪林の油杉(松杉科)」為題介紹臺灣油杉,因而再度引起國人的重視與認識。報紙上的文字插圖皆引用自伊藤武夫的《臺灣植物圖說》:「油杉在臺灣與中國又名臺灣モミ,臺灣生長在北部及南部海拔300至900公尺間。與闊葉樹混生,著生的毬果直立。臺灣五木之一。本種產於臺北州坪林的美麗森林裡,該地位於臺北至宜蘭之間,交通便利,保護法施行適用。」1931年臺北州終於將臺灣油杉指定為天然紀念物,保護地點在文山郡坪林庄金瓜寮及姑婆寮兩溪一帶。

《臺灣植物圖說》(1927)的宣傳廣告。(圖片來源/《臺灣高山植物圖說》,1929)

不過當《臺灣植物圖說》於1927年2月出版之時伊藤武夫本人並不在臺灣,他因父親過世而不得不於1926年8月辭去臺北師範學校的教職,回日本故鄉伊勢市及松阪市的中等學校任教,在臺灣共居住了12年餘的歲月。伊藤武夫回到日本之後仍不忘舊志,在1928年3月繼續出版《續臺灣植物圖說》,1929年3月再出版《臺灣高山植物圖說》,這三本著作都是在他家鄉三重縣自行出版,發行所為「臺灣植物圖說發行所」,發行地址即為他家「三重縣宇治山田市古市町176番地」,可見他家中的經濟能力應該相當不錯。1932年他更出版了花費七年研究的《三重縣植物誌》,其研究精神與著作動力真是令人欽佩。

可惜在1945年時伊藤武夫居住的三重縣老家遭受美軍空襲,多年來辛苦收集的植物標本、紀錄資料、參考圖書等全都付之一炬。1975年8月16日病逝於老家自宅,享年84歲。

伊藤武夫親手繪製《臺灣高山植物圖說》(1929)書中的彩色版第一圖。

【延伸閱讀】
【貂山之越】終於得見她的容顏:田代安定、小西成章 在坪林尾的臺灣油杉採集
【貂山之越】寂寞山丘的蝗蟲時代:松村松年的害蟲調查之旅

本文摘自林務局《貂山之越:淡蘭古道自然發現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