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49 頁
有機達人找回傳統 「豆之味」古法製作古早濃純香有機豆製品
「好香濃的豆香味,這就是我小時候喝到的豆漿味道!」這是很多人喝到「豆之味」豆漿都會驚呼的一句話。新竹湖口的「豆之味」創辦人黃學緯表示,這是因為「豆之味」原料都採用有機黃豆,經過全豆脫渣,再用仿造石磨的機器,以古法慢磨而成。
新竹湖口鄉農會「湖口好客文創園區」打造食農教育基地
新竹湖口鄉農會的好客文創園區,近來成為食農教育的新景點,園區內不但有復刻湖口老街的舊街景立面,及彷建客家圓樓的「好客樓」,參拜供奉的神農大帝神像,還會表演變臉,逛逛園區內販賣湖口在地農產品的農會超市賣店和小農市集,走累了還可以在HA CAFÉ喝杯咖啡,欣賞街頭藝人的精彩表演。
《臺南新農》秋季號
《臺南新農》是臺南市政府農業局,於2021年3月創刊的雜誌,以報導臺南市的農業現況為主,分為幾個篇幅,有「政策願景」、「陽光物產」、「遊於農」,以及人物報導、政府資訊提供,並以繪本的方式呈現從產地到餐桌的實用食譜。
【陽光物產02】吃文旦柚到麻豆 鮮果栽培精品化、大果加工應用再加值
中秋節吃文旦柚,一定會想到臺南市麻豆區的文旦,不只因為這裡是「麻豆文旦」品種的發源地,是國內最早上市、面積最大的產區,更因為臺南擁有長時間的日照,讓果樹醞釀累積充足的養分,文旦品質最好。麻豆農會多年前即利用文旦格外品加工,近幾年開發出的加工產品種類更呈爆炸性成長,在外銷上也有成績。
我的父母是臺東老農──近30年的釋迦栽植變遷故事/陳建安
也許你會以為,農民沒有改變或創新,但對稍微熟悉或喜愛吃釋迦的民眾來說,釋迦農地在近30年間歷經數次栽植「變」種,其推陳出新程度大概除了這次難兄難弟的蓮霧之外,絕對是目睹了臺灣精緻農業發展成果的代表作之一。而這農業革新背後,無非就是農民自我新創與努力追尋市場的投注。
【陽光物產01】太康有機農業專區轉型 高經濟作物加值、食農教育扎根愛鄉土
有機農業可確保農產品之食安,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更保障農業得以永續經營。臺南市太康有機農業專區是全臺首座公設有機專區,不僅栽培作物品項繁多,近年積極轉型,農友種植更具經濟價值的茶葉、香茹(風茹)及何首烏等作物,更引進機械幫助省工,推行食農教育體驗活動。
在地中草藥紫蘇 緩解皮膚過敏的芳香潛力作物
紫蘇在亞洲作為藥材,也是餐桌上的常見食材之一,除了帶有獨特的芬香氣息,背後更蘊藏了亞洲傳統的食療智慧。科學文獻指出,紫蘇或其萃取物可具有包括抗病原微生物及調節過敏等保健功效,也常被近年盛行之芳香療法所應用。由於紫蘇全株富含營養與藥用價值,深具作為在地特色作物的開發潛力。
全球最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協定 一次看懂CPTPP農業六大重點
臺灣宣布正式向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 (CPTPP)遞出申請,農產品市場將進一步自由化,由於目前11個會員國,不少成員國是農業出口國,我國農業部門將受到較大影響,但也是全面轉型升級的絕佳機會。在CPTPP高標準、自由與透明下,將有助臺灣農業轉型升級,開拓更大市場。
開溝、播種到覆土一機搞定 新型大蒜播種機省去9成播種成本
新型大蒜播種機經過數年研發、實務操作的回饋調整,今年才正式上市。由於能一機一次進行開溝、播種和覆土,可大幅減省所需人力,且種植的品質和人工種植等同。估計同樣面積的機械播種成本,僅約人工播種的1成,機械化種植對高齡化、缺工的農村可謂別具意義。
機械化讓有機栽培更可行 有機大豆及花生機械除草技術研發有成
有機樂活是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的核心目標之一,在農委會推動新農業及大糧倉政策的支持下,花改場透過技術研發及推廣工作,輔導農友種植有機大豆多年有成,目前常年耕作面積已達200公頃。今年再研成「附掛式畦間中耕除草機」,填補有機大豆作畦栽培的機械化除草缺口,同時也讓花生的有機耕作露出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