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393 頁
【漁業人物誌】棄農從漁的鏢旗魚手—新港區漁會尤英同理事長
新港區漁會尤英同理事長,本業船長,更是碩果僅存的資深鏢旗魚手。尤理事長是恆春後壁湖農家子弟,出生於日本統治時期的1939年,成長過程時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臺灣經濟困難、百業蕭條。為了擺脫貧窮,為了賺錢掙一口氣,聽說抓魚很好賺錢,不想務農窮一輩子,即使務農的父母不同意,毅然決然在17歲那年,叛逆離家到臺東找機會上船學捕魚。
【第30屆模範農民】蘇順基 休耕田裡的春天,傳承米香之手
蘇順基成立全桃園規模最大的稻米產銷班,推動安全農業,積極取得相關認證。除了種好米,他也進一步垂直整合產銷鏈,依照消費者的不同需求建立品牌,實踐多元分級與品牌行銷,為農產品加值、創新。同時,他更配合活化耕地政策,培育青年返鄉務農,並傳承老經驗,讓稻田注入新活水之餘,能確保稻米的好品質。
白澄澄閃亮小花作物-蕎麥
蕎麥是日本人過除夕守歲時必吃的麵食,在歐洲可做成麵包、餅乾及粥等,為居民的糧食及保健食品。它除了可釀成啤酒、飲料外,也可製成冰淇淋、糕點零食及素食產品等。植株除了可作為綠肥作物,亦可作為飼料作物、糧食作物及防止水土流失的覆蓋植物。作為景觀綠肥作物的蕎麥全身上下皆可使用,已被證實可防治高血壓、糖尿病、降血脂、預防便秘、保護視力及有抗癌等作用。
【野望沙龍】就在你身邊:間諜海豚
我個人認為生態紀錄片應該具備有三個基本的元素:學術、技術及藝術,學術可以確保內容精彩而且正確無誤,技術則能展現拍攝及製作的影音品質,至於藝術性則如同電影或其他影音作品一樣能夠感動觀眾。這三種元素持續地日新月異,足以讓我們看到更多、更新的生態紀錄片,在迄今六屆的野望影展中,可以明確地看出來,其中進步速度最快的就是技術了。
【2017十大神農】曾國旗 稻農之子低碳革命,鋪出一片金黃稻穗
中央山脈以東,一場寧靜的低碳革命早已持續十幾年,花蓮東豐拾穗農場主人曾國旗19 年前回鄉,協助家族有機米事業,不僅用農業廢棄物生產有機堆肥、水旱輪作減肥料,而且連育苗、栽種、包裝都在100 公里內完成,充分實踐取之於大地、還之於大地的循環型農業精神。
到高雄藤枝地區探索昆蟲大觀園
位於高雄市的藤枝地區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且保有臺灣少數的中海拔天然闊葉林相,風景十分清靜怡人,是許多大自然愛好者的最佳去處。雖在98年該區歷經莫拉克風災的摧殘,使得地質變得相當脆弱,但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生態系已有復甦的跡象,特別是當地的昆蟲生態資源。
【好書摘】《和食古早味:你不知道的日本料理故事》
我認為都很特別, 特別到可以成為學術研究的對象。美國波士頓大學的人類學家Merry White 寫了一本《Coffee Life in Japan》,她提到自己為什麼對日本的咖啡有興趣,有幾點令人驚訝的事實:
【2017十大神農】林篤毅 持專業的新鮮滋味,烏魚子職人
陽光下,一桌擺開的烏魚子正曬得金光閃閃,嘗一口,海味便襲捲而來,這是許多臺灣人記憶中的美好鮮味。而出身嘉義縣東石鄉傳統漁村的林篤毅,以低密度、生態平衡的方式,打造烏魚的友善養殖環境。同時,他堅持傳統製作技術,盼保留烏魚子的好風味,並進一步建立品牌、自產自銷,將一級產業拓展成六級產業,將烏魚子的好風味延續下去。
在地最青,產地餐桌讓遊客來玩在地吃在地
要瞭解從產地到餐桌背後的點滴故事,就得直接走入食材產地,推薦到東部的旅人來玩在地吃在地,用最直接的方式認識農民、農村以及這片滋養我們的土地。
福山研究中心查緝盜獵春節不打烊,讓野生動物安心過年
農曆春節前後常為野生動物盜獵的高峰期,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福山研究中心於年假期間,將聯合警政署森林暨自然保育警察隊與宜蘭縣政府警察局宜蘭分局大湖派出所,針對福山植物園、哈盆自然保留區及周邊森林加強查緝非法盜獵活動,希望能讓轄區內的動物能夠安心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