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摘】《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

宋朝人祭灶為何晚一天?

老百姓是非常務實的,務實到把他們所迷信的神仙都當成世俗官吏來敬奉。世俗官吏需要禮敬,於是灶君也需要禮敬;世俗官吏可以收買,所以灶君也可以收買。

一年一度的祭灶,就是對灶君的禮敬和收買。臘月二十四,百神上天,灶君也上天。其他諸神不負責記錄善惡,不太留意將人類的罪惡上報給天庭,唯獨灶神專負其職,將辱罵父母、欺虐鄉鄰、殺人越貨、坑蒙拐騙、偷雞摸狗、弄虛作假、亂扔垃圾、隨地吐痰等大小罪行一一記錄在冊,如實彙報給上天。試想一年三百六十天,誰人沒做過一件壞事?如果讓灶君回報到天上,輕則犯頭痛,重則遭雷劈,那還得了?於是必須在灶君上天之前將其收買。

怎麼收買?一是送錢,二是送甜。所謂送錢,是指燒化紙錢,讓灶君花;所謂送甜,是指用餳糖、糖瓜、糖豆粥等又甜又黏的甜食黏住灶君的嘴,不讓他講話,即使可以講話,也只能講好話,不好意思講壞話。吃人嘴短嘛,吃了人間那麼多甜食,還好意思講壞話嗎?

南宋陳元靚編有一部風俗大全,名為《歲時廣記》,該書第三十九卷記錄了宋朝人收買灶君的時間和方式:

十二月二十四交年,都人至夜請僧道看經,備香酒送神,燒闔家替代錢紙,貼灶馬於灶上,以酒糟塗抹灶門,謂之醉司命。

每歲十二月二十四新舊更易,皆焚紙幣,誦道佛經咒,以送故迎新,以為禳祈。

臘月二十四是灶君上天的日子,人們將那天稱為「交年」,意思是新年將至,和今天的「小年夜」差不多同義。如何度過「交年」呢?買酒、買紙錢、買灶馬,有錢人請和尚或者道士念經,沒錢人自己念誦經咒,一邊念經,一邊用酒菜供奉灶君及其他神仙,還要用酒糟塗抹到灶門之上,據說這樣可以讓灶君上天之後暈頭暈腦,不會做出對人不利的彙報。然後為灶君燒化紙錢,將灶君的坐騎(紙紮馬)放在灶門口一同燒化,恭送灶君及百神上天。

這兩段文獻只提送錢,沒寫送甜,倒是南宋另一本風俗書籍《武林舊事》描寫了送甜之法:「二十四日,謂之交年,祀灶用花餳、米餌,及燒替代,及作糖豆粥。」花餳又叫「膠牙餳」,是煎熬成半固態的麥芽糖;米餌又叫「歡喜團」,是用蜂蜜拌成的糯米丸子。

有麥芽糖,有歡喜團,有糖豆粥,宋人祭灶供奉的甜點竟然與今天完全相同。

陸游的老上司兼好朋友范成大寫過一首〈祭灶詩〉: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祭祀。

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豬犬觸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云,乞取利市歸來分。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可見宋朝灶君上天述職的時間也和今天一樣。但今天祭灶選擇臘月二十三(只有少數幾個地區選擇在臘月二十四祭灶),是在灶君述職的前一天進行祭祀,而宋朝人祭灶選擇臘月二十四(少數地區甚至拖延到臘月二十五),是在灶君述職的當天進行祭祀,為什麼?

筆者有一個大膽的猜想,它極可能錯得離譜,但是在尋找不到合理解釋的前提下,也算聊備一說:筆者認為宋朝人祭灶之所以較遲,是因為宋酒的酒精濃度較低。

我們知道,宋朝沒有蒸餾酒,只有未經蒸餾的釀造酒。釀造酒未經蒸餾,酒精濃度最高不可能超過十六度,通常度數只有七、八度而已。用這種酒祭灶,灶君易醉也易醒,假如二十三祭灶,二十四送神,則灶君上天之時已然醒酒,對我等凡夫頗為不利,故此在送神當天也就是臘月二十四來祭祀,確保灶君在醺醺然的狀態下上天。

至於我們現代人在臘月二十三祭灶,倒不一定是因為現在流行蒸餾酒,酒精濃度高,能讓灶君連醉兩天,而更可能是因為急於事功和愛慕虛榮。查明朝方志,江南已有民諺:

「官三民四船家五。」官府二十三祭灶,百姓二十四祭灶,那些岸上無住宅,一家老小在船上生活的船民則遲至二十五才可以祭灶。船民一度被官府打入「賤民」的另冊,讓他們在二十五祭灶是出於歧視,而對老百姓哪天祭灶卻沒有限制。既然官府不限制,老百姓就蠢蠢欲動了,在「做完了農事」和「我們家不能比鄰居晚」的心態下你追我趕,將祭灶日期提前到了臘月二十三。(本文節錄:【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