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屆模範農民】羅弘奇 花現競爭力,幸福百合推手

【第30屆模範農民】

羅弘奇從農20 多年,以國際化經營理念投入百合切花、伯利恆之星切花、百合及伯利恆之星的球根繁殖等工作。他引進上百種切花新品種測試,期盼提高品質與產業鏈的品種價值;同時,他也追求提升技術,如研發各色遮陰網調整花卉產期、球根發根技術等,希望降低成本以增加收益,最終能提高百合與伯利恆之星切花的出口競爭力。

「讓下一代了解花卉是幸福產物,讓產業不要斷層。」除了致力創新技術設備,羅弘奇認為延續產業更重要。他每年與農會、區公所及種球進口業者舉辦「臺灣百合節」,增加臺中后里花卉能見度,也讓更多人接觸此產業,期許「后里百合」的招牌就代表品質保證。

走進羅弘奇的花田,視線便被上方的各色遮陰網吸引。白的、藍的、綠的、黑的,這些網子是羅弘奇首創、用來調節百合花產期的遮陰技術,而這還只是他種植技術中的環節之一而已。

「捻花惹草」已20 多年的羅弘奇,將花當成孩子般呵護。最早,他跟著父親種劍蘭,「但當時覺得劍蘭開始走進衰退期,想找高經濟花卉來種。」後來他因緣際會到荷蘭參訪,看到百合花在花田裡迎風搖曳,令人驚豔,便決定從荷蘭引進種球返臺試種。

百合對土壤的適應性極廣,只要土質疏鬆、排水良好即可,而后里的相對濕度均等、排水佳,適合百合栽培。「但一開始沒經驗,種植成績很不理想,加上當時臺灣對百合的研究不足,所以我到日本產地觀摩取經。」羅弘奇說,當時在日本大開眼界後回來改革,也分享心得給其他農友,還率先引進「伯利恆之星」球根,他也是目前伯利恆之星切花產量最多的人。

創新改革 提高品質與收益

除了得天獨厚的環境,也需要純熟的技術。早期花農種植密度較高,他便改變做法,拉寬株距。植株日照充足,抗病性變好,品質提升也帶動收益。他更積極創新設備技術,「過去一直有人力短缺的問題,現在更嚴重,為了降低人力與成本、提高品質與收益,必須不斷改革前進。」

像是他開發「百合花網支撐桿」可省70%人力,還降低30%的成本,成為業界標準,也已取得專利;他也研發低溫低濕冷藏設備,突破伯利恆之星球根的冷藏處理技術,有效調節產期,球根腐爛率大降,抽花率更由40% 提升到99%;他更開發伯利恆之星球根的剖球繁殖技術,可讓產量倍增。

而羅弘奇首創各色遮陰網,除了防風、減少鳥害,也可調節產期。同批種植的花卉以各色網子配置遮陰,可分散產期,目前已有良好成效。若有農友詢問,他也毫不藏私,「要集合大家的力量才能讓產業提升。」

造型小巧可愛的盆栽百合相當符合年輕人的喜好。

拓展外銷市場 打造品牌競爭力

此外,羅弘奇更以國際化經營理念投入市場,不但持續引進國外切花百合新品種測試,提升供應鏈品種價值,也降低繁殖種球成本。他更建立「綵宏花卉」品牌內外銷,與貿易商合作開拓日本、東南亞及澳洲市場,增加出口競爭力。百合多靠內銷,但他擔憂此產業不單從業人力有斷層,消費族群也出現斷層。為拓展年輕市場,他研發盆栽百合,不僅單價低、顏色多變,未來還要擴充通路讓年輕人可便利買到。「過去都是被動式販售,未來要採主動性行銷,創造我們的客戶群。」他也在花套上結合QRCode,讓消費者掃描取得資訊,有問題時也能直接找到生產者。

合作共榮 致力產業延續

為延續產業,他不但提供小學綠化教學免費花材,讓文化生活向下扎根,也與相關單位合辦「臺灣百合節」推廣在地產業,凝聚花農向心力更提升競爭力。未來,他規劃將結合理念相同的在地花農,建立品種品牌供應鏈,努力朝精緻農業發展。羅弘奇語重心長地說;「不只為了創造大家的利潤,也因為現代農民不該再單打獨鬥,合作共榮才有發展與未來性。」(文/戴靜宜、攝影/尤國峰,相關報導請詳見《豐年雜誌》2017年01 · 02月號

羅弘奇的花園生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