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人物誌】棄農從漁的鏢旗魚手—新港區漁會尤英同理事長

新港區漁會尤英同理事長,本業船長,更是碩果僅存的資深鏢旗魚手。尤理事長是恆春後壁湖農家子弟,出生於日本統治時期的1939年,成長過程時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臺灣經濟困難、百業蕭條。為了擺脫貧窮,為了賺錢掙一口氣,聽說抓魚很好賺錢,不想務農窮一輩子,即使務農的父母不同意,毅然決然在17歲那年,叛逆離家到臺東找機會上船學捕魚。

農家年輕小伙子,什麼都不會,但是什麼都肯做,剛上船不適應會暈船,硬是靠著意志力克服適應。當年到新港,漁船不多,幾乎都是鏢旗魚的船,理所當然上了鏢旗魚漁船。上船一年多,賺得錢已經比在家務農多,所以更有理由留下來捕魚,不回家種田了。尤理事長說著:「以前出海捕魚真的比種田好賺,跟現在不一樣。」

二十歲出頭去當了兩年兵,當兵回來繼續回新港跑船,幾年後升上正標手。尤理事長說明:「每一根標槍大約20公斤重,都要依照標手的身高體重量身定做,用起來才順手。因為我眼力好、技術好,山頂頭家都搶著找我當船長。山頂頭家是船東,為什麼叫山頂頭家,因為我們在船上往岸上看過去,那邊比較高,後面又是山,所以習慣叫船東『山頂頭家』。出海一趟回來,山頂頭家分一半,其他一半由船長跟船員按比例分。」

1970年代後期,申請政府低利貸款200萬,尤理事長買了自己的第一艘20噸漁船。大部分人不敢背貸款,不願意有欠債,也怕捕不到魚、還不出錢,船被收回拍賣,頭期款也沒了。尤理事長認為,如果漁況好,出海一趟就有二、三萬元,賺錢要有方法、不要亂花。果然沒幾年就還完漁船貸款了,從此擁有自己的船,不必分一半給山頂頭家。

出海作業的鏢旗魚船,鏢旗魚首站在船首等待出手時機。

旗魚、鮪魚大部分都是外銷日本及歐美,之後旗魚數量漸漸少了,尤理事長開始去學延繩釣、捕鯊魚等新漁法,大膽投資購買新漁具,申請低利貸款換更大噸數的新船。1990年代開始,因為流刺網破壞生態,近海魚群越來越少,捕魚要越開越遠,在船上的時間越來越多天。不過漁船設備越來越科技化,靠著收音機、六分儀,三天三夜船就到菲律賓外海了。

可是討海太辛苦、錢很辛苦賺,臺灣經濟起飛了,年輕人不願意上船吃苦,船員越來越難找,技術人才斷層嚴重,只好用外籍漁工。老船長身體不好、年紀大了就退休、賣船,港口的船越來越少。尤理事長回憶著:「我年輕的時候,外海都有海豚、鯨魚游來游去,站在這邊海岸的馬路上就看得到,還聽得到鯨魚叫聲、看得到鯨魚噴水,現在都沒有了,以後你們可能都看不到了。」

(本文選自《台灣漁會大事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