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80 文章
placeholder-light

【野望沙龍】就在你身邊:間諜海豚

我個人認為生態紀錄片應該具備有三個基本的元素:學術、技術及藝術,學術可以確保內容精彩而且正確無誤,技術則能展現拍攝及製作的影音品質,至於藝術性則如同電影或其他影音作品一樣能夠感動觀眾。這三種元素持續地日新月異,足以讓我們看到更多、更新的生態紀錄片,在迄今六屆的野望影展中,可以明確地看出來,其中進步速度最快的就是技術了。

placeholder-light

【2017十大神農】曾國旗 稻農之子低碳革命,鋪出一片金黃稻穗

中央山脈以東,一場寧靜的低碳革命早已持續十幾年,花蓮東豐拾穗農場主人曾國旗19 年前回鄉,協助家族有機米事業,不僅用農業廢棄物生產有機堆肥、水旱輪作減肥料,而且連育苗、栽種、包裝都在100 公里內完成,充分實踐取之於大地、還之於大地的循環型農業精神。

placeholder-light

到高雄藤枝地區探索昆蟲大觀園

位於高雄市的藤枝地區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且保有臺灣少數的中海拔天然闊葉林相,風景十分清靜怡人,是許多大自然愛好者的最佳去處。雖在98年該區歷經莫拉克風災的摧殘,使得地質變得相當脆弱,但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生態系已有復甦的跡象,特別是當地的昆蟲生態資源。

placeholder-light

【好書摘】《和食古早味:你不知道的日本料理故事》

我認為都很特別, 特別到可以成為學術研究的對象。美國波士頓大學的人類學家Merry White 寫了一本《Coffee Life in Japan》,她提到自己為什麼對日本的咖啡有興趣,有幾點令人驚訝的事實:

placeholder-light

【2017十大神農】林篤毅 持專業的新鮮滋味,烏魚子職人

陽光下,一桌擺開的烏魚子正曬得金光閃閃,嘗一口,海味便襲捲而來,這是許多臺灣人記憶中的美好鮮味。而出身嘉義縣東石鄉傳統漁村的林篤毅,以低密度、生態平衡的方式,打造烏魚的友善養殖環境。同時,他堅持傳統製作技術,盼保留烏魚子的好風味,並進一步建立品牌、自產自銷,將一級產業拓展成六級產業,將烏魚子的好風味延續下去。

placeholder-light

在地最青,產地餐桌讓遊客來玩在地吃在地

要瞭解從產地到餐桌背後的點滴故事,就得直接走入食材產地,推薦到東部的旅人來玩在地吃在地,用最直接的方式認識農民、農村以及這片滋養我們的土地。

placeholder-light

福山研究中心查緝盜獵春節不打烊,讓野生動物安心過年

農曆春節前後常為野生動物盜獵的高峰期,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福山研究中心於年假期間,將聯合警政署森林暨自然保育警察隊與宜蘭縣政府警察局宜蘭分局大湖派出所,針對福山植物園、哈盆自然保留區及周邊森林加強查緝非法盜獵活動,希望能讓轄區內的動物能夠安心過年。

【2017十大神農】方政倫 建築夢想莊園,阿里山上的咖啡實驗家

一顆咖啡豆的旅程,從產地到吧台,往往經手多人。而在嘉義縣阿里山,卻有位咖啡實驗家自產、自烘、自銷,形成一條龍產銷鏈。

placeholder-light

春節好去處,台北植物園假日主題導覽

臺北植物園2017年的假日主題導覽活動開跑囉!今年度以「里山新生活」為主軸,每月都有不同的導覽主題,由志工免費帶領民眾,透過各種生動的操作方式,一同發掘實現「里山倡議」的各種生活方式,既趣味又具教育性。

placeholder-light

【影像】年節「吃貨」必讀的漁業小故事

幾百年前的台灣人可沒這麼享受,大約一個世紀前,日本人帶來了各式各樣新的漁獲加工技術,包括美味的烏魚子,打開台灣漁業發展新頁,隨後科技進步,海鮮成了可隨身攜帶的零食、罐頭,365天想吃就吃。